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物质中按氧化物、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蒸馏水、钢、空气
B.二氧化锰、盐酸、硝酸钾
C.冰水共存物、氢氧化钙、医用酒精
D.水银、氧化铜、食盐
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五粮酿酒
B.柑橘榨汁
C.桂花飘香
D.滴水成冰
3、溶液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关于溶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伴随能量变化
B.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C.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改变
D.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4、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门捷列夫
B.拉瓦锡
C.道尔顿
D.张青莲
5、依次属于单质、化合物的是
A.水、氢氧化钠
B.金刚石、石灰石
C.五氧化二磷、氮气
D.石墨、二氧化碳
6、下列变化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铁生锈,呼吸作用
B.工业制氧气,酚酞溶于酒精
C.食物腐烂,酒精挥发
D.干冰升华,光合作用
7、戊二醛(化学式C5H8O2)被誉为化学消毒灭菌剂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宾馆毛巾浴巾等消毒。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戊二醛属于氧化物
B.戊二醛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戊二醛由5个碳元素、8个氢元素和2个氧元素组成的
D.戊二醛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5:2:8
8、下列有关CO2和CO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
B.元素组成相同,因此化学性质相同
C.每个分子中所含氧原子个数相同
D.分子不同,因此化学性质不同
9、下列关于乙醇组成和构成的描述错误的是
A.乙醇属于纯净物
B.乙醇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C.乙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一个乙醇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
10、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u+ H2SO4=CuSO4+ H2↑
B.CaO + H2O=Ca(OH)2
C.Fe2O3 + COFe + 3CO2
D.2S + 3O22SO3
11、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多少
B.比较白磷和红磷着火点的高低
C.除去水中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
D.验证石蜡中含有碳元素
12、化学与人们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吸烟有害健康,青少年应远离烟草
B.食品添加剂有天然物质也有人工合成的,所有食品添加剂都必须按规定限量使用
C.我们每天定时饮食,除了提供新陈代谢的原料,还提供维持体温的能量,因此,不能吃霉变或超过保质期的食物
D.煮饭用水和饮用水都必须用纯净水才有利于健康
13、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下列有关改进后的装置评价不恰当的是
A.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环境污染少
B.装置简洁,操作简单,节约药品
C.实验中活塞先向左移,后向右移
D.更方便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4、某品牌饼干的营养成分表中标有钠、钙、铁的含量,这里的“钠、钙、铁”指的是
A.分子
B.原子
C.单质
D.元素
15、连花清瘟在抗击新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甘草酮(C22H22O6)。下列对甘草酮描述正确的是
A.一个甘草酮分子由22个碳原子、11个氢分子、6个氧原子构成
B.甘草酮不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甘草酮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1:1
D.甘草酮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6、UP因其可消毒杀菌而广泛应用于洗涤剂中。UP是过氧化尿素的简称,化学式为。下列有关UP的说法,正确的是
A.UP由6种元素组成
B.一个UP分子含有4个
C.相对分子质量是94
D.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1
17、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其中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且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水蒸气
18、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取用块状固体
C.加热液体
D.闻气味
19、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滴加液体
20、青海的察尔汗盐湖孕育了镁、钠、铷等多种元素。如图是铷(Rb)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该图判断,下列含铷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RbCl
B.RbCl2
C.RbCl3
D.RbCO3
21、我国汉书中记载:“高奴县有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如下描述:“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洧水”即为石油。对上述记载分析正确的是
A.“洧水”是一种化合物
B.“洧水”主要含有C、H元素
C.“洧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能源
D.烟是“洧水”完全燃烧的产物
22、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C.t3℃时,将30g甲物质跟50g水混合,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D.将t3℃时的甲、乙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温度分别降到t2℃时,甲溶液析出的晶体质量更多
23、下列生活中现象主要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A.滴水成冰
B.雨后彩虹
C.铁锅生锈
D.车胎爆炸
24、黑火药中含硝酸钾、硫黄、木炭等物质。黑火药属于
A.混合物
B.化合物
C.纯净物
D.单质
25、下列各种现象不是由分子运动造成的是
A.能闻到酒和花的香味
B.两种液态物质混合后体积变小
C.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D.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逐渐挥发
26、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t℃时,a物质80g溶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80%
C.a中含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D.20℃时,a物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等于c物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27、NH4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
溶解度/ | NH4Cl | 29.4 | 33.3 | 37.2 | 41.4 | 45.8 | 50.4 | 55.2 | 60.2 | 65.6 |
KNO3 | 13.3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138 | 169 |
(1)在30℃时,KNO3的溶解度___________(填“>”“=”或“<”)NH4Cl的溶解度;
(2)若KNO3固体中含有少量NH4Cl固体,可采用___________(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得KNO3晶体;
(3)20℃时,将4克KNO3固体溶解在10克水中,所得溶液为___________(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4)20℃时,饱和NH4Cl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精确到0.1%)。
28、对照是化学实验探究中经常使用的科学探究方法,请回答:
(1)在实验1中选择一组对照实验并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由实验2中现象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实验3中能证明“铁生锈需要水”的现象_______________。
29、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小芳在复习盐酸的性质时,归纳出盐酸的五条化学性质(如图1所示,连线表示相互反应);小明为表示反应实质绘制图2、图3,请根据下列图示和要求回答问题:
(1)图1中A所表示的物质类别是 ___ ;
(2)图2描述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图2中A、B、C处应填入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依次为 ___ ;
(3)图3是镁和盐酸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从微观角度看,该反应有效相互作用的微粒是(写微粒符号,下同) ___ ,产生的新微粒是 ___ .
30、化学小组的同学们利用下列各组物质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
A 氢氧化铜粉末与稀盐酸;
B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盐酸;
C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
(1)写出A组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
(2)写出C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中和反应的实质__________。
31、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选用下列物质的标号进行填空。
A 苏打 B 火碱 C 墨 D 稀硫酸 E 氖气 F 葡萄糖
可用于除铁锈的是______,可用作炉具清清剂的是______,人体生命活动主要的直接供能物质是______。
32、写出除去括号内杂质的化学方程式。
(1)NaOH(Na2SO4):_______;
(2)FeSO4(CuSO4):_______。
33、粗盐提纯实验中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称量 5g 粗盐;量取 10mL 水;②溶解:请在上图中选出正确的操作_____(选填“A”或“B”);③过滤;④蒸发;⑤计算产率;计算公式正确的是_____(选填“甲”或“乙”)。
34、我们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也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1)下列过程中,能产生氧气的有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煤炭燃烧
B.植物光合作用
C.人的呼吸
(2)潜水员水下作业时携带“富氧空气”,是因为氧气具有___________性质。
(3)空气是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原料,空气中主要组分的沸点如下表:
组分 | 氮气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沸点(℃) | -195.8 | ·183.0 | -78.5 |
工业制氧气是根据空气中液氧和液氮的__________不同,最先逸出的物质主要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5、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许多伟大的成就。
(1)中国书画能长期留存得益于墨的成分(主要是炭黑)的化学性质,原因是_______。
(2)“钻木取火”导致燃烧的原理是_______。
(3)西晋《蜀都赋》中有“火井沈荧于幽谷,高焰飞煽于天垂。”描写的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时的现象,写出天然气完全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储存天然气时,应当注意_______。
(4)油画促进了中国绘画的多元化发展。长期放置的油画色彩变暗,是因为生成了黑色的PbS。油画修复的方法是用H2O2将PbS变为白色的PbSO4,修复时发生如下反应:,X的化学式是_______。
(5)“投泥泼水愈光明”指高温条件下,投入的炭与灼热的水蒸气发生置换反应,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而使燃烧更旺。置换反应时,产生的属于氧化物的可燃性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
36、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
(1)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___________,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_____。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___________进行检验。
(2)装置B的集气瓶里预先加入少量水,其目的是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3)C实验中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面最终上升约至___________刻度处。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_____。熄灭后,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___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37、草酸晶体(H2C2O4•3H2O)在浓H2SO4作用下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H2C2O4•3H2OCO2↑+CO↑+4H2O。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草酸晶体和浓硫酸制取纯净、干燥的CO,并用其还原铁红(氧化铁)得到铁,选取的实验装置如图:
(1)进入E中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CO,则B、D中的试剂依次是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 浓硫酸
B 澄清的石灰水
C 氢氧化钠溶液
(2)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3)装置E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请指出实验装置中的一个明显缺陷:______。
38、多种物质都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如二氧化锰(MnO2)。实验小组的同学探究漂白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和氯化钠(NaCl)]、氯化铁(FeCl3)、硫酸钾(K2SO4)能否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1)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其基本类型属于______反应。
(2)如图所示,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多次加入5%过氧化氢溶液,每次2mL,如有气泡产生,则将______伸入试管,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结果如下表。
研究对象 |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漂白液 | 大量气泡 | 较多气泡 | 少量气泡 | 无气泡 |
FeCl3溶液 | 较多气泡 | 较多气泡 | 较多气泡 | 较多气泡 |
K2SO4溶液 | ______ |
|
|
|
实验结论 | Ⅰ、实验中产生的气体都是氧气 (查阅得知:次氯酸钠(NaClO)和过氧化氢反应,有氧气生成) Ⅱ、K2SO4不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 Ⅲ、______可能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Ⅳ、…… |
(3)反思:若要证明某物质是过氧化氢反应的催化剂,还要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______和______不变。
(4)探究不同催化剂催化效果的实验方案:将等体积5%过氧化氢溶液加到不同催化剂中,比较用排水法收集50mL氧气的快慢。请从下图中选择合适的仪器(每种仪器限用一次),组成该探究的完整实验装置,不需要用到的是______(填字母标号)。
39、生活中检验软水和硬水的方法是 ___________。
40、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酸与碱反应的实验,请回答: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该实验过程没有明显现象,他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要确定反应后溶液的成分,可供选用的试剂有:石蕊溶液、氧化铜固体、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你认为哪种试剂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