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菊头蝠是SARS等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中华菊头蝠体毛为橙色、锈黄至褐黄色;可聚集成上百只的群体,有冬眠的习性;后肢发育不佳,不能行走,双翼很宽(如图),飞行能力强;每年1胎,每胎常为1仔。判断中华菊头蝠属于( )
A.爬行动物
B.鸟类
C.哺乳动物
D.两栖动物
2、为探究酵母菌的发酵过程及影响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四组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气球会胀大的装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在生物分类的等级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
A.界
B.门
C.属
D.种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
B.芽孢是细菌的生殖细胞
C.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D.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在一起形成的,真菌和藻类之间是共生关系
5、判断心搏骤停的标准是( )
A.意识丧失
B.呼吸消失
C.脉搏消失
D.瞳孔放大
6、利用杂交技术培育水稻新品种,这是利用了生物的( )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环境的多样性
7、农民伯伯收获的粮食要晒干保存,所依据的原理是( )
A.袋装杀菌
B.低温抑菌
C.脱水抑菌
D.巴氏灭菌
8、如图表示关节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关节由图中①、②、③、④构成
B.一块骨骼肌两端的肌腱都附着在同一块骨上
C.结构③中的滑液能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D.关节囊与关节的牢固性有关
9、在“观察蚯蚓”的活动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主要目的是使蚯蚓能够正常进行( )
A.饮水
B.运动
C.生殖
D.呼吸
10、下列果实中,通过果皮向内蜷缩,将种子弹射出去的是( )
A.
B.
C.
D.
11、下列关于菌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
B.每个菌落由大量不同种细菌组成
C.细菌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D.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组成的
12、下列不属于共生关系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B.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
C.牛和胃肠内的纤维分解细菌
D.小麦和生活在其叶上的真菌
13、2023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即使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也不完全相同
B.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一个十分丰富的基因库
C.物种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D.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14、李同学用3 种动物探究动物绕道取食的行为,结果如下表所示。由此判断3种动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
动物 | 甲 | 乙 | 丙 |
尝试与错误的次数 | 208 | 56 | 7 |
A.乙→丙→甲
B.丙→乙→甲
C.甲→乙→丙
D.丙→甲→乙
15、下列关于动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蜜蜂汲取花蜜、采集花粉时,可以帮助植物传粉
B.不能随意引进某种动物,否则可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C.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
D.动物的皮毛可钩挂苍耳的果实,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16、环境中的有毒物质会在生物体内富集,在“单细胞藻类→小虾→鱼→人”这样一条食物链中,体内有毒物质的积累量最多的生物是( )
A.单细胞藻类
B.小虾
C.鱼
D.人
17、某中学生学习了动物的信息交流后,认为蚂蚁是通过气味进行通讯,为了对其进行验证,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实验时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有关他们实验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实验用的蚂蚁要来自同蚁穴
B.A岛上什么都不放,作空白对照
C.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
D.樟木气味浓烈、取材方便,是做“桥”的最佳选择
18、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但各个生态系统不是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的。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每种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是相同的
B.许多生物能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
C.食物链和食物网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联系起来
D.所有生态系统都受到阳光、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19、人在运动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意外伤害,下列情况不会影响运动功能的是( )
A.肱骨骨折
B.肩关节脱臼
C.股四头肌拉伤
D.皮肤擦伤
20、鱼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还深深地融入了人类的文化中。下列做法属于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资源的是( )
A.渔网的网格大小无要求
B.制定禁渔、休渔制度
C.繁殖季节也可以捕鱼
D.渔业生产以捕捞为主
2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另一类是______。
22、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智力问题、情绪问题、意志问题和人格问题.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________、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
23、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可以维持__________,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的__________
24、白鳍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你知道白鳍豚属于哪一类动物吗?它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
2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________ 等气体含量增加所引起的地球平均温度上升的现象。
26、白菜的细胞中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是 .
27、骨膜内层的_________,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
28、遗传病是由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由___________所控制的疾病。因此,要采取优生优育的措施,避免不健康的孩子出生。
29、如图是某同学观察“叶片的结构”时,看到的菠菜叶片的横切面结构图,分析回答:
(1)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叶片[_____]部位的组织细胞中。
(2)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通过[4]______中的结构,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30、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环境相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以_____运动为主, 陆地上生活的动物以爬行、行走、奔跑、_________、攀援为主,动物在空中以_____运动为主。
31、将下列食物与其对应保存方法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32、蚯蚓的运动是仅靠体表的刚毛完成的。( )
33、藏羚别名藏羚羊(如图),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群居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荒漠、冰原冻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食。每年5~8月,大多数雌性藏羚羊陆续从栖息地出发,然后跋涉几百公里集结产仔。回答:
(1)藏羚的运动系统主要由 ______________、关节和肌肉组成。
(2)藏羚善于奔跑。奔跑时四肢的骨在 ______________的牵引下围绕着 ______________运动;骨位置的改变与复位 ______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靠同一组骨骼肌的收缩牵拉。
(3)藏羚属于哺乳动物,体表的 ______________,有很好的保温作用,生殖方式是 ______________。
(4)雌性藏羚羊跋涉几百公里集结产仔的行为是一种 ______________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该行为属于 ______________。
34、一次,某生物小组实地考察,观察到了如图中的几种动物,其中有的还是人类的好朋友。你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请你帮助这个小组完成下列问题。(请在[ ]中填写字母)
(1)C 与其它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体内没有______________。
(2)D 和 F 这两种动物比较,哪种动物的呼吸功能更强?[ _____]。
(3)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生殖发育离不开水的动物是[___]。
(4)[ D ]动物所属类群为脊椎动物,其体表有羽毛,用 _________呼吸,____________辅助呼吸这种呼吸方式称为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