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水浒传》又名(  ),一般简称《水浒》

A.《忠义水浒传》

B.《梁山泊传》

C.《梁山泊忠义传》

D.《梁山泊英雄传》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

清人张潮在其《幽梦影》中曾说:“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这话确有见地,人生一世,除了亲情、爱情外,友情更是不可缺的。因为   

A.友情是一种广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

B.友情是一种纯度,爱情是一种深度,而亲情则是一种广度

C.爱情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广度,而友情则是一种深度

D.亲情是一种深度,爱情是一种纯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党员干部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就要心系群众,眼睛盯着群众向“下”看,而不能一门心思向“上”看。

B.该市莲花豫剧团今晚在京华学校举行首场演出,节目《穆桂英挂帅》的演出现场人头攒动,对面走过来了一位老大爷也驻足观看。

C.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D.近年来,全国多个城市陆续推动“引才”新政,符合条件的人才将获得包括落户、租房补贴、安家费、创业贷款等多方面的政策激励。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一边跳着傣族传统舞蹈,一边向现场游客泼水致意,游客们纷纷弹冠相庆

②“陕西小吃店”的老板李淑兰,意外发现了顾客遗失的名包,她用了20多天时间寻找失主,最终将失物完璧归赵

③面对单位“脏、散、乱”的现状,新任厂长在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怒发冲冠,严肃批评了管理层的“不作为”。

④王丞相和张驸马志趣相同,闲暇时间经常相约,切磋种花弄草之道,真是布衣之交

⑤当他意识到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荒唐后,特意登门造访,负荆请罪

⑥法庭上,案件即将尘埃落定,被告突然反戈一击,提出原告的证据无效。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座建筑密度极低的城市,垂柳袅袅,花香阵阵。置身于这柳暗花明的静谧中,全然忘记工作的疲劳和生活的烦扰。

②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家庭成员个性各异,但都互敬互爱,大家相处得一团和气,连口角都很少发生。

③外国友人满足了我们游览巴黎风景名胜的要求,但很多地方都是在车上草草一瞥,浮光掠影而已。

④同样的探索,不同的命运,多少反映出住房公积金制度面临的尴尬:用来看病,涉嫌违规;用来买房,沧海一粟

⑤各大医院的“号贩子”倒卖专家号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患者和家属都对“号贩子”敬而远之,就诊秩序明显好转。

⑥上韩国领导人允许美国在其境内部界萨德系统,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认为韩国的行为完全是开门揖盗

A. 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睡莲身姿婀娜,素有水中睡美人之称。在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云南省,是否有野生的水中睡美人呢?我们曾经考察过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阳宗海等水体,但是从未发现过野生睡莲的踪影。怀揣着满满的期待,我们再次来到云南寻找一种稀有的睡莲——茈碧莲。

据资料记载,在大理洱源曾有睡莲的分布,而且在史书上留下了多次记录。如清康熙年鉴《广群芳谱》记载:“《山海经》罢谷之山,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有茈碧。”《云南志》记载:“浪穹县西北五里有宁河,一名茈碧湖,水上有花曰茈碧,形如蓬而差小,有白者、有浅红锦边者,叶如荷叶,花、叶本皆长五六丈。昼则上浮,夜则拳曲入底,微风荡之,香气殊常,采以为羮,味美于莼。”从史料中可以看出,云南省不仅有茈碧莲,还有一个湖的名字以其命名。这也是支撑我们再来云南寻花的原因。茈碧莲为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叶呈心形,有碗口大小。她的花瓣洁白,花蕊金黄,清香四溢。当地人可以用茈碧莲的花泡茶、煮汤,还可以煎炒当菜吃。其茎和叶还可以做牲畜的饲料。可以说,这水中的仙子为人类带来了美丽和幸运。那她的野生种群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还是守候在深山里的某个池塘边默默地等待与我们相见?带着期待,我们再次踏上旅程。

五月中旬的云南,雨季姗姗来迟,大理的山林也浮动着燥热的气息。拜访洱源县环境保护局后,得到的消息:“茈碧湖里已经十几年没有茈碧花了”。我们一行人顿时泄了半截气。但是,意外地获得了一个好消息,茈碧湖沿岸几个村子的村民家中可能还保留有茈碧花的种源。通过走访和摸查,在几户村民家里竟然看到了“消失已久”的茈碧莲。但这次统计的茈碧莲的数量却不容乐观,合计才几十株。

此时一位八旬老人站出来说:“几十年前我在苍山上摘野菜的时候见过一个水塘里还有这种花”,我们欣喜若狂。据老人回忆,苍山上平坝的一些泥鳅塘里有茈碧花生长,在老人的带领下,我们踏上了苍山。

车沿着公路走了二十多公里后来到了一个平坝入口,说是平坝,依旧有一些起伏的石灰岩露头,上面生长着以麻子壳柯和高山栎为主的灌丛,这里的大白花杜鹃也开的非常茂盛。在老人的指引下,一连去了几个水塘,却一无所获。大家的信心也在燥热的天气和飞扬的尘土中慢慢地消逝。

是不是苍山上的茈碧莲也消失了?我们心里逐渐担忧起来,因为这意味着茈碧莲可能已经在野外灭绝。我们决定弃车步行,穿越壳斗灌丛,逐一查看卫星上显示可能是水塘的地方。第一个水塘,全部干涸。第二个水塘,只残留一个2米见方的水坑。极度失望中,我们找到第三个水塘,只见在几个残留的水坑里,茈碧莲正绽放着洁白的小花。幸福来得太突然,大家都高兴地欢呼起来。

虽然这次有幸与野生的茈碧莲相见,一个问题却在脑海中不断萦绕——这种美丽的植物为何如此稀有了呢

从茈碧莲的生长条件来看,她的确是娇贵的公主。她对水质的要求极高,水质变差就会大量死亡。但是最大的原因还是人为破坏。考察队发现这几处水塘会季节性干涸,降水是其唯一的水源补充,一到旱季,水塘会慢慢干涸,塘底暴露出来,仅留存几个较深的小水坑。村民会在水塘上放牧,抓泥鳅,扰动塘泥,影响了茈碧莲的生存。但导致茈碧莲濒危的根本原因还是她的老家——茈碧湖受到的人为干扰和破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人们在茈碧湖中大量养殖鱼类,湖水水质急转直下。更为严重的是,茈碧湖被改造成为水库,茈碧莲失去了适宜生长的湖岸浅水泥沼。加之外来入侵物种,如粉绿狐尾藻、喜旱莲子草等对其生存空间的侵占,茈碧莲几乎在此湖中消失。

幸运的是,对茈碧莲的科学保护已经付诸实践。科研人员将部分茈碧莲植株迁移到昆明植物园栽种,并和洱源县环境保护局合作,于2021年建立了保护小区。目前,迁地保护于昆明植物园的茈碧莲生长良好,已经可以正常地开花结果。有专人看护的保护小区内的茈碧莲种群不仅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同时也为后续的科研观察创造了条件。

在保护的同时,对茈碧莲的科研也在有序地开展。极小种群野外植物保护团队对茈碧莲的资源状况、繁殖生物学、种群遗传结构、快速扩繁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目前进展得较为顺利。茈碧莲也被纳入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中,对茈碧莲的拯救保护工作也将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茈碧莲就是这样既美丽、又圣洁的植物。她在彩云之南湖沼的淤泥中亭亭玉立,装点着碧波荡漾的湖面,也为当地人带来了无尽的财富。今天,我们更要用科学的手段善待她,善待她的家园,让她美丽的笑容永远留在绿水青山,留在人世间。

(摘编自郭世伟《寻找和守护彩云之南的睡美人——茈碧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再次前往大理寻找野生水中睡美人之前,已经考察过滇池、洱海、抚仙湖、泸沽湖、阳宗海等水体,但都没有发现野生睡莲的踪影。

B.作为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茈碧莲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花瓣洁白,花蕊金黄,清香四溢,还具有实用价值,可以满足生活中的一些需求。

C.作者寻找野生茈碧莲的过程一波三折,经历了“期待”“泄了半截气”“极度失望”等情绪阶段,最终也如愿以偿,找到了野生茈碧莲。

D.虽然茈碧莲的生存状况堪忧,但对茈碧莲的科学保护已经付诸实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茈碧莲一定能实现快速扩繁,摆脱濒危的状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引用《广群芳谱》和《云南志》的记载,说明了茈碧莲的存在,既增强了文章的学术价值,也点明了作者再来云南寻花的原因。

B.文章善于利用问句串联文本,例如“是不是苍山上的茈碧莲也消失了?”在承接上文的同时,也引出下文作者坚持不懈寻找茈碧莲的内容。

C.文章将茈碧莲比作“水中睡美人”“水中的仙子”“娇贵的公主”,形象地写出了茈碧莲美丽、圣洁、濒危的特点,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D.作为一篇科普文,本文写作时没有在抽象的概念中兜圈子,而是娓娓道来,在叙述中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茈碧莲,使文章生动、易懂。

【3】请结合文本,回答文中画线部分提出的问题。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第一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句,描写鹏背之广;“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鹏翼之大。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新旧更替、生机勃勃的景象。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陶渊明乘船回家时,风儿轻轻吹起衣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出山岭和平原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秦朝宫殿内宫女早晨梳头的情景。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物是人非的悲凉景象,令人感慨万分。

(3)苏轼《赤壁赋》中开篇交代人物、地点、事件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结尾写苏轼与客人们醉态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运》中明确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并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在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施恩时应做到“_______”,而惩罚时应做到“________”。

(3)“行路难”是古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古代诗人常以此入诗,表情达意,如鲍照《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记》“玉不琢,不成器”,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也强调了同样的道理。

(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____________________”句,借助鸟儿的活动,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3)“黄河”气势磅礴的,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诗人钟爱的意象,经常在古典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形象的语言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否则北伐就会遭到失败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

(2)《游山西村》中,陆游用“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描摹了庆典将近、音乐不断的农村风俗画卷,反映出当地淳朴的民风。

(3)《逍遥游》中庄子说明“逍遥”的最高境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能够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才能够“无所待”。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桂帘钩。

雄三楚,呑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由自身遭际写起,继而描写登岳阳楼所见景象:日落君山,云气蒸腾,沅水、湘水两岸的草木葱绿,一弯残月如帘钩高挂。

B.“雄三楚”五句,写岳阳楼雄于三楚、吞吐七泽、隔绝九州的地势并发出感叹,以夸张、反问手法,极写所见景象气势的壮阔,词气跌宕飞动。

C.“沉累”,指无罪而沉江的屈原。词人欲吊屈原而不知其处所,目力所及,只有渔儿樵子。他们为此而哀伤地写下与屈原同调的“离忧”。

D.“回首叫虞舜”句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辞语,抒发深沉的情怀;“杜若满芳洲”,以景结情,意味深长。

2这首词借登楼远望、吊古伤今,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 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 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②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 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 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 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 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 ?

③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节选自苏轼《教战守策》)

1概括第 1 段的主要内容。

2下列不是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一项是( )。

A. 天下固有意外之患

B. 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C. 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D. 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

3在第 3 段中,作者提到“屯聚之兵”,用意是

4可填入第 3 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B.   C.   D.

5请简要评析 轼在本文中的观点。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分钟,中国会发生什么?移动支付金额3.79亿元,“神威太湖之光”运算750亿亿次,35217名旅容出行……

瞬息万象,中国每一分钟,都发生着巨大改变。

一分钟,你能做什么?农民窦正宝能耕地十来个平方,工人江勇所在钢厂可以出产9吨钢材,军人许利强能带领战斗机群巡航祖国43000方公里的空域……

跬步致远,每一分钟的努力,汇聚中国力量,普通的你我,成就中国奇迹。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