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屯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春节早已成为一种“文化乡愁”,回家过年,正是一种文化的必然、情感的必需。当一家人围炉夜话、守岁祈福,再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馨和家庭的意味。当拜年祝福伴随新年钟声纷至沓来,展现的是真挚情谊,更有致以时间和生命的特别敬意。春节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呈现,团圆祥和、富贵平安、辞旧迎新、祈盼丰收等诸多主题,其实正是中国人数千年来始终不渝的生活理想。然而无论工作再忙,相距再远,都阻挡不了我们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对待像春节这样仪式感鲜明的节日,越是心怀依恋,越需要用行动去体现。如果不去告诉孩子,他们如何知道:“年”不仅是纵情嬉闹的时刻,还是藏在深山里的猛兽;饺子不仅是“舌尖上的诱惑”,还承载着更岁交子、大吉大利的寓意;压岁钱不是为了压住年龄,而是为了压住邪祟。费孝通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精神所依是原乡,守住文化皈依的阵脚,我们才能为自己、为未来守护好精神的原乡。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潜意识

B.纷至沓来

C.然而

D.皈依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   罢工,反对我。

②去年,我市41家大型企业派人专程到西安翻译学院,表达了对210名大三学生的招聘  

③(向大海)你这么只凭   ,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④这座楼本来就是一座“豆腐渣工程”,如果再在这破烂的楼体上乱挖乱建,   出现裂缝,后果将不堪设想。

A.鼓动 意向 意气 一旦 B.鼓动 意见 义气 一旦

C.鼓吹 意向 意气 一经 D.鼓吹 意见 义气 一经

3、“天街小雨润如苏,草色遥看近却无”中哪个字是错误的?(  

A.街一一阶

B.苏一一酥

C.遥一一杏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古今中外名留史册的一流教育家几乎都具有这样的共性:他们从来____关在自己的书房里闭门造车、空谈教育,____囿于个人之局部经验而沾沾自得,____在实践中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科学的教育规律。

A.不但  而且  所以

B.不是   也不是   而是

C.不是  而且  而是

D.不但   也不是   所以

5、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夫人之相与 ②极视听之娱 ③引以为流筋曲水 ④亦足以畅叙幽情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人类社会已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化的发展形态,当下正在经历重新部落化的过程,占据主导地位的媒介从口语、印刷媒介转向电子媒介。传统部落由空间、语言和地理位置决定,这一时期由于时空边界难以打破,交流和信息传递只能在特定的物理空间范围内进行,人们的感官觉知处于平衡的状态;文字和印刷技术的出现,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被打破,文字、书籍使得人们进入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去部落化时代,理性、逻辑、单向性和阶层化的社会心理逐渐形成;然而电子媒介再次打造了一个时空同步的世界,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恰恰是通过人们各种感官同步互动而实现,人们重新回到了部落化时代的感官同步时代。个体的能动性被不断释放出来,传统的宏大叙事和权威叙事被打破,部落化的微小和个体叙事再次回归到重要位置。

不同于都市,乡村社会始终是一个情感有机共同体。共同体中“尽管有种种的分离,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在数字时代,将乡村作为共同体,为生活在其内种种分离的不同成员提供了彼此博弈、合作、共赢的平台,使得曾经的乡村统治转向了社区式治理。建立和完善数字时代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也是最难突破的环节。从依靠乡绅治理、行政管理到法治约束,乡村治理体系关系着社会结构的稳定、社会关系的建立、社会权力与各种资源的分配。

过去,乡村管理是垂直式的,缺乏双向反馈机制,共同体内部的各个主体之间未形成有机联结,结构单一曾一度由于信息不透明和不公开,乡村社会中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体缺乏沟通、互相猜疑,这不仅增加了乡村治理成本,也增加了治理难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为改变此种现状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互联网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沟通交往的媒介,是实现信息最充分共享的天然桥梁。它加快推动了政策公开和信息透明,同时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工具为不同主体间沟通对话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在数字乡村建设现实中,2019年7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发文向全国推广的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小镇,在政府、村委会、企业、社会组织、学者、村民等各方协同努力下,展开交流对话,推动了各方的了解与理解,充分调动了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建立了法治、德治、村民自治相结合的现代治理体系。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引擎,源源不断提供乡村振兴的动力,市场化不仅激活了当地农业经济,而且将传统部落外的土地、人和乡土文化再次联结起来,具有显著“重新部落化”特征。

信息时代多元主体的治理体系不仅发挥了农民的自主性,也使得个体与政府、企业在治理权力的博弈中实现了动态平衡。建设数字乡村需要将一元化的乡村统治转变为多元共治的社区式治理,为不同主体提供在乡村振兴中积极作为的空间;同时不同主体本身也要深刻理解在历史长河中以及在当下数字化时代乡村基于中国人的意义,从而在互联网构筑的新环境中不断凸显传统乡村社区固有的多元共同体意义。

(摘选自《“重新部落化”——新媒介赋权下的数字乡村建设》

材料二:

目前我国有9亿多网民,不到三成来自农村。数据显示,到今年3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怎样缩小城乡之间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让互联网世界变得“更平”?近日,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部署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希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

应该看到,近年来“数字十乡村”已经展现出广阔前景。截至2019年10月,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9%。网络触角的延伸,跨越了崎岖小路,连通了深山沟壑。在短视频的风靡和直播间的热闹里,正宗土货和好山好水让越来越多人“种草”;在数字化资源的流动过程中,村里的书屋和学校“搬”来大城市的博物馆、千里外的好课堂。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繁荣乡村网络文化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正当其时。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数字乡村不是智慧城市的复制版,要因地制宜、精细探索不同类型乡村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方式。

我国农村地区广袤,资源禀赋、人口结构、认知水平、消费能力迥异。山高坡陡的偏远地区怎么建设?语言文字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怎么推广?这些都是摆在数字乡村面前的课题。反过来看,利用好各色各异的乡土风情,又能为数字乡村增添不同风味,最终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在“未开垦”的广袤乡村,数字化建设仍需落地生根;在“已播种”的地区,数字化建设还要继续挖掘潜力。当互联网的因子撒向更广阔的土地,信息化成为田园牧歌的生活常态,数字乡村的美丽图景可期。

(摘选自《精细开垦数字乡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被打破,文字、书籍使得人们进入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去部落化时代。

B.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推动了政府信息透明和公开,降低了治理成本,减轻了治理难度。

C.在数字乡村建设现实中,三瓜公社的事例说明了我们已经建立了法治、德治、村民自治相结合的现代治理体系,脱离了传统部落的特征。

D.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乡村的数字化建设已经落地生根,信息化已成为田园牧歌的生活常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自然经济时代,人们形成了较为固化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基于个体间的信任和情感是乡村社会重要的粘合剂,维系着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B.传统部落使得人们的空间语言和地理都是固定的,这一时期由于时空边界难以打破,交流和信息传递只能在特定的物理空间范围内进行。

C.乡土社会中的有机团结、熟悉关系、信任机制、情感与道义关系作为维系乡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空间载体,在重新部落化的乡村中也必不可少。

D.乡村数字化,包含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深刻调整与重构,由此引发在城乡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深层结构中的巨大变革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数字乡村范畴的一项是  ( )

A.浙江省德清县三林村不仅有自己的抖音号、村播平台、网红学院、乡村数字图书馆,还有水下智能机器人“数字鱼”的科技示范。

B.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网络信贷等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深入覆盖乡村,为农村居民提供足不出村的金融服务。

C.利用遥感技术开展作物长势和病虫害防治的监测预测,在耕种收管机械设备上安装更多的传感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D.政府发展低碳住宅、智能交通、智能电网,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城市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来应对气候变化。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数字技术时代乡村的“重新部落化”有哪些重要特征。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2)《逍遥游》中用“泠然善也”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的状态,而苏东坡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湖面上自如漂流的感受。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烟雾散尽后皓月千里,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月影宁静的画面。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当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概括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指出过失的意思,文中作者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5)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话概括了陈涉出身贫寒、地位低下。

(6)《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列举的六位古代圣贤之所以能在忧患中崛起,是因为他们受益于磨难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上到下,视听结合,极力描绘夔州特定环境中的景象。

(3)古代文人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欧阳修用“___________”直接表达了游历滁州的山水之乐,白居易用“___________”表现了谪居浔阳的孤独之恨。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自古以来,为大众牺牲自我是中华民族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共有的精神特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特质。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南朝宋文帝的典故,暗示北伐抗金要做好充分准备。若草率出兵,即使有“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也可能会“_________”的结局。

(3)荀子在《劝学》中列举“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喻,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摹写行人艰难行走的情态,侧面表现蜀道的艰险。

(3)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虚实对比,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题和诗句看,本诗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比较自由。

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C.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

2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找出本诗(节选部分)与《蜀道难》的相同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容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吁!何君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矣?"应侯曰:"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攘地千里。吴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行义不图毁誉,不辞祸凶。大夫种事越王,悉忠而不解,主虽亡绝,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于是应侯称善。蔡泽因曰:商君、吴起、大夫种,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君之为主,正乱、披患、强主,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刚成君卒事始皇帝为奏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刚成君/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B.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刚成君/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C.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刚成君/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D.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刚成君/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时,多义词,可指春、夏、秋、冬四季,也可指一天中的朝、夕、昼、夜,文中指前者。

B.商君,名鞅,法家代表性人物,曾经辅佐秦孝公积极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

C.山东,战国时常指函谷关、崤山以东广大地区,文中“山东”与今天所说的“齐鲁”基本相同。

D.客卿,春秋战国时授予非本国而在本国当高级官员的人,这里与《谏逐客书》中的“客”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想人秦国拜见昭王,对外扬言自己是雄辩豪杰之士,将来必定会取代应侯担任秦国相国,目的在于得到应侯召见。

B.蔡泽以四时的转移需要遵循自然法则,太阳、月亮的满盈亏损等为例,告诫应侯应当及时隐退,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C.商鞅、吴起、文种都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也都是忠贞的典范,最终惨遭厄运,蔡泽认为这和他们不能急流勇退相关。

D.昭王见到蔡泽后,十分高兴,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就任命他为相国取代应侯,秦国最终在蔡泽的帮助下吞并了东周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

(2)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

【5】秦国应侯范雎对蔡泽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根据要求写作文。

“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在一档综艺节目中,9岁男孩吴耀杰把没机会跟父母说的心里话,写成了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从歌名到每一句歌词都是他自己的心声。节目播出后,这首歌曲立刻登上了微博热搜,令不少家长陷入沉思。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阐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