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 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②我母亲 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③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 出光明了吗?
④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 色彩。
A. 望见 管束 迸射 神秘 B. 瞥见 管理 迸溅 神圣
C. 望见 管理 迸溅 神圣 D. 瞥见 管束 迸射 神秘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呐喊》是《鲁迅全集》第一卷,1918年周树人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B.《傅雷家书》中,作者从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等方面对儿子进行引导,字里行间凝聚着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C.《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诗人。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作者是王勃,他与杜牧、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还要有信心。
B.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C. 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游泳池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年年如是。
D. 第二十届垫江牡丹文化节在垫江县如期开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让游客目不暇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首,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B.漫步曲水亭街,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记录家乡的古风古韵。
C.这道数学题很难,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D.在第四届矿博会上,临武通天玉作品《蝶恋花》流光溢彩,令参观者叹为观止。
5、诗词阅读
西江月﹒黄陵庙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根据词的相关知识,“西江月”是________________,“黄陵庙”是________________,这首词的风格属于宋词中的_________派。
【2】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明时令特征,描写船行洞庭湖上风浪涌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是奇特的想象,把水声比作龙宫的音乐,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3】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例简要分析。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②至于夏水襄陵, 。(郦道元《三峡》)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楼》)
④岱宗夫如何? 。(杜甫《望岳》)
⑤ ,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4分)
①《饮酒》(其五)中,陶渊明借鸟儿结伴而归寄托自己归返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句子是“ ”。
②《雁门太守行》中,李贺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在铠甲上,一片金光闪烁的句子是“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1)这段话出自苏联作家________(人名)的小说《_______》。本书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
(2)这部小说主人公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榆钱饭香
王卫东
①春天一到,总会想起“蒸榆钱”。
②去年吃过两回,都是在家乡的土菜馆。菜做得够精致,且是精面粉蒸出的,随上的蘸料也七碟八碗的,却感觉没有早先母亲做得好吃,全然找不到记忆中的味儿。
③儿时的早春,榆树的钱钱一出,母亲便吩咐两个哥哥挎着篮子去摘。我年龄小,爬不上树,只好待在树下,拣些散落下来的“零钱”。偶尔哥哥们会掰下树枝扔下来。我拿在手里,直接捋进篮子,间或抓一把揉到嘴里。新出的榆钱,黄绿光鲜,青翠欲滴,一串串一簇簇地缀在枝桠上。吃起来,柔软中带着丝丝的甘甜,缠绵在舌尖上,沁人心脾。
④母亲把采回的榆钱漂洗一下,晾得半干,撒些盐,拌上平时舍不得多吃的白面,上笼蒸一刻钟即好。出锅的榆钱,细幼滑嫩,佐以三合油(酱油、醋、麻油)调的蒜泥,柔嫩鲜香。母亲嗜辣,会独自加些辣酱,或在蒸菜时,撒些干辣椒面拌蒸,我是不敢吃的。
⑤作家刘绍棠写有《榆钱饭》一文,记录了从儿时到中年吃“榆钱饭”的事。平淡的叙述中,道出了农村生活的变迁,也影射了社会的发展。文中所言的榆钱饭,是加玉米面蒸制的。在我待过的那个海岛,农家的条件则差多了。除特例外,大多以山芋粉蒸食。黑黢黢的窝窝头,拿在手里黏哒哒的。手指捏巴捏巴,会拽得老长,吃进嘴里,难以下咽。
⑥上述的吃法,北方叫蒸榆钱,南方叫榆钱饭,制作方法相同,只是蘸料有别,都是时令美味。就像程琳在《采榆钱》歌中所唱的:“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那时采回的榆钱,不是看着它玩耍,妈妈要做饭,要我去采它。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
⑦榆钱,又名榆荚。因其扁圆的外形酷似古时串起来的麻钱而得名,又因与“余钱”谐音,颇讨口彩。虽榆钱多是农民在青黄不接或荒年时的救命粮,可也是富裕人家应时的尝新菜。当然,其做法精致了许多。
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早春某日,与友去胶东出差。中午错过了饭时,餐厅多已打烊。无奈,随意找了家卖小吃的铺子。店主告知,有包子稀饭可售,随口问了句什么馅的,答曰:“榆钱三鲜馅。”当时愣了下,有些诧异,但想来别无选择,吃了再说吧。胶东的包子,像山东大汉,个个都魁梧得很。皮薄,馅多,看着就踏实。一口咬下,鲜香中透着清爽,汁水润润的,饶有风味。仔细端详,有鲜虾仁和鸡蛋皮,还有些嫩黄淡绿的,就是榆钱了。这顿偶遇的午餐,我二人啖尽了八只大包、四碗玉米渣子粥。两天后上火车前,忍不住又光顾了一次,尽兴而归。
⑨久居城市,榆树难得一觅。开了春的农贸市场,也少有榆钱可卖。偶然碰到,定要买些回家。清水洗罢,简单地拌入盐、麻油和少许的香醋。搛(音jiān,用筷子夹)起一撮入口,刹那间,便仿佛咬住了整个春天。
(选自2016年3月14日《徐州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作者围绕“榆钱饭香”回忆了与榆钱有关的哪几件往事。
【2】请根据句后的要求品味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吃起来,柔软中带着丝丝的甘甜,缠绵在舌尖上,沁人心脾。(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
②母亲把采回的榆钱漂洗一下,晾得半干,撒些盐,拌上平时舍不得多吃的白面,上笼蒸一刻钟即好。(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
【3】作者在第⑥段中引用程琳的《采榆钱》歌有什么作用?
【4】“搛起一撮入口,刹那间,便仿佛咬住了整个春天”,联系全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含义和作用?
9、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时间是没有脚的,但它给人类留下了很多脚印,比如化石,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等。同样,人类在不同的场合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脚印:如田野中的脚印、厨房里的脚印、图书馆里的脚印、绘画中的脚印、科学探索的脚印、努力奔跑的脚印……
作为初中生的你,肯定在某个地方留下了有形的或无形的脚印,见证着你的成长进步。
请以“脚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成记叙文;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在文章中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⑤不得在文中抄写上面的导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