2024-2025学年(上)昌都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昨天,她的一身奇特装扮引来许多人的嘲笑,她却显得无动于衷,声色不改。

B.为了保留这棵大树,屋主将建筑物围着树来盖,真是因地制宜的好办法。

C.一口合辙押韵、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是很多老北京人至今难忘的胡同印象。

D.无论是令人胆寒的高山,还是清澈透明的湖水,都是大自然惟妙惟肖的艺术品。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诗人运用了“黑”“金”“燕脂”“紫”“红”等浓重色彩,烘托凝重而惨烈的战斗气氛,以色彩斑斓的战争风云,构成了悲壮、奇特的意境。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正面描写战争的规模。

C.“临易水”表达出将士们悲壮激烈的豪情;“霜重”点明天冷霜重,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战争形势的严峻。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运用典故,写出了将士们边城苦战,怀抱为国捐躯的壮志,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戏曲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B. 当中国这个能源消费大国不再需要大量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原油之后,使得国际油价又将面临“压力山大”的窘境。

C. 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 诗歌只有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才能领略此中画意诗情,感受其意境美。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继续做好脱贫攻坚的工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招。

B.当前,社会上很多人缺乏文学修养的原因,是阅读书籍太少造成的。

C.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这档栏目,唤醒了广大青少年观众的爱国意识。

D.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①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②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诗的描写,有何作用?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提示默写原文。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

(3)概括赞叹富春江景色的:__________

(4)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

(5)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他似乎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地向四外看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地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

①文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

②下面选项中与“他”有关的两个细节_______)(_______

A.他掏出一本谈话手册用一般耳聋者惯有的尖锐的声音,让人家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B.立冬前后,他又喝醉。一进屋门,两个儿子——一个十三,一个十一岁——就想往外躲。

C.他回到故乡后,又受到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现在是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D.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他的脸。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   ①新疆地区多山地、盆地,气候十分干旱,山地承接了较多的降水,成为干旱大地上的一座座湿岛。这些水源因干旱区的高温蒸发而大量丧失,为保护这些宝贵的水源,新疆各族人民创造出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②坎儿井,其实是一种井、渠结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它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井连通成渠,使深层地下水逐渐转变成浅层地下水,在需要水的地方引出至涝坝(蓄水池),然后引至农田灌溉。由于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蒸发的影响,保持了水量常年稳定;经过地层过滤,井水也变得清澈甘甜。

③关于坎儿井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一是井渠说,认为坎儿井与汉武帝时期凿井渠引洛水的史实关系密切。二是西来说,认为新疆的坎儿井是从拥有坎儿井最多的古波斯(今伊朗)传来的。三是本地说,认为现存最古老的坎儿井通水时间距今已约500年,坎儿井很可能就是新疆本地的产物。

④不论坎儿井起源于何时何地,可以肯定的是,它是生活在干旱高温的山地、盆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有了坎儿井,他们就有了生存的基础。

⑤坎儿井的开凿是十分艰苦的。在开挖线上,每隔数十米就要挖一口竖井。井下渠道开挖靠点油灯作业,总工程量非常大。而且,挖井人还需要知道什么地方地下有水,从开挖处到出水处要挖多少竖井,每个竖井需挖多深,这都要有丰富的经验。

⑥坎儿井起挖在山地,出水在盆地绿洲,平均长度在3000米以上。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的总长度超过5000千米,可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

⑦20世纪50年代末,新疆坎儿井的规模共有坎儿井1784条,年出水量6.82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6.3万亩。但随着地面引水工程的建设和机井的普及,加上开挖极为困难,坎儿井在灌溉方面的地位不断下降。2003年,新疆的坎儿井数量已锐减至614条,年出水量减少56%,灌溉面积减少52%。历经半个多世纪,新疆坎儿井的规模大大减小。

⑧目前,坎儿井的抢救工程已全面启动,有越来越多曾经干涸的坎儿井又流出了汩汩清水。人们已经认识到,与现代引水技术相比,坎儿井有着保护、净化水资源和不消耗其他能源的优势,其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作者:胡文康 有删改)

1选文依次说明了坎儿井的运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平均长度、__________

2根据选文第②段内容,填写下图A、B、C处的名称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存最古老的坎儿井通水时间距今已500年,坎儿井是新疆本地的产物。

B.坎儿井是生活在干旱高温的山地、盆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

C.在坎儿井的开挖线上,每隔十米就要挖一口竖井。

D.坎儿井起挖在山地,出水在盆地绿洲,长度在3000米以上。

4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

5关于本文的标题,有A:《坎儿井》;B:《地下的京杭大运河》两个候选项。你会选哪一个?理由是什么?

我选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翻过那座山,我站在山脚,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请你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不少于600字。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