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雅安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索寓言》篇幅短小,形式不拘,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

B.《伊索寓言》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农夫救了一条冻僵的蛇,而蛇却本性难改,咬死了农夫。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C.《西游记》中,唐僧先后在水帘洞收了孙悟空,鹰愁涧收了白龙马,高老庄收了猪八戒,流沙河收了沙和尚。师徒历尽磨难,取得真经。

D.《西游记》中,孙悟空具有超高的斗争艺术,他善于透过迷人的假象认清妖魔鬼怪的本来面目。

 

2、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静(mì)   笑(nì)   伏(quán)

B.确(záo)   谷(bǐ)   悟(xǐng)

C.狭(ài)   职(xùn)   塌(dān)

D.抽(yē)   然(chàng)   怪(chēn)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jǐ)   (lún)   (kàn)

B. (zǎo) (chuí) (zháo)

C. (huo) (chǎng)  (chéng)

D. (zhǎi)  (jí)   边(xiāng)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补(xiào) 头(càn) 为人知(xiān) 而不舍(qiè)

B.妥(tiē) 商(zhuó) 古未有(gèn) 兀穷年(wù)

C.负(hè) 子(jūn) 悲天人(mǐn) 忍俊不(jìn)

D.藏(zhù) 震(sǒng) 怏不乐(yāng) 忧心忡(chōng)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同学们更加热爱和了解中优秀传统文化。

B.在南山革命英雄纪念碑前,同学们都停下脚步驻足观看,心中充满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C.中国体育代表团以敢于争先、奋勇拼搏的精神,在东京奥运会中位列金牌榜第二位。

D.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6、下面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热衷于用微博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且乐此不疲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C听他一说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因为我只考虑自己感受,所以大家才不愿意跟我交友的。

D近年来,东台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7、踏春结束,四位小伙伴一边沿着盘旋曲折的山路下山,一边欣赏着山景吟诗交流。此情此景,让他们开始讨论《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这首诗。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A.小扬说:“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灵动活泼,幽默诙谐,意趣横生,我很喜欢!”

B.小青说:“常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杨万里和我们的感受一样啊,下山并不像大家通常认为的那样轻松容易呢!”

C.小飞说:“对啊!因为行走在万山深处,即使一座山‘放过了你’,还有无数的山在拦着你呢!所以我们不要以为下山容易,就上当受骗,空自欢喜。”

D.小春说:“生活的道路也是如此呀!所以这首诗和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主题是一样的,告诉我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

(乙)沈屯子偕友入市,唱书者言: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蹙然诵叹不已。友曳之归。日夜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从此悒悒成疾。家人劝之徘徊郊外,以纾其意。又忽见道上有负竹入市者,则又念曰:竹末甚锐,衢上行人必有受戕者。归而忧。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

(刘元卿《贤奕编》)

(注)①杨文广:北宋名将。②悒悒():闷闷不乐。③纾:解除。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

杨 文 广 围 困 柳 州 城 中 内 乏 粮 饷 外 阻 援 兵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身所寄_______  (2)其人然大喜_______

(3)唱书者言_______  (4)归而_______

3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2)夫世之多忧者类此也。

4对于上面两则材料,人们有以下两种看法,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呢?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A.两则材料讽刺了那些杞人忧天的人。

B.两则材料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9、根据课文默写。

,禅房花木深。(作者 《题破山寺后禅院》

,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日初出大如车盖, ?《两小儿辩日》

不必说 ,光滑的石井栏, ,紫红的桑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四、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秋的气味

林海音

①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②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③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④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⑤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⑥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给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⑦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⑧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注:林海音(1918年-2001年)小名英子。著名作家。1918年在日本出生,1921年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城南旧事》《爸爸的花儿落了》等。

【1】本文写了关于老北京的哪些“秋的气味”?

【2】赏析下列句子的妙处。

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

【3】请结合全文说说老五是个怎样的人。

【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只选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来写是因为这两处地方最能体现北京的秋味,是季节变换的气味的代表。

B.老五这个人形象代表了老北京城里所有的住着低矮窄狭小屋的贫困回族者的形象,他们生活不如意,因为北京不是他们的家。

C.本篇文章借写老北京秋的气味,来展现老北京人的精神状态。

D.本文的文字朴实而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喜爱和对北京生活的怀念。

【5】请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分析“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世间最贵的书

崔相珍

①五六岁的时候,父亲教我认识了200多个汉字,还把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送给了我。母亲找出哥哥用旧了的蓝粗布书包,仔细地缝上了两个新补丁,又帮我把语文课本里的粉笔末儿抖搂干净,装进书包里。

②我如获至宝。跟着父亲去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们在教室里大声读书,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书小声咕哝。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我背着书包,坐在细瘦的田埂上,读书给花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求教。哥哥在大槐树下写作业的时候,我也找根小树枝,在平整的地面上歪歪扭扭地写字。在菜园子里忙活的父亲看着我笑,在大槐树下的柴灶边做饭的母亲也看着我笑。

③自从有了自己的书,我就知道我不是个笨孩子,在父亲母亲不断的表扬里,我简直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读书,也不知道怎么就那么可爱呢,竟然让我爱到无法自拔。这本父亲送给我的旧书,一直翻来覆去地读了多少遍,我毫无察觉, 直到上了小学一年级,老师给我发了新课本,我才把放进了母亲的大木箱里。

④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去县城里培训学习的父亲,用一天的饭钱,给我换回来一本旧书——《在人间》。为了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这本书,父亲给我讲了高尔基的故事。

⑤童年的高尔基,可怜又坚强的阿廖沙,都让我心疼不已。许多个安静的夜晚,躺在温暖的土炕上,我常常在心里对自己说:你有父慈母爱,可以无忧无虑地上学读书,真的是很幸福很快乐,你必须努力上学,好好读书。可是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刚刚开始,因为家里有些变故,一心想着考中专考大学的我无奈辍学了。

⑥在玉米拔节抽穗的初夏,我背着一个大编织袋,踏上了去城里的路。临行的前一天晚上,母亲连夜为我缝制了一个新书包,父亲把我刚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本装进书包,又把那本《在人间》也装进了书包。在轰隆隆的火车上,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父亲的话:“兰,想家的时候,就读书吧!”

⑦在外打工的日子里,我一直牢记着父亲的话。累了,读书;苦了,读书;想家了,读书。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开始练习写作。16岁那年,我写了两篇文章投了出去。一个多月以后,我收到了编辑老师手写的退稿信。文章虽然被退稿了,我却因为那封退稿信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把编辑老师的嘱咐和鼓励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不再投稿,而是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只读书不投稿的日子,我一直坚持了30年。

⑧2016年底,我重新拾起最初的梦想,刚刚开始投稿的时候,屡次碰壁,但我没有放弃努力,当我的文章一篇篇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⑨当我捧着刚刚收到的、崭新的山东省作协会员证给父亲看时,满眶泪水的父亲,在卧室的床头柜里,拿出一本用红绸布包着的旧书,颤抖着双手递给了我。红绸布里包着的,是我只学到了第8页的“初中第四册历史课本”。课本的封面上,有我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写下的名字。

⑩这本父亲精心保存了36年的旧书,定价虽然只有3角8分钱,可是在我的心里,却是这个世间最贵的书。

[选自《时代邮刊》2020年第9期(有删改)]

【1】第③段中加点词“它”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④—⑩段,请依次概括父亲为我做的事情。

(1)小学五年级时,父亲用饭钱给我换来《在人间》,并给我讲高尔基的故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对第⑦段画线句的分析正确的项是(  )。

A.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表现出不间断如饥似渴地读书。

B.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用读书打发打工的枯燥与无聊。

C.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为实现作家的梦想而不断努力。

D.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牢记父亲的话并用读书充实自己。

【4】第⑧段画线句“我开心得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中“开心”不仅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更因为_________________

【5】原文中第⑩段内容直接放在了第⑨段最后。若将第⑩段独立成段,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文内容阐述理由。

五、作文(共1题,共 5分)

12、很多人都喜欢春天,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你喜欢哪个季节呢?

请从春夏秋冬四季中任选一个季节,并描写这个季节的景色。

写作提示:①至少写出两种感官体验,并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②8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