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2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标签.将一定量湿润的肥沃土壤均分为2份,在甲瓶中放入1份,将另一份烘干冷却后放入乙瓶.然后在2瓶中同时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将2个装置均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蚯蚓蠕动能力明显减弱的是( )
A.甲
B.乙
C.均明显减弱
D.不确定
2、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原始大气的成分中不存在( )
A.甲烷
B.氢气
C.氧气
D.氨气
3、下列关于青蛙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错误的是( )
A.为保护自己青蛙的体色与环境接近
B.青蛙成体只用肺呼吸,完全适应陆地生活
C.青蛙成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可适宜在陆地跳跃,也可划水
D.青蛙幼体与鱼接近适宜在水中生活
4、澳大利亚箱形水母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水母,其毒液位于何处?( )
A.消化腔
B.刺细胞
C.中胶层
D.内胚层
5、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从1993年开始,每年的5月22日被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以丰富生物多样性
B.要做到开发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并举
C.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稀遗传资源
D.建立自然保护区,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实行依法保护
6、下列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
B.在低倍光学显微镜下能看清楚细菌的形态
C.真菌是原核生物
D.利用酵母菌可以制作酸奶
7、每到冬天,森林里都铺满一层厚厚的落叶。年复一年,森林里的落叶层却不会越积越厚,主要是因为自然界中的细菌、真菌具有分解作用。下列相关说法有误的是( )
A.图中的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B.图中植物可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
C.没有分解者,物质循环也能正常进行
D.大多数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8、微生物一般结构简单,形体很小。除此之外,以下几种微生物的共同点还有( )
A.都是单细胞生物,肉眼无法观察到
B.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都属于原核生物
D.都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9、如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概念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是细胞核,b是基因,c是DNA
B.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
C.e是线粒体,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D.d是叶绿体,能释放能量供细胞利用
10、正确的食品保存方法可有效防止微生物迅速生长繁殖引起的食物变质。下列食品保存方法不恰当的是( )
A.蔬菜水果冷冻保存
B.香菇干燥处理
C.香肠真空包装
D.鲜蛋冰箱冷藏
11、下列能体现动物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的是( )
A.蚜虫吸吮植物的汁液
B.蜜蜂汲取花蜜、采集花粉
C.蚂蚁栖居于金合欢中空的刺里
D.苍耳的果实钩挂在动物的皮毛上
12、关于下列四种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B.①②④都属于真菌,③不属于真菌
C.③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没有细胞核
D.①②③④都营腐生生活
13、某科研团队通过对化脓性链球菌的研究,开发出一种基因编辑技术,从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下列有关链球菌(如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植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没有细胞壁
B.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
C.营寄生生活,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
D.属于多细胞生物,外部形态为球形
14、在家庭酿酒的过程中,从密封的发酵罐中检测到氧气、二氧化碳和酒精三种化学物质, 其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图中 P、Q、R 三条曲线依次代表哪种物质浓度的变化?( )
A.R 代表二氧化碳、P 代表氧气、Q 代表酒精
B.R 代表氧气、P 代表二氧化碳、Q 代表酒精
C.R 代表二氧化碳、P 酒精、Q 代表二氧化碳
D.R 代表酒精、P 代表二氧化碳、Q 代表氧气
15、随着对湿地的保护和治理,我市一些湿地出现了黄嘴白鹭,它优雅的姿态,洁白的羽毛,让人倍感自然之美。黄嘴白鹭有较强的飞行能力,下列特征与飞行无关的是( )
A.气囊辅助呼吸
B.有发达的龙骨突
C.两眼分布在头的两侧
D.前肢变成翼
16、白蚁的群体中,工蚁的职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雌蚁是专职的“产卵机器”,也叫蚁后。这段话着重体现了具备社会行为的动物( )
A.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B.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C.群体中形成一定的等级
D.群体成员各自独立生活
17、下列动物的表现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遇敌害时,蜜蜂群会疯狂的反击
B.麻雀成群飞向麦田觅食麦穗
C.蝗灾时漫山遍野的蝗虫遮天蔽日
D.大马哈鱼集结成群沿黑龙江逆流而上,去上游产卵
18、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行“休渔期”,有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B.捕杀野生鳄鱼,能获得鳄鱼皮制作价格昂贵的皮包
C.利用水蛭提取的蛭素,可生产抗血栓药物
D.导盲犬能为盲人日常出行提供帮助
19、扬子鳄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下列符合其主要特征的是( )
A.用鳃呼吸
B.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
C.在水中产卵并发育
D.属于两栖动物
20、你如果在生活中发现有人因意外造成呼吸、心脏骤停时,需要对患者进行急救并等待医生到来。以下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判断患者情况后,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B.若要进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是15∶1
C.实施人工呼吸时,先要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
D.患者出现自主呼吸、颈动脉有搏动,证明抢救有效
21、病毒不具有_____,是由_____和_____组成.
22、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 ______ 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 ______ 的生殖方式.其优点是子代个体数量 ______ ,繁殖速度 ______ ,子代能稳定地保持母体的 ______ ;其缺点是后代的 ______ 下降.
23、珍稀植物是指由于 ______ 的变迁和 ______ 而处于灭绝边缘的植物.
24、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________、从简单到复杂、从__到__。
25、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及其生存环境建立了青海湖_____自然保护区.
2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水湿润蚯蚓的皮肤,原因是______。
27、观察蚯蚓,可见它的身体由许多_______构成:摸摸它的体表,是湿润的,是因为有_______,能保持蚯蚓的正常_________ 。
28、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______,它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29、知识填空:
(1)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______、骨骼肌的收缩为______形成的。
(2)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在______、______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
(3)小王同学体内神经细胞和血液白细胞内所含的遗传物质(基因)______,2种细胞内能将遗传信息表达出来的基因______,2种细胞所含的蛋白质______。(本小题三空填“相同”或“不同”)
30、腔肠动物身体呈__________对称,体表有______________,有口无____________。
31、请把下列防腐方法与防腐原理用线连接起来。
3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都具有三个特征:群体有组织,成员之间有分工并形成等级。(______)
33、亚洲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20年3月开始,一群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亚洲象,在成年雌性“族长”的带领下,持续北迁。它们一路上集体活动,觅食、嬉戏、甚至连睡觉都很有秩序。成年象总是把幼象们围在中间,当警卫象觉察到危险,它会发出吼叫声,象群中其他个体会向声音发出的地方靠拢并把幼象保护在身下……至2021年8月,我国科学工作者用无人机跟踪监测到该象群成功返回到栖息地。此次象群绕行1300公里左右,最终顺利返回传统栖息地。象群的平安回归,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在野生动物保育方面的能力和决心。“象”往之路,是人们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深度探索之路。
(1)用无人机跟踪监测象群行为的研究方法属于___________法。
(2)亚洲象属于哺乳动物。幼象在出生前依靠___________从母体获取营养。这种生殖及抚育后代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后代的___________。
(3)亚洲象迁移过程中表现出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说明亚洲象具有社会行为。
(4)亚洲象没有汗腺,褶皱中储存的水分缓慢蒸发过程中不断带走热量,有利于其维持体温的___________。
(5)幼象在迁移过程中能够学会一些生存技能,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属于___________行为。
(6)根据资料请对象群迁移的原因作出合理的猜测:___________(说出一点即可)。
34、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地球上微生物的诞生可以追朔到35亿年前,远早于人类的诞生。人类对微生物“利用”最早,却“相识”甚晚。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200年前的《吕氏春秋》记载“味之美者,越骆之菌”,此“菌”就是古老食材香菇(如上左图)。香菇地下部分的菌丝能够吸收水和有机物,供地上部分利用,地上部分的菌褶内能产生大量的_______来繁殖后代。
(2)我们的祖先从上古时代就利用微生物制作了多种美味的发酵食品,很多发醛工艺保留至今。小雅同学在家里尝试刺作泡菜时,向泡菜坛加入白萝卜、陈泡菜水和食盐水。泡菜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如果人体摄入过量会发生中毒。小雅每天测出不同盐浓度下亚硝酸盐的含量,依据数据绘制如上右图曲线。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看,白萝卜在腌制______天后开始食用比较合适,理由是_____________。
(3)其实早期人们在享受发酵食品的时候,并不知道是微生物的作用,直至十七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利用自制显微镜发现了细菌,才开启了微生物的“相识”之旅。1864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的来源。实验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通过实验证明了烟草花叶病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受到技术的限制,直到二十世纪,科学家才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其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__________组成。人们对微生物的“相识”才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