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那曲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受众需求的日趋多元,新闻的写法与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B.讲故事既要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还要把相关的人物、时间、地点讲述清楚是关键。

C.上世纪90年代,航天人众志成城,成功将“亚洲一号”送入太空,开启了中国航天迈出国门。

D.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涉及文中的事件都必须准确,有时还需在文中利用一些资料,以保证真实。

2、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B.他是真的没有听到我的话呢?还是故意装作没听见?

C.《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D.我们应该注意从小事做起,力求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下列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书共十二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B.《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

C.书名的寓意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D.“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这是斯诺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的印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做出突出的成绩。

B. 当野生动物被杀殆尽,使得人类就像是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就是自己。

C. 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

D.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 颔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颈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 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填空。

(1)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3)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4)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

(6)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

(7)不知何处吹芦管, 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刘伯承手下的一名军官)受命前去谈判歃盟…….彝人恨汉人是因为汉人压迫他们,但正像有“白”彝和“黑”彝一样,汉人也有“白”汉与“红”汉,经常屠杀和欺压彝人的是白汉;难道红汉和黑彝不应该团结起来反对他们共同的敌人白汉吗?彝人很感兴趣地听着。他们狡黠地要武器和子弹来保卫他们的独立和帮助红军打白汉。他们大感意外的是,红军竟都给了他们。这样一来,红军迅速地(而且在政治上颇有收效地)穿过了这一地区.成百上千名彝人参加了红军,前去大渡河打共同的敌人,

红军为什么能够迅速穿过彝人地区?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镇静如睡美人

——大理双廊掠影

谭谈

①这一天醒来得早。不到七点钟。我们就收拾妥当。用背式暖壶装上两壶热茶。带上备好的干粮。就驱车上路了。

②这是三月六日。我们来到租住的这个苍山脚下、洱海边上的白族村寨的农家小院两个多月了。刚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就盘算,要到大理古城周边的几座历史厚重的古镇去游玩一番。哪知,刚刚游完沙溪古镇,一场病疫风暴就席卷在我们中华大地上,被迫我们封城、封村、封路,展开战疫大战。就这样,我们也就被“关”在这个村里了。

③好不容易熬过了一个多月。日前,听说大理疫情形势好转,我们喜不自禁,真想出去走走、看看了。于是,我和老伴商量,决定先去游览双廊古镇。

④打开手机,开启导航,发动汽车就上路了。很快,一个小时后,我们就从洱海的西岸,到达了洱海的东岸,来到了这座三面环海(实则为湖)的古镇。这里,西眺苍山十九峰,紧临洱海万顷波。有苍洱风光第一镇之誉。

⑤这天,艳阳高照。阳光下,古镇街面整洁而古朴。不见几个行人,街道上静悄悄。我们把车子停在一个停车场。偌大的一个停车场,加上我这台车子,总共停了三台车。无人管理,自由停放。头一次来这里,一片茫然。此时正好碰上一位当地的大娘,于是向她打探游览古镇的种种。大娘一声叹息:你们是外地来的?今年你们可是稀客呀!

⑥在大娘的指点下,我们便漫不经心地在古镇的街上游走起来。这个镇子上,最多的、最具特色的是各种风格、各种档次的民宿和客栈。这天,这些品味、规模各异的客栈、民宿,或大门紧闭,或半开着门,供老板自己出入。街头上的指路牌,最多的是标示停车场的。不大的镇子,有大小数十处停车场。大的,能容纳几百台车子;小的,也能停下十数台车。听说,往日这个常住人口不足两万人的小镇,每天来游玩的有上万人。要不,哪能养下这么多民宿和客栈,这么多停车场?

⑦走着走着,看到街头上立着一块牌子,上书:李家大院。在喜洲古镇,我们游览过严家大院,留下极深的印象。那是一个白族民居的博物馆。从中可以窥见那座古镇的发展历史,使人大开眼界。这个李家大院,是不是也能使我们再开一次眼界呢?

⑧我们极有兴致地朝前走去。

⑨大门紧闭,没有开放。我们只好扫兴地离去。刚一转身,看到不远处一片碧蓝的水域。啊,大院就紧挨着洱海。我们忍不住朝洱海边走去。艳阳下,碧蓝的海面,波光闪闪。对面,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那座著名的苍山。天空格外洁净透明。尽管苍山离此地数十里远,但看上去就像在面前。山顶上的积雪,在阳光的映照下,白皑皑的。我和老伴忍不住在这里留影。

⑩这镇,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是这一方地域的文明发祥地。是唐宋时南诏大理国的重要军事要塞和水军基地。镇里有红山景帝祠、正觉寺、双廊魁星阁、玉波阁、飞燕寺等众多人文名胜。这是一方集佛、道、儒、原始宗教等多元文化共融的人间沃土。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洱海码头上。对面,就是南诏风情岛。真想登上岛去,一睹她的风采。进街不远,老伴就在一块指路牌上看到,这个岛上还是哪个岛上,有一处属于舞蹈家杨丽萍的建筑。我以前似乎在电视新闻里与其见过一面。近日,好像在网上看到消息,说是当地在整治洱海环境时,将其定为违规建筑,要拆除。我心里想:如果这建筑确有特色,且对环境破坏也不大,何不宽容一点,让其留下。我们今天在这里那里,看这样那样的古建筑,赏这样那样的人文名胜,不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吗?

又是遗憾。虽然码头上停了两艘船,但售票处紧闭,没有通航。我们只好隔水观望。南诏风情岛,如一个青螺,立在湖面上。四面碧波荡漾,上空蓝天白云。岛上的一座座建筑,就静卧在这样朗朗的天空之下,这样蓝蓝的碧水之上。南诏古国的种种风情,只能在心中想象、品味了。

很快,我们走过了古镇的大街小巷,细细地品鉴了古镇上浓郁的白族风情建筑,感到它不愧享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的美誉。

我们站到了一处高坡上,下望着碧水边、山崖下的一栋栋极具白族民居风情的建筑。此刻,在明丽的阳光下,这些建筑那样安祥,那样柔美,犹如一个风情万种的睡美人静卧在那里……

往日,古镇热闹无比。热闹,定有热闹的情趣。此刻,古镇安静异常。安静,则有安静的韵味。从某个角度上说,此刻的安静,比往日的热闹,更难遇到。

美哉!古镇安静美。

(选自《中国艺术报》2020年5月29日第8版,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有主,副两个标题,主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中心;副标题对主标题进行补充,解读游览的具体地点。

B.文中第段画线句子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远眺南诏风情岛时的美丽景象,给读者带来视觉享受。

C.“我”和老伴原打算趁大理疫情形势好转去双廊古镇好好游玩一番,但因为很多景点没有开放,双廊古镇冷冷清清的,所以这次游玩让“我”非常失望。

D.文章移步换景,通过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对双廊古镇进行了勾勒刻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有人说,文章第⑩段非游览所见,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理解。

【3】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走过了古镇的大街小巷,细细地品鉴了古镇上浓郁的白族风情建筑。(揣摩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意,品味其表达效果)

(2)感到它不愧享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廓”的美誉。(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根据文章第段的内容,大胆想象,写出你心中南诏古国的美丽风情。(50字左右)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题目:刻进心灵深处的感悟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

(3)书写工整、规范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