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同学捉到一只活青蛙,并把它放到有较多水的浴缸中,准备精心饲养,观察蛙的活动,可第二天蛙就死掉了,蛙死的原因是 ( )
A.水温
B.饥饿
C.惊吓
D.无法呼吸
2、某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探究霉菌适宜在什么环境下生长。取新鲜馒头烘干后平均分成四等份,置于培养皿中,放置在不同环境中培养、观察并记录如下表。
装置 | 环境 | 菌落数(个) | |||
1天 | 4天 | 7天 | |||
甲 | 滴水 | 室温 | 4 | 16 | 29 |
乙 | 不滴水 | 室温 | 0 | 0 | 2 |
丙 | 不滴水 | 冰箱 | 0 | 0 | 0 |
丁 | 滴水 | 冰箱 | 0 | 4 | 12 |
能说明霉菌生长需要合适温度的是(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甲和丁
D.丙和丁
3、以下行为中,均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 )
A.猫捉老鼠、黄牛耕地、老马识途
B.狗辨主客、尺蠖拟态、鹦鹉学舌
C.大雁南飞、公鸡报晓、草木皆兵
D.婴儿吮吸、蜘蛛织网、孔雀开屏
4、卫生习惯不好的人易感染蛔虫病,下列关于蛔虫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身体细长,有环形体节
B.身体呈辐射对称
C.体表光滑,有角质层
D.有口无肛门
5、动物界中,开始具有比较完整的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的动物类群是( )
A.软体动物
B.线形动物
C.腔肠动物
D.扁形动物
6、血液之所以能按一定方向流动,是因为( )
A.血管本身有弹性
B.心脏和瓣膜的作用
C.心脏有四个腔
D.心脏和血管相通
7、某同学在调查校园内的植物时,把记录的植物归为两类:①杨树、樟树、睡莲等,②肾蕨、满江红等,其分类的依据是( )
A.是否有叶
B.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C.是否有根
D.是否产生种子
8、在“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活动中,取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小纸片各25张,放在一块红布上,实验者先背对红布,然后转身快速拿取。经过若干次后,最后剩下的小纸片数量最多的应该是( )
A.红色的
B.绿色的
C.蓝色的
D.黄色的
9、“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描写的动物是( )
A.鸟类
B.哺乳动物
C.环节动物
D.节肢动物
10、观察蚯蚓时,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体表,使它的体表保持湿润。原因是( )
A.减少蚯蚓运动的阻力
B.方便观察蚯蚓的刚毛
C.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D.便于区分蚯蚓的环状体节
11、下列微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A.大肠杆菌噬菌体
B.肺炎双球菌
C.痢疾杆菌
D.酵母菌
12、下列能体现生物变异现象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一群白毛牛中生出一头花色牛
C.同一环境下的水稻比杂草长的高
D.喂养同样草料的牛和羊肉质不同
13、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对微生物可谓“爱恨交加”。下列与微生物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是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
B.微生物的营养方式都是异养
C.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主要是防止乳酸菌进入
D.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细菌、真菌和病毒都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14、根据下表数据分析,哺乳类和鸟类的多样性受到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 )
| 偷猎 | 栖息地丧失 | 外来物种的影响 | 其他因素 |
哺乳类 | 31% | 32% | 17% | 20% |
鸟类 | 20% | 60% | 12% | 8% |
A.偷猎
B.栖息地丧失
C.外来物种的影响
D.其他因素
15、下列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
B.在低倍光学显微镜下能看清楚细菌的形态
C.真菌是原核生物
D.利用酵母菌可以制作酸奶
16、长江流域中生活着具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鲟,下列哪项不属于其主要特征( )
A.用鳃呼吸
B.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产生动力游泳
C.体表覆盖鳞片
D.胎生、哺乳的生殖方式可提高后代成活率
17、下表是某学校生物小组的同学们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时获得的数据,下列关于该实验及该表数据分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时间 | 2分30秒 | 1分20秒 | 40秒 |
A.实验前应给小鼠投喂足够的食物
B.小鼠走迷宫属于动物的学习行为
C.小鼠一旦学会了走迷宫,就不会忘记
D.动物的学习行为不受遗传因素影响
18、下列动物与其运动方式不匹配的是( )
A.蚯蚓在泥土里蠕动
B.金鱼在鱼缸里游泳
C.袋鼠在草原上跳跃
D.海马在陆地上奔跑
19、小梦同学由于意外导致小腿发生骨折,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最终康复。对他的骨愈合起重要作用的是( )
A.骨松质中的骨髓
B.骨髓腔中的红骨髓
C.骨髓腔中的黄骨髓
D.骨膜内的成骨细胞
20、在静谧的红树林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如白鹭在空中盘旋,鱼在水中穿梭,蟹在泥滩上“横行”。上面所描述的几种动物,他们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
A.飞行、游泳、爬行
B.飞行、跳跃、游泳
C.奔跑、游泳、爬行
D.飞行、游泳、行走
21、用镊子夹住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持续煅烧,直到鱼肋骨变成________,用镊子轻轻________锻烧后的鱼肋骨,骨________,说明燃烧后剩下的是骨中的________。
22、生活在大草原上的野兔以嫩草为食,狐狸有时会捕食野兔,写出食物链:________。影响野兔生活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
23、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 控制的。
24、在温暖的环境里,腐烂的苹果会散发出酒味.引起这种变化的生物是________.
25、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人们利用 、 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主要包括 和 。
26、根据动物行为的形成过程,可以将行为分为 行为和 行为。前者是生来就有的,后者是在 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
27、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________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28、微生物是生物圈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物。微生物种类繁多,如没有真正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_______、有真正细胞核的多细胞生物_______及没有细胞结构的________。一些微生物以________方式生活,在生物圈中属于__________;一些微生物以___________方式生活,属于消费者;还有一些微生物能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
29、“腐肉生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下图中甲乙两同学对此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Ⅰ.请补充完整探究方案:
(1)把一块鲜肉切成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大小的两块,分别放在完全相同的两个广口瓶中,贴上编号A和B。
(2)将A广口瓶瓶口覆盖纱布,B广口瓶瓶口敞开,并把两瓶同时侧放在________(选填“有”或“无”)苍蝇出没的适宜条件下。
(3)每天定期观察并记录两个瓶中肉的生蛆情况。
Ⅱ.实验结果:数日后,A、B两瓶中的鲜肉均腐败,并在B瓶的腐肉上发现了蛆,A瓶内则没有蛆。
Ⅲ.实验结论:实验结果支持了________同学的观点。
Ⅳ. 请你分析实验:
(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A、B两瓶中的鲜肉腐败的原因是鲜肉水分充足,富含有机物________大量繁殖。
(3)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应该采用的防止鲜肉腐败的方法有(请举出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在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中,共同特征最多和生物种类最多的等级分别是_____、_____。
31、连线题:请将下列动物与它们的运动方式用线段连接在一起。
32、人从明亮处进入较暗的房间时,瞳孔会缩小。 ______
33、血液随着主动脉分支成的体动脉流动时,部分血液流到肾脏,如图。
(1)图中的③④⑤合称为_____。
(2)尿中出现蛋白质或血细胞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是[_____]_____。
(3)尿素等废物在下列部位中含量最少的是_____。
A.入球小动脉 B.原尿 C.肾静脉 D.肾动脉
(4)尿液的形成主要包括肾小球的_____作用和[_____]_____的重吸收作用。
34、如图一是某学生用两片长方形的木板[3、5]、两条松紧带[2、4]和一颗螺丝[1]制作的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图二表示两种不同的动物行为。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3、5]相当于 ______,虚线箭头表示[4]的收缩状态,此时[2]应该处于 ______状态。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人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牵拉骨,绕 ______(填名称)转动完成。
(2)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疾病。患者关节腔内大量积液并伴有肿胀疼痛,那么其病变部位应在 ______。
(3)图二A、B两图中表示动物先天性行为的是图 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