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知甲地海拔为2000米,乙地的海拔为5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A.2000米
B.500米
C.2500米
D.1500米
2、解决西亚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正确的的是( )
①以色列用滴灌等节水技术缓解缺水问题②沙特阿拉伯通过海水淡化获取水资源
③农业以畜牧业和种植耐旱作物为主④通过战争的手段夺取所需水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读某地区3月6~13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状况图,推测导致10日前后气温骤降的气象灾害是( )
A.寒潮
B.台风
C.洪涝
D.暴雨
4、下列现象属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
A.昼夜交替 B.四季变化 C.时间的差异 D.时差
5、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着聚落的形成,那么,下列的条件中不利聚落形成的是( )
A.森林覆盖率高的山坡上 B.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
C.河流沿岸 D.有铁路穿过的地区
6、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 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 土地资源的总量少
C. 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 人多地少
7、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是( )
A.窑洞
B.四合院
C.蒙古包
8、 李华很想暑假去北京,以实现如下几个心愿,你觉得她不能实现的是
A. 参观清华、北大校园 B. 乘地铁去天安门
C. 参观兵马俑 D. 参观国家图书馆
9、西江千户苗寨位于我国贵州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图左为传统苗居(吊脚楼)竖向分层功能示意图,图右为苗寨局部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传统苗居的叙述,合理的是( )
A.传统苗居建筑有利于防火
B.贵州多山地丘陵,传统苗居建筑多为木质结构
C.阁楼贮藏粮食不利于防潮隔湿
D.苗居建筑屋顶坡度大体现该地区降水稀少
【2】苗寨道路修建成“之”字形,主要考虑( )
①地形条件 ②建筑物分布 ③植被种类 ④人口密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如何提高空气质量( )
A.步行出行
B.焚烧秸秆
C.炉火取暖
D.常开汽车
1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是哪个地区特有的现象( )
A.东南沿海
B.黄河中下游
C.长江中下游
D.长江上游
12、2018年12月2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探测月球的旅程。某同学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经纬度写成了(28°,102°),海南文昌发射基地经纬度大约为(19°N,109°E),由此判断,西昌位于文昌的( )
A.东南方 B.东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13、下列山脉中,属于南北走向的是()
A.昆仑山 B.秦岭 C.贺兰山 D.大兴安岭
14、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和地形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 )
A.山顶降水多,山底降水少
B.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C.山下降水多,山上降水少
D.山腰降水少,山脚降水多
15、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分界线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一线的是( )
A.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分界线
B.地势一、二阶梯的分界线
C.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
D.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
16、黄山比泰山高出的垂直距离为349米,这是黄山与泰山的( )
A. 绝对高度 B. 相对高度 C. 海拔高度 D. 一般高度
17、运量最大和速度最快的交通运输方式分别是( )
A. 水运、公路 B. 铁路、航空 C. 水运、航空 D. 铁路、公路
18、非洲最高山峰乞力马扎罗山虽位于赤道附近,但山上却终年积雪不化,被称为“赤道雪山”,形成原因是因为( )
A.洋流的影响 B.海陆位置
C.纬度因素 D.地形因素
19、“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1:华北平原是我国小麦、玉米、棉花的集中产区,其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3%,淡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3.8%。
材料2: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绵绵,持续一个月之久。至七、八月份,一段时间出现了晴朗干燥的天气,这正是水稻旺盛生长急需水的时期。
【1】材料1,2分别反映了( )
A.我国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
B.我国水资源空间、时间分布不均
C.我国水资源季节、年际变化大
D.我国水资源年际变化大
【2】关于南水北调叙述错误的是( )
A.东线利用京杭运河输水,工程量小
B.东线经过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水质较差
C.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地区大中型城市的重要主力水源之一
D.中线方案由长江的最大支流湘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
【3】图示河流基本存在夏汛冬枯的水情,其解决该问题的工程措施是( )
A.兴建水库
B.跨流域调水
C.提高水价
D.实行季节性水价
20、成都和拉萨纬度相近,但两地气温差别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地势
C.纬度位置
D.日照时间长
21、与陕西相邻的直辖市是_______;中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________一线。
22、撒哈拉以南非洲是____种人的故乡,中东居民通用的语言是____。
23、我国自南向北,纬度逐渐_______,气温逐渐_______。
24、我国政府在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实行“__________”政策。
25、读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和夏季风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A、B所代表的区域,表示季风区的是_______。
(2)读夏季风示意图分析,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来自东面的_______洋和南面的印度洋,盛行的是偏_______(南、北)风,气流特点是_______(寒冷干燥、温暖湿润)。
(3)季风的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①受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季节。②夏季风不稳定容易导致_______灾害。
26、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是:西起______山脉,经过_____山脉向南到_____山脉
27、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最长的界河是_________
28、北方地区位于___________、青藏高原以东, ____________以南, ___________以北,东临_________和黄海,地形多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主要粮食主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
29、东南亚国家中,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
30、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海港是( )
A. 大连港 B. 上海港 C. 连云港 D. 广州港
31、读五带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相应温度带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2)①带与②带的分界线是_________,②带与③带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
(3)②带四季_______(填不明显或分明)
(4)一年当中,获得太阳光热最多的温度带是_______(填序号)。
32、读亚洲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气候类型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①②两种气候的相同点:相同点:表现在成因上都是_______造成的,表现在气候特点上,夏季都是__________。
(3)分析比较③④两种气候在气候特点上的相同和不同点:相同点_________;不同点:③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__,④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②③两种气候成因的最大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对应的同纬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
33、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将图中数码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①是_______,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②是_______,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③是_______,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④是_______,等高线重叠。
(2)从②处山坡爬山比从③处山坡爬山______,判断理由:②处山坡等高线_____,坡_______。
(3)在野外拓展活动中,_____处适宜漂流活动,_____处适宜攀岩活动,_____处适宜建瞭望塔。(填数码)
3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本图表示的是地球公转运动,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____。
(2)地球运动到B点时,此时南半球的季节是____。
(3)地球运动到D点时,此时是北半球的____(节气)。
(4)当地球运动到A点时,太阳直射在____,此时我们地区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
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柿子树耐寒、耐旱,喜湿润,急积水,适应性强。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是全国著名的“柿子之乡”、“柿饼之乡”。目前建有优质柿子基地10万亩,年产鲜柿4000万千克,制作柿饼800万千克,鲜柿、柿饼产量每年递增20%以上。柿饼是富平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明朝时,富平柿饼的制作工艺已十分成熟,并作为贡品进献皇宫;近些年更是连年出口韩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加拿大等国,深受消费者喜爱。富平尖柿一般于10月下旬采摘,后经削皮、脱涩、软化、晾晒捏型、出霜等十多道工序,历时45天时间精制成个大、口味香甜的柿饼。
材料二 富平县位置图和富平县气候资料图
(1)富平县的气候是____,植被类型是____。
(2)图中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黄河自西向东注入____海,该河段所在区域主要面临的生态问题是____,治理的根本措施是____。
(3)结合图文资料,说明富平县发展尖柿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4)富平县柿饼产业一直在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中奋力前行。结合材料,请为富平县柿饼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