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下图,公元前4世纪,他开始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人们对他评价不一:“伟大的军事家”“英明的领袖”“好战的将领”“贪婪的侵略者”“文化的爱好者”等,你认为这个人是( )
A.凯撒 B.屋大维 C.伯里克利 D.亚历山大
2、某古装连续剧是根据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摄制的,剧中有贾宝玉丢玉、林黛玉焚稿、薛宝钗出闺等剧情。该名著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3、“这座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的代表,整个建筑的拱门、拱顶和飞拱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向上延伸的方式,造成一种飞升和高耸入云的视觉效果,教堂正面两个塔楼,屋顶尖塔直插蓝天”。下列古代建筑符合这些特点的是
A.麦加清真寺
B.麦加克尔白神庙
C.雅典帕特农神庙
D.巴黎圣母院
4、观察表格,哪一项不是导致耕地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A.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B.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D.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5、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W·汤普逊在《中世纪经济社会史(300-1300年)》—书中认为:“中世纪庄园的起源是中世纪制度中的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下列关于西欧庄园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②农奴获得份地,必须承担劳役,缴纳捐税
③庄园出现于9世纪
④庄园主在自己的庄园里完全没有约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表的内容与社会主义运动有关,其中结论与史实推导正确的是
史实 | 结论 |
①《共产党宣言》发表 | 马克思主义诞生 |
②巴黎公社革命 | 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
③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 |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
④苏联解体 |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失败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7、“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向人们展现了我国瓷器的优美。我国的制瓷业历史悠久,北宋时兴起,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瓷都的是
A.临安 B.东京 C.景德镇 D.广州
8、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大大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其回归得益于邓小平提出的?( )
A.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B. 四项基本原则
C. “一国两制” 的科学构想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9、18世纪初,俄国与哪国进行战争,夺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
A.英国 B.瑞典 C.法国 D.德国
10、“大战历时4年多,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战争……飞机、坦克、毒气首次用于战争……战争期间,双方死伤达3000余万人,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下列说法对上述材料解读有误的是
A.材料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B.这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C.科技对人类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D.战争危害巨大,我们要珍爱和平
11、下图是古代某帝国发展演变示意图。其中①处应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拜占庭帝国
12、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追寻逝去的古希腊文明”主题探究活动,下列与此主题无关的是( )
A. 《天方夜谭》 B. 《荷马史诗》 C. 浮力定律 D. 伯里克利改革
13、12世纪晚期,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的武士集团首领是 ( )
A.孝德天皇 B.源赖朝 C.伯利克里 D.屋大维
14、宋朝时,我国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的生产部门是
A. 丝织业
B. 棉纺织业
C. 制瓷业
D. 造船业
15、一般来说,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大多以两种基本方式展开;和平往来和暴力冲突。下列四项中,有一项明显区别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希波战争
B. 亚历山大东征
C. 马可波罗来华
D. 罗马帝国的扩张
16、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两次会议的共同点
①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②少数大国操纵会议,充满矛盾
③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④涉及中国问题,侵犯中国主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 晋商是山西历史上一张灿烂的名片。九年级某班同学以“寻访晋商”为主题展开学习。请你一起参与完成下面小题。
【1】“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强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从材料中可知晋商( )
A.在徽商的影响下产生
B.经营范围广泛
C.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D.中外贸易频繁
【2】同学们想去实地探访晋商文化,以下游学线路符合要求的是( )
A.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
B.太原解放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C.太原天龙山石窟——应县木塔——大同云冈石窟
D.太原晋祠——平遥古城——临汾尧庙
18、在西域经营30多年,加强西域和内地联系的人是( )
A.张骞
B.霍去病
C.班超
D.甘英
19、建国之初,土地改革完成后,毛泽东又深刻地感到,还需实现农村的第二次变革,才能使农民彻底摆脱贫穷状态,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第二次变革”指的是
A.生产合作社
B.人民公社
C.大跃进运动
D.联产承包责任制
20、表反映了1854—1861年俄国沃罗涅日地区土地赎买价格情况,从中得出的关于农奴制改革的正确认识是
1854——1859年,每俄亩土地平均价格 | 1861年,政府每俄亩土地可垫付的赎买贷款额 | 1861年,每俄亩土地农民实际支付价格 |
25.93卢布 | 33.11卢布 | 69.26卢布 |
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提高
C.减轻了俄国农民的负担
D.有利于俄国的资本积累
21、中国古代文学在唐朝和宋朝的表现形式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2、宋朝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_加以管理;元朝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今________地区的管理。
23、写出与下列提示相关的事件
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②唐朝时接受日本僧人邀请到日本传播佛教和中国文化
③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④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辽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
⑤推翻了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
24、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_________,与达赖_________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25、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______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______的大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6、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战与和交替不断。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坚决要求宋真宗亲自率兵征讨,取得澶州之战的胜利。第二年辽宋之间订立和议史称__________。1140年南宋将领岳飞带领宋军在__________(战役名称)大败金朝骑兵主力,取得大捷。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至此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在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了便于大量货币的流通和携带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为出现了“_________”,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___________管理海外贸易。随着城镇规模扩大和居民人口增加,宋朝城市中出现固定的娱乐场所叫__________,它的出现丰富了都市的文化生活。
27、图A中发生在①处的战役是____________;图B所示战役是____________。
图A
图B
28、统一蒙古的是__,1271年定国号为元的是__。
29、唐朝时______、______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0、明朝末年,__________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________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31、“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起点。”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容应对,采取了系列措施来巩固新生的政权。试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措施及人物。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
(2)在抗美援朝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口的英雄。
(3)1950年为进行土地改革而颁布的文件。
(4)1954年9月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
(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谁?
3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根本原因是?借口是?暴行是?
33、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 狮子进了大森林, 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 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藏族歌谣
(1)歌谣中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哪个朝代?
(2)藏族在当时叫什么?其首领是谁?它们的都城在今天什么地方,当时叫什么?
(3)“文成公主来西藏”有何历史意义?
(4)8世纪初,又有一位公主嫁到西藏,她是谁?
3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及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如下表所示:
国家 | 1870年 | 1913年 | 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1913年) |
英国 | 31.8% | 14% | 1 |
美国 | 23.3% | 35.8% | 5 |
德国 | 13.2% | 15.7% | 4 |
法国 | 10% | 6% | 2 |
(1)材料一中1870~1913年,哪两个国家工业发展最快?由材料归纳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欧洲对美国的担忧一直持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然而长期以来美国并未对欧洲发动进攻,也没有在经济上将欧洲挤垮,是欧洲内部的矛盾激化,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材料二中“欧洲内部矛盾激化”形成哪两大军事集团?导火线是什么?
材料三:1914年8月4日,德国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兵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 法国运兵车上也涂有 “在圣诞节回家”的口号。士兵们 “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
(3)请举一史实戳穿上文中所说战争是“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
(4)这次战争的性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