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乐东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陶治                  格物致知             轻歌漫舞          接踵而至

B.朦胧                  不知所错             恕不可遏          气喘吁吁

C.怅惘                  世外桃源             无与伦比          周而复始

D.虔诚                  袖手旁观             人情事故          目眩神迷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hán jìn)。

B.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gǔ  gǔ)如泉。

C. 我们拾级(shí  jí)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

D. 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 wǔ  mèi)动人

3、下列词语书写没有误的一项是(       

A.元霄   大抵   宽慰   嘱咐

B.松懈   过隐   懒惰   回驳

C.撺掇   糜子   慨叹   蓦然

D.褪色   朦胧   躁热   斡旋

4、下面的情境中,应对最得体的一项是(  

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小明打电话找你出去玩,你回答他:

A.“聚会就是找死,访友就是害人,你就是故意想害死我吧?”

B.“防疫期间你务必待在家,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C.“今天到处乱跑,明年坟头长草,我们还是老实居家隔离吧!”

D.“特殊时期不宜出门,待春来疫散,我们再一起去看花海吧!”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渔父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词中“青箬笠,绿蓑衣”指代____。这首词描写____(季节)的景色。

2“不须归”三字反映了作者____的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腹有诗书气自华,根据你的积累填写下面的诗句。

(1)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2)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3)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名著,完成下面小题。

【1】请你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题目的含义。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保尔·柯察金。请从下面情节中任选一个,具体分析其“硬汉”气概。

①修筑铁路       ②在病榻上创作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小题

打榜“失落”的中华民间古诗

张勃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喜欢的20个经典动漫形象中只有1个来自中国。孩子们对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西方童话角色往往耳熟能详,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国民间故事人物却知之甚少。可以说,中华民间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

是因为中华民间故事不够精彩吗?显然不是。中华民间故事数量众多,既有神话、传说,又有童话、生活故事,这些故事既承载着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又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生产和生活知识,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人生信念和价值观念。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早就诞生了西方经典童话的原型故事。比如,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人段成式记载的《叶限》中,就包括后母虐待、神力帮助、集会出彩、以鞋验身、嫁与王公等情节,与《灰姑娘》的故事如出一辙。而清人黄之隽记载的《虎媪传》,则是典型的“狼外婆”类型故事,它比《小红帽》的情节更复杂,传递的文化信息更丰富,却鲜为人知。大量散见于古人笔记、野史中的民间故事,运用活泼形象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演绎着感人的故事,讴歌善良、诚信、智慧和勤劳,鞭挞凶残、自私、虚伪和懒惰,不仅会是童年最难忘的回忆,更能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奠定最初的是非善恶观。

故事精彩却难逃失落,与今人的挖掘功夫欠缺有关。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则对意大利民间故事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出版了《意大利童话》。所以,挖掘民间故事绝不是“小儿科”!当前许多民间文学专家,往往重研究而轻实践,不愿意在搜集、编纂故事这样不算科研成绩的事情上花费精力。缺少了学者提供的“原材料”,出版商又多以利润为终极诉求,于是五花八门、各种版本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霸占了童书的柜台,我们自己的民间故事却愈加罕见。此外,西方童话之所以在我国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在于综合运用了多种媒体,顺应了从口耳相传到听觉、视觉、触觉、生活日用相互影响的时代变化。美国迪士尼公司在这方面用力颇多,他们对民间故事进行的创新性开发,不仅有效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也赢得了口碑,赚得了巨额的利润。相比之下,我国在综合运用多媒体传播、开发民间故事方面还缺乏好的做法。

为此,中华民间故事的发扬光大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勠力同心、有所作为。比如,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对民间故事的关注,加大对民间故事传承、传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教育部门需在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上提高民间文学的地位,并适当增加民间文学作品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比重。民间文学专家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在数量庞大的中华民间文学作品中筛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改编,形成一些作品集。文化企业则可以此为基础进行再加工,出版图书,绘成图像,录制音频,或改编成影视剧、动画片、舞台剧等形式,形成综合优势。同时,还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组织民间故事讲述、表演大赛等,广为宣传。至于家长,在为孩子挑选故事的时候,也要对“我们自己的”有更加明确的倾向性。

民间故事的“失落”,是中华文化的重大损失,不仅会使我们坐失这一领域的话语权,也浪费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面向世界,协同努力,讲好自己的故事。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将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链接一:

一对老夫妻依靠侍弄葡萄园过日子。他们对独生子疼爱无比,但渐渐长大的独生子只知道吃喝玩乐、挥金如土,从来不懂得侍奉双亲,更不用说营业谋生了。老父亲临死的时候,把儿子叫到跟前,叮嘱说:“孩子,我在葡萄架四周埋了一千两银子,我死后,你把它刨出来。但是要记住,千万不要伤到葡萄根。”为了得到那笔遗产,小伙子遵照父亲的遗嘱小心地翻动葡萄园里的土地,不知疲倦。直到秋收的季节到来时,他刨完了最后一架葡萄,一锭银子都没有找到,却收获了满架的葡萄。他终于体会到父亲遗嘱的用意。这是一个世代流传的“浪子回头”主题民间故事,体现父母对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子女人生发展的积极引导以及家庭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支持作用。从中华民间故事中撷取和阐释父母教导步入歧途的子女改过自新的主题,我们发现,对现代的父母及被教育的青少年来说是可资借鉴的民间智慧。

(选自《从“浪子回头”故事谈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

链接二: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民间故事讲述形式除了对一些老人还有些许吸引力外,已难觅年轻听众的身影。但在政府的扶持下,一些地方仍延续着面对面讲故事的传统。比如,在杭州市余杭区政府支持下,讲故事、听故事的传统得到了发展,当地的“美丽洲故事会”活动不仅讲述口口相传的传统民间故事,还包括那些富有时代气息、反映当代生活的新故事。不仅挖掘了一批优秀的民间故事讲述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培养了人们讲故事、听故事的习惯,从而促进了民间故事讲述的传承和创新。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下,许多原本需要面对面交流的生活内容如今逐渐“网络化、虚拟化”,民间故事的讲述空间也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转移了阵地。而且对民间故事的保护也应该转换思路,讲故事并非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民间故事的唯一形式,利用民间故事的内容对其进行新的艺术表达,从而形成其现代价值的转化,如改变成电影、动漫等,这类保护方式应该被推行和提倡。

(摘自网络《如何传承保护民间古诗》)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美丽洲故事会”活动使听故事的传统得到发展,也促进民间故事讲述的传承与创新。

B.“浪子回头”故事中小伙子体会父亲遗嘱用意,积极地翻动葡萄园的土地,收获满架葡萄。

C.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使许多原本需要面对面交流的生活内容逐渐“网络化、虚拟化”。

D.中华民间故事体裁多样,精彩而且数量众多,积淀传统文化又包含各种知识与道德观念。

2对上述材料关于“中华民间故事”的观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间故事因历史家不愿搜集,传承方式单一,商人因利推出西方童话而“失落”。

B.中华民间故事早就诞生了西方经典童话的原型故事,且价值丰富,应该想办法传承。

C.中华民间故事的传承己经非常迫切,因为这与国家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

D.中华民间故事的发扬光大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专家、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勠力同心。

3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美国迪斯尼公司在这方面用力颇多,他们对民间故事进行的创新性开发,不仅有效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

也赢得了口碑和巨额的利润。相比之下,我国在综合运用多媒体传播、开发民间故事方面还缺乏好的做法。

4“打捞‘失落’的中华民间故事,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将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根据要求作文

在生命的长河中,时光留下的印记,都可能成为“淡淡的美丽”,成为“一抹动人的青葱”,可以使你的人生“富有”。请从一张照片、一首曲子、一份文字、一件来自大自然的物品……

根据你对“印记”的感受,以“印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字数600字以上。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