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B.天下缟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穿缟素)
C.虽千里不敢易也(数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
D.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人)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 。
B.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C.《水浒》生动地叙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D.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伴着振聋发聩的一阵轰鸣声,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B.对于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有些父母总是不以为然,觉得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C.政府已经出台各项扶持政策,不择手段地帮助疫情下的旅游企业更快走上复苏之路。
D.任何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不懈地努力和坚持,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报。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理解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朵奇葩。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士的言论和谋略。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共12策。
B.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他和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C.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都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 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对孙吴大举进攻,吴军节节败退。后来陆逊被拜为大都督,他先是坚守关隘,后及时抓住战机,水淹七军,蜀军最终全线崩溃。(《三国演义》)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遂赐进士出身。
时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
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朱熹尝言:“其能太高,迹太近,恐为有力者所牵挽,不得全其晚节。”盖有先见之明焉。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节选自《宋史》)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
B.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
C.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
D.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游参加锁厅试被推举为第一名,秦桧的孙子秦埙正好位居其次,秦桧大怒,以致治罪主考官。第二年,陆游参加礼部的考试,主考官害怕秦桧,就把秦埙放在陆游前面。
B.陆游因为政见不合被秦桧忌恨,直到秦桧死,才进入枢密院任职。
C.陆游,字务观,号放翁。陆游和范成大都在蜀地为官,两人的交往、友情不拘泥于礼节,被人们议论、羡慕,陆游因此自号放翁。
D.朱熹评价陆游才能太高,经历太浅,恐怕会被有权力的人牵连,不能保全晚节。史家深以为然。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焘遽以闻,上诘语所自来,焘以游对。
②游才气超逸,尤长于诗。
6、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圓。
萧关逄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和“摧"两个动词,写出了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
B.“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角度描写战场的景象,从侧面表现出战争的惨烈。
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表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D.《雁门太守行》是李贺创作的七言律诗,《使至塞上》是王维创作的五言律诗,这两首均为边塞题材的诗。
【2】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之处。
7、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对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2017年12月13日是第4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也是死难同胞80周年祭。当日,你所在的黄桥中学九(1)班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⑴(了解一幅公益广告)公祭日当天,一幅由黄桥男孩朱彦参与创作,配文为“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的公益广告漫画(图一)在李老师的微信朋友圈热传,戳中无数人的泪点。
图一 图二 图三
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说说这幅公益广告画为什么“戳中无数人的泪点”。
②运用对偶,为这幅广告画拟一个标题。
⑵(解答一个物候问题)李老师转发图一时,还拍了张公祭日当天黄桥街景照片(图二)发到朋友圈。受他资助的广东学生小粤看了后,随即拍下当地街头一景发给李老师(图三),表示对两地迥然不同景象感到不解。李老师让你用“气象物候”知识向他作解释
⑶(参加一次集体活动)为了举行80周年祭,黄桥初级中学准备活动演出,九年级(1)班向市少年宫借了8套演出服装,请你补全下面借条的内容和落款。
借 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于2017年12月14日前归还,借期之内如有损坏,本班承担全部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4)持节云中, ?(苏轼《江城子》)
(5)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______________》)
(6)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八则》)
9、 不敢辜负的青春
①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像一幅乱七八糟的调色板———逃课,迷恋网游,喝酒,很忙,但都与学业无关,而且还有两门功课因不及格而挂科。
②暑假,他参加同学的假期游,与同学兴奋地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
③正是暑运,车上人满为患,他们只买到两张卧铺票,大家只好替换着去休息,余下的就在硬座车厢里打扑克,玩得不亦乐乎。
④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有那么一刹那,他想起了在家务农的父母。每次打电话,他们都说一切都好,让他放心,他于是也就真的放下心来,不再心生挂念……想到这里,他有些走神,陷入了沉思,直到有人催促他发牌,他才又沉浸在游戏中。
⑤凌晨三点,他拖着浓重的困意去卧铺车厢休息。人太多,走道里拥满了困倦不堪的人们,有好多农民工模样的人,头枕在编织袋上,昏昏沉沉进入梦乡。
⑥在一节车厢连接处,小小的空间里,人们横七竖八地或坐或躺。他忽然像针扎一样,大声叫起来,只见他的父亲蜷在角落里,背倚着包裹,微仰着脸睡着。
⑦世界很大有时又很小,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⑧父亲看见他也大吃一惊。父亲说,他是去郑州的建筑队干活,农活忙完了,正好出去转转。望着父亲皱巴巴的汗衫,乱蓬蓬的头发,黝黑的苍老的脸,他知道父亲故作轻松的话语,是不想让他担心。
⑨父亲又问他去哪里,他嗫嚅着说出行程,父亲却鼓励他,年轻人就该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想到亮红灯的功课,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
⑩他劝说父亲不要再出去做工,父亲说,劳动惯了,闲不下来。父亲从不在他面前诉说生活的苦,他也很少想过父亲的付出。现在,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列车上,看着年老的他背着行李卷出外做工,他心里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涩。
⑪那晚,父亲在他的卧铺车厢里睡得很香。送父亲下车后,他在自己的口袋里发现多了二百元钱,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让他觉着沉重、烫手。
⑫他忽然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那场旅行,他的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满是皱纹的面容。
⑬从风景区回来,他在父亲打工的城市下了车。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⑭在郊外的建筑工地,他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父亲。工地刚施工不久,楼房才建起一层多高,在机器轰鸣声里,父亲正踩着用木板搭起的脚手架,叮叮当当地捆扎钢筋。看见他,父亲急忙从架上下来,心疼地责备他大热的天来工地做什么。看着父亲湿透的汗衫,被暑热熏得黑红的脸膛,他直觉着嗓子发堵,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下,流进嘴里,咸涩的苦。
⑮正说着话,有工友从身边走过,父亲自豪地介绍,这是俺上大学的儿子。那工友又问在学校学的啥?念的是计算机,开学就大三了,父亲大声回答,又侧头看看他,一脸欣慰的幸福的笑。
⑯他心里五味杂陈,羞愧得无地自容。
⑰他在工地呆了两天,才知道,那天父亲在火车上把仅有的钱都留给了他,现在的生活费,是拿工钱代扣。天气那么热,每天强体力的劳动,简单、粗糙的饭菜就是父亲全部的生活内容。他苦劝父亲回家,他留下来做工。父亲有些生气:“俺干庄稼活的,这点累算啥,这哪是你读书人呆的地方,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比啥都强”。
⑱这些年,他变得浮躁无比,忘记了自己的来处。如今,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他沉睡的心。
⑲那个暑假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假期。
⑳多年后,当他和父亲聊天,还常常会提到那年夏天,只是,他没有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那次火车上的相遇,他不知还要挥霍多久的时光。
㉑父亲拼尽一生,用全部的心血,浇灌他人生路上的片片绿荫,他怎能再辜负青春。这是从那以后,经常盘桓在他心里的一句话。
(邓迎雪《青年文摘》)
【1】阅读文章1-12段,填写表格
情节发展变化 | “他”的心理变化 |
① | 兴奋 |
列车停靠在家乡时 | ② |
在列车上遇到父亲 | ③→不安→酸楚 |
父亲下车后 | ④ |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⑬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①段,叙写了“他”在大学里的种种表现,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与他后来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
B.文章⑬-⑲运用插叙的写法,写了“他”旅游回来,在父亲打工工地的所见所闻所感。
C.第⑯段“他心里五味杂陈,羞愧得无地自容。”这里是属于心理描写。他父亲汗衫湿透,脸膛黑红,工作环境恶劣却大声向别人介绍他,他觉得挺丢脸。
D.“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他沉睡的心。”这句话可理解为:父亲艰辛地劳作,宽厚的胸怀,感化了不求上进的他,让他突然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
E.从风景区回来,他在父亲打工的城市下了车,仅仅是因为他想把二百元钱还给父亲。
【4】请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青春。
(链接材料)清华大学学生拍的毕业电影《敢不敢》的主题曲:
敢不敢/青春是我的/老天没资格管/敢不敢/只要有你在/什么我都不稀罕
敢不敢/青春那么短/再不勇敢就完蛋/敢不敢/唱起这首歌/哪儿的天都一样蓝
10、情无赝
周海亮
那把执壶一直跟随着他们。
1942年逃荒,爷爷把什么都扔了,包括那把壶。一路上九死一生,待回来,壶仍然躺在自家院子,染满尘埃。擦擦,釉黑斑蓝;敲敲,音色沉美。“文化大革命”时被抄家,家里被砸得稀烂,父亲挨批斗回来,竟从一堆碎片里找到它。擦擦,釉彩灵动;敲敲,声如骨牙。到后来,连唐钧都怀疑,到底是执壶逃过两劫,还是执壶帮他们一家人逃过两劫。
其实那时,唐钧和父亲都没有料到一把壶能值这么多钱。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将它看得比生命还重。
壶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时间越久,越有感情。
可是现在父亲病了,很严重。他需要一笔钱。
唐钧就想到了执壶。
与妻子商量,妻子说:“卖掉执壶,等于要了爸的命。”唐钧说:“也许卖掉执壶,能救爸的命。”妻子说:“能保证不让爸知道?”唐钧说:“不告诉他就行。”妻子说:“你以为能瞒过去?”唐钧长叹一声,说:“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
唐钧找到朋友,说他有意出手那把执壶。朋友听了,眼珠子就直了。
朋友也许比父亲更喜欢那把壶。朋友是小城有名的收藏家,他知道一把品相极佳的执壶的价值。几年前他曾有意买下这把壶,却被唐钧的父亲骂了一顿。
“真打算出?”朋友问。“真打算。”唐钧说。“老爷子同意了?”“同意了。”“拿来!价钱好商量。”
壶就卖了。唐钧查过很多资料,这绝对是一笔对得起这把壶的价钱。现在父亲住进医院,他不知道父亲还能不能熬过来。熬过来,他欠着朋友一份情;万一熬不过来,他想用这笔钱带父亲到处转转。之前,父亲一直想去一趟西藏。
可是父亲突然很想看看那把执壶。
“你哪来这么多钱?”父亲问他。“借的。”“我怀疑你把它卖了。”病床上的父亲说,“这几天,我总是心神不宁。”
“壶在家里呢。”他低着眼睛,不敢看父亲的脸,“您那么喜欢它,我不会卖掉它的。”
“我想看看壶。”父亲固执地说。
没办法,唐钧只好再一次找到朋友。朋友说:“君子不夺人所好——要不这样,壶你拿回去,钱你送回来。”唐钧只得把父亲病重的事情跟他仔细说了。朋友想想,说:“君子不乘人之危——还可以这样,壶你拿回去,钱算我借给你的。你给我补张借条就行。”
最终,唐钧既没有给朋友补一张借条,也没有把壶拿回去。不过他捧回了一把执壶的赝品。他问朋友:“这样行吗?”朋友说:“相信我,别说你爸,就连业界专家,都很难分辨出来。”
父亲捧着壶,细细地看,笑了。是咱家那把!他说,看来你果然没有说谎。唐钧笑笑说,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我怎会卖掉呢?心里,却隐隐地痛。
再痛,也认为自己做得没错。他不否认执壶的价值,但他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无价之宝,在父亲的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
父亲没能熬过来。但父亲安然地死去,几乎没有痛苦。
父亲走后第九天,他将执壶还给朋友。朋友细细看过,擦过,小心地把壶收起。唐钧问他:“哪弄来的赝品?”朋友说:“这不是赝品,这就是你卖给我的那把执壶。”唐钧有些吃惊,忙问:“为什么不弄个赝品?”朋友笑笑说:“你父亲对这把执壶的感情这样深,假如真是赝品,我相信他一眼就能够看出来。他虽非专家,但是自家的东西,他绝不会看错。”
“不会吧?”唐钧有些不太相信。
“找个世界上最像你的男人冒充你,你认为他能不能看出来?”朋友说,“当他发现你拿了赝品给他,他会怎么想?或许直到离去,他都不会安心。”
“可是万一我把它弄坏了呢?磕了,碰了,或者不小心打碎……”
“我相信你肯定不会。”朋友笑笑说,“在你心里,只要父亲喜欢,哪怕它是赝品,也价值千金,需要小心呵护……”
“万一我发现它不是赝品,死不认账呢?难道你不怕我昧下它?”
“你肯定不会。认识这么多年,我对你的这点信任还是有的。”朋友笑着说,“这世上还有什么比一个儿子的孝心更有价值呢?花瓷无价,艺术无价,历史无价,但更无价的,其实是我们的亲情、爱情、友情……为一把壶,你会这样做吗?”
【1】文章情节围绕什么线索展开?围绕此线索主要写了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父亲死后儿子归还赝品发现竟是真执壶。
【2】文章中两次出现“擦擦”“敲敲”有什么用意?
【3】小说中的那位朋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写唐钧与朋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11、渴望倾听
马亚伟
①看过一篇小说,大概意思是说:有一个人和别人打赌,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如果他能在十年间不和外界有任何接触,就可以赢得一笔巨款。于是,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幽居生活。熬过了漫长的十年,最后,他终于坚持到约定的期限。但是,他却放弃了巨款,悄然离开。只留下一封信。信中说,十年来,他饱尝了孤独的痛苦,寂寞的摧残。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拥有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感情交流。于是,他重新融入人群,开始新的生活。
②可以想象,一个人的幽居如同在沙漠中独行,满目荒凉和绝望,内心巨大的空洞会把人吞噬掉。人生存的精神支柱,人最殷切的愿望,应该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取丰富的生活体验,从中收获情感的源泉。
③与人交流,人生码头才会百舸千帆,丰富多彩。
④也听说过不同领域的一些艺术大师离群索居,进行艺术创作。可是,再孤独的创作,也需要与欣赏者沟通。梵高、卡夫卡,这些人有着超越时代的艺术才华,他们的作品都是在他们去世后才引起了轰动。其实,那些只是上帝开的玩笑,让他们提前很多年来到这个世界,让他们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寂寞地面对世人。不过,他们孤独地创作不息,正是因为他们要宣泄,要表达,要沟通,要交流。因为他们知道,一定会有一颗虔诚的灵魂聆听他们的独吟、呐喊甚至咆哮。总会有人听懂他们,即使是很多年以后。
⑤古人遁隐田园山林,与嘈杂的红尘隔绝,与污浊的官场隔绝,可并不是和人隔绝。陶渊明隐居后,还会和农民一起其乐融融地劳作,“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芳邻”。孟浩然喜欢田园生活,闲暇时,他会和农人一起“把酒话桑麻”。王维一个人独往于山林中,偶然遇到个林中的老翁,还会“谈笑无还期”。
⑥沟通交流是每个人的愿望。即便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尚且需要一个“星期五”来做伴。
⑦我们平凡百姓,更加需要与人沟通交流。一个孤独的灵魂不能走得很久很远。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的行走,没有人扶持关照,我们的脚步会沉重如铅,一个人的空间,也必定狭小如囚笼。
⑧正是因为人类沟通交流的愿望如此强烈,通讯技术才得以飞速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极为便捷的交流方式和途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小。
⑨每一颗心都渴望倾听。让我们搭建一个心灵的城堡,倾听每一颗心的跳动,为自己,也为他人。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3】傅雷曾说:“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请结合选文相关论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请你也运用适当的人物描写方法,为我们塑造某个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来刻画孔乙己这个形象,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这些描写方法的运用,使孔乙己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