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绥化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下列作者与作品搭配正确的是(     

①徐悲鸿——《愚公移山》            ②鲁迅——《狂人日记》

③冼星海——《义勇军进行曲》     ④茅盾——《子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像一把尖刀插入了敌人的心脏,严重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该事件是(  )

A.发动辽沈战役 B.发动渡江战役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解放南京

3、当历史开始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心脏地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材料中的“群众运动”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4、做好课堂笔记是历史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有时因粗心大意而出现错误,以下是摘自某同学历史笔记的部分内容,其中表述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A.《新闻报》《大公报》《解放日报》都是戊戌变法时期的著名报纸

B.中华书局成为解放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C.徐悲鸿的代表作《奔马》融会中西画技,别具一格

D.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

5、吃饭拍照时发个朋友圈,付款时二维码扫一扫。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源于(     

A.网络技术的发展

B.航天技术的发展

C.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D.生物技术的突破

6、费正清在《剑桥中国史》中认为:“抗美援朝运动在国内掀起了爱国主义热潮,并且帮忙巩固了新政权,但是,这只能视为偶然的副产品。干涉行动的消极影响大大超过了这种实惠。”下列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

A.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

B.抗美援朝战争激发了爱国主义

C.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利大于弊

D.抗美援朝战争延迟了统一台湾的进程

7、我国自古以来便十分重视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前后相继设立了五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区”的设置源于我国哪一基本政治制度(     

A.行省制度

B.特别行政区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8、科举制的废除使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为统治阶级选拔官吏和从事人文教化,而变成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各方面的人才,进而提高广大国民的素质,即改官吏培养为国民教育,使新式学校的确立变得不可阻挡。由此可知,废除科举制

A.拓宽了官僚选拔的渠道

B.阻碍了近代人才的培养

C.推动了新式学校的建立

D.丰富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9、1841年英军进攻虎门炮台,战死的广东水师提督是(  )

A.曾国藩

B.关天培

C.琦善

D.陈化成

10、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建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下面不属于这次会议内容的是(

A.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通过了《共同纲领》

C.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D. 确定了国旗、国歌、首都

 

11、有一座纪念碑的碑文,记载了东北三省军民浴血奋战解放东北全境的业绩,下列与它有关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海南岛战役

12、距今100多年前,“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这一“礼物”是指西方列强(   )

A.剿杀太平天国 B.割占宝岛台湾

C.签订《辛丑条约》 D.掀起瓜分狂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顺应历史潮流,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改造,同仁堂在生产、销售、开发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国家对同仁堂的改造形式是(  

A.公私合营

B.互助合作

C.自主经营

D.强制没收

14、为悼念在战争或其它灾难中的死难者,许多国家都设立悼念活动日。我国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是因为1937年的这一天

A. 签订《南京条约》

B. 日本在南京开始大屠杀

C. 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市

D. 日军占领东三省

15、致远舰残骸在辽宁丹东海域被发现,让人们再次回忆起百年前那一场海战中的英雄

A.林则徐

B.佐宗棠

C.严复

D.邓世昌

16、1895﹣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主张(  )

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B.救亡图存,变法自强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17、下表为不同报刊对西安事变的报道。据此可知(   )

报刊

标题内容

《大公报》

张学良竞率部叛变 蒋委员长被留西安

《西北文化报》

争取中华民族生存 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

《东京日日新闻》

匪贼张学良等……两京政府紧急会议决定

 

A.张杨倡导联共抗日 B.日本的报道更为可信

C.西安事变扭转时局 D.报道叙述受立场影响

18、“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

①深圳 ②珠海 ③上海 ④汕头 ⑤厦门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19、八国联军在进犯北京途中,在哪个地方被义和团阻击并死伤多人?(   )

A.大沽口   B.天津

C.通州   D.廊坊

 

20、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下列对土地改革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封建土地制度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土地改革实施的依据

C.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D.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_____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凯撒命人以其为蓝本,编制成新的历法,称“儒略历 ”。这一历法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

22、_______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革命军在_______发动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3、请列举与下列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成就:

(1)铁路工程师__________主持修建京张铁路。

(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是中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4、______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______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25、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____________(地点)、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是____________(地点)。

26、1929年12月,在_____会议上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__地区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7、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_____、上海为通商口岸;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_____》,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28、1942年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______将军血洒疆场。

29、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 ______(人物)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收复新疆;状元实业家______(人物)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获利颇丰。

30、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改北平为__________,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到1956年底,__________基本完成,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近代百年,风云变幻,国共两党各显风流,书写了那个时代最厚重的历史篇章。

(兄弟齐心)共图伟业,力挽狂澜

(1)哪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国共两党合作以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为目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国共两党同仇敌忾,在哪一战争中取得了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同室操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20世纪40年代末期,国共两党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什么?北平获得和平解放发生在哪一战役中?

(制胜之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依据上面图文信息分析,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的原因是什么?

(6)通过以上对国共两党关系的探究,你能获得什么感悟?

(民族之殇)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7)1949年4月23日,   (地名)   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并败逃台湾。至此,海峡两岸“骨肉分离”,台湾问题由此形成。

(光明前途)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8)海峡两岸血脉相连,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32、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3、说说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及性质。中共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如何?简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可以拯救中国出于国际交涉之现时危惨地位。.......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三  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

材料四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说的徒维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分别指的是什么?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出孙中山的思想有了什么变化?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在对待帝国主义国家的态度上有了什么变化?

(4)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