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底两万里》描绘了美丽迷人的珊瑚王国,在这里发生的事件是( )
A.森林打猎
B.章鱼来袭
C.屠杀抹香鲸
D.安葬船员
2、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B.古人常以“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C.古诗词中,“雁”可以代指书信,也可以表达思乡之情;“咏絮才”源出东晋谢道韫的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形容女子特别有才华、富有智慧。
D.古代称贬官为“左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龙标”即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去做官(县尉)。
3、小宇同学朗读了短文《幸福有密码》(节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甲)没有真正破译幸福密码,也就不可能打开幸福之门。幸福是什么?(乙)幸福是一种豁达的心态,幸福是生活的轻松与满足,幸福是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和希望。幸福无关穷富,穷有穷的幸福,富有富的幸福。正所谓“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穷的幸福是知足常乐,富的幸福是乐善好施。富有的人也并不一定都幸福。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远比金钱重要,许多东西是用钱买不来的,其中就包括幸福。幸福其实很简单,人的幸福感是和生命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息息相关的。心灵上有了满足的感觉,便是最大的幸福。
A.文中甲句画波浪线的部分改为反问句:“没有真正破译幸福密码,难道就不能打开幸福之门吗?”
B.文中乙句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读来非常通畅,很有气势。
C.文中加点的词语“都”“其中”“其实”均是副词。
D.文中画横线的短语“乐善好施”“息息相关”分别为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只要我们万众一心,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够战胜新冠疫情!
B.学校正在举行庆祝“建党100周年”演讲比赛,小明演讲时语无伦次,赢得了阵阵掌声。
C.不耻下问是一种传统美德,值得同学们学习。
D.这个案子扑朔迷离,让警察们无从下手。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作者都德,全名阿尔封斯.都德,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小说集《磨坊文札》,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B.《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作者郭茂倩,宋朝人。《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和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一起誉为我国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C.《福楼拜的星期天》选自《济南文艺》。作者莫泊桑,德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代表作《羊脂球》、《项链》。
D.《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又名臧瑗望,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以一篇新诗《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
6、下列加点字拼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祈祷(táo) 孤孀(shuāng) 门槛(kǎn) 气冲斗牛(dòu)
B. 校补(jiào) 哺育(bǔ) 修葺(qì) 心有灵犀(xī)
C. 殷红(yān) 诘问(jié) 愧怍(zuò) 颠沛流离(fèi)
D. 纠纷(jiū) 赘(zhuì) 赤裸(kē) 深恶痛绝(è)
7、《骆驼祥子》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下列描写与人物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上唇很短,无论是要生气,还是要笑,就先张了唇,露出些很白而工整的牙来。(小福子)
B.“地道窝窝头脑袋!你先坐下,咬不着你!”说完,笑了笑,露出一对虎牙。(刘四爷)
C.他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祥子)
D.惨白的头发在一顶破小帽下杂乱的髭髭着;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老马)
8、【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国氏善为盗》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①。”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②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向氏以赃获罪,往而怨之。
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________,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
东郭先生曰:“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
(选自《列子·天瑞》有删节)
【注释】①穰:庄稼丰收,富足。②垣:墙。
【1】给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
【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词。
语句 | 释义方法 | 释义 |
闻之于宋君 | 【词类活用】直可惊天地,泣(使……哭泣)鬼神 | (1)______ |
喻其为盗之言 | 【查阅字典】A.说明,告知;B.明白,了解:C.比喻 | (2)_____(序号) |
遂逾垣凿室 | 【课内迁移】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3)______ |
亡不探也 | 【课内迁移】亡处亡气 | (4)______ |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
【4】请为【乙】文划线处为国氏选择一个合适的语气词,并说明理由。
A.唉 B.嘻
我选择____(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本内容,补全下列对话。
小文:为什么在这两则寓言中会产生这么大的误解?
小言:因为【甲】文中丁氏所言“穿井得一人”的本意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其他人却理解为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乙】文中向氏理解的“盗”是(2)_____________,但其实国氏所传授的“盗”指的是(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文:哦,我懂了。从这两则寓言中我也获得了一些共同的启示:(4)__________________。
9、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雨寄北》
(4)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中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将现实与梦境结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香醇甘甜家乡年
冯春霞
①一到腊月,全村男女老少开始欢天喜地着手筹办一件大事——预备年货,那种邻里乡村和睦融洽的氛围和互帮互助的精神,那种融入血脉的昋醇甘甜的年味,至今令我回想起来温暖如昔、幸福无比。
②两个村子共用一口池塘,两村村主任每年带领村民在池塘进行集体捕捞,俗称“放塘”。先把池塘的水放干,然后两村各派十几个会捕鱼的村民一起下水捞鱼,捞到的鱼先放在一起。只见他们穿着深水衣,拉网、铲、叉、摸……等鱼捞得差不多了,站在塘边的妇女小孩呼哧呼哧踏进泥塘,去捡拾漏下的鱼。我从不下河,怕刺骨的水,更怕水中锋利的石头和玻璃,但我欢快地蹦着,在岸边拿着桶,等待妈妈随时扔来惊喜。水里捞鱼的,岸上捡鱼的,浑身是泥,在这寒冬腊月,个个热情高涨,欢呼雀跃,好不热闹。两村把捞上来的鱼象征性地对半分成两大堆。村里的人把捕来的鱼拉到村里的晒场上,村里再按户分,有几户就分几份堆一堆地分,重量基本相差无几。分好后,在纸条上写上各户户主的名字,然后村主任扔纸条,纸条扔在哪堆鱼上,那堆鱼便是谁家的,谁都不计较多与少。上百年来,两村的村民共用一口池塘,无论从用水方面还是吃鱼分鱼一事,从来就没有产生过不快,两村村民其乐融融,年年有“鱼”。
③腊月里,村里组织几个有经验、有威望的中老年人,挨家挨户帮着踩糖糕。踩糖糕环节众多,整套程序讲究轻重缓急,每一步都要到位,必须老师傅亲自指点,没人敢有丝毫怠慢。首先要掌握好火候,一定要用柴火,先用旺火再用小火。先把浸泡好的麦子放在大锅里直熬,从早上熬到半夜,熬出黄黄的嫩糖,浓稠适宜。嫩糖黏性大,用勺子舀一丁点出来,糖丝就能拉到上尺长,用舌头舔舔,馨甜无比,也只有这样的嫩糖才能踩出正宗地道的糖糕。踩糖糕的师傅两手交叉放在后腰处,轻重交替地踱着碎步,无比神气。最后一个环节是切糖糕。几个大人齐刷刷地拿起几把大刀动作娴熟、节奏整齐地切着,场面壮观。糖糕大小匀称香甜酥脆,围观的小孩直勾勾地盯着,忍不住将砧板上留下的糖糕屑,用手指蘸着往嘴里送咂巴着,一副心满意足的神情。
④过新年,少不了新衣服。邻村一位高姓裁缝师傅年年带着徒弟在固定的时间,一村村一家家地给雇主做过年的新衣服。老师傅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眼镜,拉着家常,脚下一下有规律地踩着,缝纫针一上一下走着细而密的线,缝制出的衣服好看又耐穿。
⑤年味悠长,回味香醇。乡情、亲情构成了浓郁的年味,无不彰显着欢乐祥和,甘醇香甜的年味使儿女们多了卷恋与欣慰,人生旅途也充满着馨香!
【1】通读全文,作者所回忆的“家乡年”的趣事有哪些?
【2】阅读文章第三段,简要概括糖糕的制作流程?
【3】联系上下文,从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
踩糖糕的师傅两手交叉放在后腰处,轻重交替地踱着碎步,无比神气。
【4】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年味悠长,回味香醇”,你认为包含的情感有哪些?
【5】根据你的生活经历,列举出你所知道的两个过年习俗并作简单介绍。
11、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人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④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⑤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⑥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1】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虚构的一个鼓舞世人的故事。
B. 本文赞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一种人要听天由命的思想。
C. 本文选入课本时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并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
D. 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使牧羊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2】请分点赏析第②段划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3】“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中的“一颗一颗”改为“一颗颗”好吗?为什么?
【4】联系选段,谈谈你对“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的理解。
12、文题
作家路遥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在你成长的生命旅程里,有没有改变你,影响你的“紧要之处”呢?
请以“成长的‘紧要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思想正确,内容具体;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500字;
⑤不得涉及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⑥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