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嫁接植物时,嫁接成活的关键是( )
A.接穗要保持湿润
B.接穗和砧木的木质部紧密结合
C.接穗和砧木的树皮紧密结合
D.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2、如图是反射弧组成示意图,图中标号⑤表示( )
A.感受器
B.中枢神经
C.神经中枢
D.效应器
3、下列关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进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C.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古代的鱼类
D.米勒实验中,密闭的实验装置内气体主要有氢气、氨气、甲烷等,但没有水蒸气和氧气
4、下列哪项不是家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
A.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生有几排大型正羽
B.组成骨骼的骨有的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
C.胸骨上有龙骨突,其两侧生有非常发达的胸肌
D.生殖为卵生,卵内有气室,受精卵产生后由雌雄亲鸟交替孵卵
5、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某种程度上,这与现代生物学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不谋而合。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说明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自然产生的
B.通过研究孔子鸟化石可知,原始哺乳类是由古代鸟类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
C.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D.遗传变异导致了生物的进化,环境因素不起作用
6、发酵技术利用了微生物的特性,通过一定的操作过程生产相应的产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酒酿是酵母菌发酵的产物,酵母菌将糯米中的糖类转变为酒精等
B.制作食醋利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发酵过程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
C.将人体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可以大规模发酵生产胰岛素
D.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会变酸,主要是酵母菌发酵的结果
7、如图是鱼在水中呼吸的示意图,a和b代表结构,①和②代表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鱼呼吸时,水从口流进,由a后缘排出
B.从②处流出的水与从①处流人的水相比,氧气减少
C.b主要是由鳃丝构成,其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D.鱼在水中呼吸时,口和鳃盖同时张合
8、青春期是身体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期,此时期的青少年要注意营养均衡,不能挑食偏食。若长期缺维生素D会患( )
A.夜盲症
B.坏血病
C.佝偻病
D.地方性甲状腺肿
9、2021年11月9日,南非首次从病例样本中检测到一种新冠病毒B.1.1.529变异株,取名奥密克戎变异株。下列关于该病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比细菌要大得多
B.能够独立生活
C.属于细菌病毒
D.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10、楚汉时期,汉王刘邦派谋士在项王必经之地“召集”蚂蚁写出“项王必死于此地”几个字,项王以此认为是天意安排,遂拔剑自戕。此事件中,汉王谋士主要利用了蚂蚁的什么行为?
A.社群行为
B.生殖行为
C.觅食行为
D.防御行为
11、涡虫自由生活,华枝睾吸虫营寄生生活,它们都属于扁形动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身体都呈两侧对称
B.都从环境中获取现成有机物
C.食物残渣都由口排出
D.运动和消化的能力都较强
12、当你参观动物园时,经常会看到所属动物区域内的动物标识牌(如图)该动物区域为——环尾狐猴,下列关于这种动物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依据体内有无脊柱将环尾狐猴列为无脊椎动物
B.环尾狐猴喜欢团聚在一起成群活动,体现社会行为
C.胎生、哺乳提高了环尾狐猴后代的成活率
D.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使得环尾狐猴能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
13、在下列条件下,播种在土壤里的种子,可能萌发的是( )
A.种子的种皮受到少许损伤
B.土壤的湿度不适宜
C.土壤板结,缺乏空气
D.土壤的温度不适宜
14、2021年5月31日开始,我国正式实行三孩政策。一对夫妇生育了两个男孩,他们积极准备生育第三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父亲
B.卵细胞中含有两条X染色体
C.第三胎为女孩的概率是50%
D.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中的性染色体
15、下图表示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中阴影部分表示相同点。下列哪一项可以写在阴影部分
A.生来就有
B.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
C.有利于生存与繁殖
D.能伴随动物一生
16、如图是关节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②能增加关节牢固性
B.⑤能减少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C.③中的滑液使关节运动更牢固
D.外力过大,关节容易发生脱臼
1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春天来临时,发育成红豆树新枝的是( )
A.幼叶
B.花芽
C.叶芽
D.幼茎
18、在食堂、操场等不同的地方打开灭菌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分钟,再盖上盖子封好,属于培养细菌和真菌一般方法步骤中的( )
A.培养
B.灭菌
C.接种
D.配制培养基
19、举重是一项无氧运动,能锻炼手臂肌肉,使手臂肌肉变得紧实。如图是人举重时的手臂动作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动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舒张,②收缩
B.无氧运动不需要消耗能量
C.骨牵拉关节绕②活动
D.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
20、两只雄性织布鸟在繁殖季节为争夺筑巢的树枝,发生激烈打斗行为,该行为属于( )
A.社群行为
B.节律行为
C.防御行为
D.攻击行为
21、动物不断地从周围环境摄取食物,同时又将食物残渣和代谢废物排到环境中,这样就促进了生物圈中的_________。
22、通过观察受精后的鸡卵结构(如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把鸡卵的钝端向上,用剪刀轻轻把该端部的 卵壳敲碎,把卵壳剥掉,可观察到[ ]_ ,其内贮存供胚胎发育所需的__ 。
(2)最终发育成雏鸡的结构是[ ]_ ;具有保护内部结构的是结构[ ] 。
(3)鸡卵产出后,胚胎发育停止,后经雌鸡孵化,胚胎才能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雏鸡。这种现象说明,卵生动物的受精卵主要在___________发育,受外界____________的影响比较大。
(4)养鸡场的鸡蛋在适宜的条件下也不能孵化成小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3、生物体将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______ ,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 在性状的差异叫_______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_______ ,“一树结果,酸甜 各异”是______。
24、2013 年 1 月中旬,美国近十年来最严重的流感疫情已蔓延到了47 个州,流感疫苗告急…。某科学家为检验新研制的流感疫苗的效能,进行了下面的动物实验。请补充完整实验步骤,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步骤:
①分组:将品种相同、大小一样的健康小白鼠40 只,平均分为A、B 两组。
②处理:A 组:不注射流感疫苗,20 天后注射流感病毒;
B 组: ,20 天后注射流感病毒。
(2)结果预测:若B 组比A 组发病率 ,则说明该流感疫苗具有免疫效能。
(3)回答问题:
①上述实验中,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误差,该实验还要进行 实验。为了测定该疫苗的最有效浓度,对实验的改进可采用增加实验组数的方法,再观察接种 疫苗,观察小白鼠患病的情况。
②接种的疫苗,从免疫角度看,疫苗属于 (填“抗原”或“抗体”)。
③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是预防传染病流行三个措施中的 。
25、动物的形态结构也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例如:
(1)蚯蚓的体壁密布__,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2)鲫鱼可用__在水中呼吸,用__协调游泳.
(3)蜥蜴的体表覆盖着__,可用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4)老虎的口腔中有尖锐的__齿,用于撕裂食物.
(5)家鸽的前肢变成__,体内有__辅助呼吸,善于飞行.
26、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______________中。
27、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多重要的作用,作为___________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__________,如地衣、根瘤等。
28、两栖动物的成体主要用肺呼吸,______辅助呼吸。
29、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_____、_____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_____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30、在科学研究中,分类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子植物中,花、________和________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31、将下列动物与其对应的运动方式用线连接起来
32、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体温都恒定。(___)
33、“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在兔年唱起这首童谣,仿佛又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1)小白兔的一蹦一跳主要靠骨骼和________ 组成的运动系统来完成.
(2)小白兔听觉灵敏,一有危险马上逃跑的反应,属于________ (简单/复杂)反射,这是其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合科学家________ 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
(3)兔子的毛色各异,如黑毛和白毛,它们是一对________ 性状.如果兔的黑毛由显性基因(B)控制,白毛由隐性基因(b)控制,则白兔子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 .
(4)兔子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具有________ 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
34、生态系统已成为当今生物学家日益重视的研究领域,如图表示了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生态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其中,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空气、土壤、温度和______________等因素,它们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______________和能量。
(2)上图的各种生物成分中,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者,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者。
(3)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和植物通过______________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______________和物质循环。
(4)非生物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植物的______________作用进入生物体的。而植物、动物的______________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又可以使二氧化碳返回到非生物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