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地域风味的黄山臭鳜鱼是以新鲜鳜鱼为原料,通过鱼体自身携带的细菌等微生物在适宜温度条件下自然发酵形成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腌制前需要对新鲜鳜鱼进行灭菌处理
B.新鲜鳜鱼为细菌等提供所需营养物质
C.一个细菌的细胞就是一个个体
D.组织、器官、系统是鳜鱼不同于细菌的结构层次
2、鸟类区别于其他各种动物的最显著特征是( )
①体表有羽毛 ②前肢为翼 ③心脏四腔 ④体温恒定 ⑤卵生、体内受精 ⑥用肺呼吸并用气囊辅助呼吸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如图是鱼在水中呼吸的示意图,a和b代表结构,①和②代表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鱼呼吸时,水从口流进,由a后缘排出
B.从②处流出的水与从①处流人的水相比,氧气减少
C.b主要是由鳃丝构成,其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D.鱼在水中呼吸时,口和鳃盖同时张合
4、下列对动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螅、华枝睾吸虫和蛔虫都有口无肛门,属于低等动物
B.河蚌、蜗牛和乌贼身体柔软,都有大的贝壳保护
C.蝗虫、蜘蛛和蜈蚣的足和触角均分节,且体表都有外骨骼,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
D.鱿鱼、章鱼、鲨鱼、娃娃鱼、鲸鱼和美人鱼都不属于鱼类
5、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生命观念之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鱼的体型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在游泳时水的阻力
B.河蚌有坚硬的贝壳,有利于保护内部柔软的器官
C.蚯蚓的体壁湿润,能分泌黏液,有利于蚯蚓的正常呼吸
D.家鸽的肺和气囊都能进行气体交换,适于空中飞行时获得更多的氧气
6、一名同学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后,用概念图的方式整理了本节内容。下列选项与概念图中的①②③④相对应的是( )
A.香菇、与动植物共生、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根瘤菌
B.霉菌、与动植物共生、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结核杆菌
C.霉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根瘤菌
D.香菇、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结核杆菌
7、老师找到四个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其中所涉及的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的成语是( )
A.沉鱼落雁
B.照猫画虎
C.鹬蚌相争
D.牛鬼蛇神
8、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的结构是( )
A.骨松质
B.骨密质
C.骨膜
D.骨髓
9、下列现象不属于动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是( )
A.飞蛾扑向光源
B.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
C.老虎在领地边缘撒尿
D.猴首领发现敌情发声警告
10、在“观察酵母菌”实验中,乐乐同学用碘液对酵母菌染色,是为了更清楚地观察( )
A.细胞核和淀粉粒
B.细胞壁和细胞膜
C.细胞核和液泡
D.细胞核和细胞质
11、下列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对应不正确的是( )
A.蚯蚓—体壁
B.缢蛏—鳃
C.蛇—肺
D.蝗虫—气门
12、美丽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变成的。下列昆虫的发育过程与蝴蝶相似的是( )
①苍蝇 ②蝉 ③蚊子 ④螳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螺蛳粉”深受人们欢迎,下列与螺蛳同属软体动物的是( )
A.
B.
C.
D.
14、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也蕴含着许多生物学知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螃蟹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
B.“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靠鳃在水中呼吸
C.“安能随蚱蜢,跳踯在泥涂。”蚱蜢有三对翅、两对足
D.“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鹰的视觉发达,能在疾飞中捕食
15、2020年10月5日发生的黑龙江“酸汤子”中毒事件导致8人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椰毒假单胞菌属于细菌,下列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放大镜可观察其形态结构
B.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C.仅由一个细胞构成
D.具有叶绿体和荚膜
16、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以下哪项不是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
A.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
B.头部后面有颈
C.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D.用鳃呼吸
17、生活在海里的“儒艮”,人类在观察它们时一般距离比较远。当儒艮出海时,头上偶尔会披着海草,远远看上去就像一位披着长发的美女。另外,儒艮在喂养幼崽时,在海草丛中露出半截身子,再加上传说的渲染,被人们称为“美人鱼”,是因为其胎生下一仔,雌体胸鳍旁边长着一对乳房,用于给幼儒艮喂奶,像人类哺乳的情形。你认为“美人鱼”属于( )
A.鱼
B.软体动物
C.两栖动物
D.哺乳动物
18、《人猿泰山》是一部动画电影,讲述的是在非洲原始森林长大的人类泰山在人类和猿猴之间进退两难的故事。人类的祖先以及和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分别是( )
A.长臂猿 森林古猿
B.黑猩猩 森林古猿
C.森林古猿 黑猩猩
D.大猩猩 黑猩猩
19、下列关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日本血吸虫只能终生寄生在人体内,使人患病
B.蛭的唾液中有蛭素,蛋白含量很高,可做鱼的饵料
C.果蝇属于环节动物,是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材料
D.病毒种类很多,寄生在活细胞内生存,可引起其他生物患病
20、将一盆绿色植物水平放置,几天后发现根的生长方向是( )
A.不生长
B.水平生长
C.向地生长
D.背地生长
21、生物进化遵循从单细胞到________、从低等到________、从简单到________、从水生到________的发展规律,生物不断进化。
22、某同学安静状态下测得自己的脉搏平均每分钟跳动82次,则他此时的心跳次数平均每分钟为多少次?( )
A.82 B.100 C.42 D.75
23、将下列生物的相关事项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酵母菌________甲烷菌________青霉素________结核杆菌________甲型H1N1病毒________
(1)生产沼气 (2)酿制啤酒 (3)患肺结核 (4)患甲型流感 (5)提取青霉素
24、氮肥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缺乏时的症状是________________。
25、叶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
26、下图是蝗虫的外部形态图。据图回答:
(1)它的身体分为 部、 部、 部。
(2)生活在绿草丛中的蝗虫,它的体色通常是 色,这对蝗虫的生活意义是 。
(3)体表的外骨骼的作用有 。(写出一点即可)
(4)蝗虫共有_ _对足,其中适于跳跃的是发达的 。
(5)蝗虫的翅共 对,是它的 器官。
(6)蝗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下列不属于节肢动物的是( )
A、蜘蛛 B、蜈蚣 C、虾 D、沙蚕
27、随着气温的升高,买回来的猪肉容易变质,老师建议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让猪肉保鲜时间较长,多数同学提出将鲜猪肉放在冰箱就能延长保存时间,为了验证这一方法,其中一个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如下:
实验编号
| 实验材料
| 环境温度
| 保存时间
| 现象
|
甲
| 鲜猪肉100 g
| 5 ℃
| 一天
| 鲜猪肉不变质
|
乙
| 鲜猪肉100
| 28 ℃
| 一天
| 鲜猪肉变质
|
(1)他们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组实验中所涉及的变量是__ _______。
(3)甲、乙两组鲜猪肉都采用100 g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猜想一下:为何放在冰箱里鲜猪肉不易变质: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温抑制微生物生长或低温杀死微生物)
(5)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动物的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可分为 行为和 行为。
29、青霉素是由青霉产生的抗生素,临床上常用青霉素来治疗___________性疾病。
30、动物群体中不同个体 _____。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成为 _____。
31、请将微生物与其实际应用匹配起来。
32、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可以通过形成芽孢进行生殖.__
33、比较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除对不同年代化石进行纵向比较之外,还可以对现存生物进行横向比较。下列是对两栖、鸟、哺乳动物生殖发育特点比较,从中可以发现它们的进化趋势。
(1)两栖动物青蛙的受精过程是在________中进行,蝌蚪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都像________,有________便于在水中运动,用________呼吸,只能在水中生活。成蛙后肢比前肢发达,适宜在陆地跳跃,还形成了能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的________。蝌蚪与成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区别很大,属于________发育。
(2)鸟类是体内受精,产有硬壳保护的鸟卵,鸟卵既可贮存丰富的营养物质供________发育;又有________、卵壳膜的保护,减少水分的丢失。生殖发育分布范围比较广泛;而哺乳动物是体内受精,生殖发育特点是________,使得哺乳动物的后代成活率大大提高。通过以上生殖发育特点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三类动物从低到高的顺序是________。
34、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下面是5种微生物的泛态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和乙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乙_____________;相对于甲、乙、丁来说,丙和戊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
(2)甲能够通过_____________快速产生新个体,并且能形成芽孢,故能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丁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常通过_____________快速繁殖新个体。
(3)2020年引起全世界恐慌的肺炎疫情的罪魁祸首与图中___________的形态结构最相似;它侵入患者的细胞后,靠自己的_________________和利用寄生活细胞中的物质,不断地制造出新的病毒。
(4)甲、乙、丁三类微生物的生存一般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水分等条件,
(5)枯枝落叶可被一些微小的生物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无机盐,它们可以再被植物利用,这说明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