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下流无耻
B.由是感激 由是:因此
C.夙夜忧叹 夙:早
D.躬耕于南阳 躬:亲自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____,而且是发生最早或者说是最原始的思维形式。皮亚杰的工作说明,儿童正是最先出现顿悟思维,此后才依次出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
A. 思维不仅是人类的基本思维形式
B. 因为顿悟思维是人类的基本思维形式
C. 顿悟思维不仅是人类的基本思维形式
D. 人类的顿悟思维能力是直接从其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B.《诗经》中的诗按所配乐曲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祭祀乐歌。
C.《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D.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对他说:“王明,这段时间幸好有我鼎力相助,你的语文成绩终于突破100分了”。
B. 作案者周密的谋划和熟练的手法相得益彰,是案情扑朔迷离,增大了侦破的难度。
C. 本次班级文化活动,班长小张从策划到宣传再到组织,真可谓费尽心思,鞠躬尽瘁。
D. 班会课上他口若悬河,出众的口才让大家都很佩服。
5、范县署中寄舍弟墨①(节选) 〔清〕郑燮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②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产田。起手便走错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③,更不可当。夫束修④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⑤,抗怀⑥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挨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⑦搬有运无, a 有便民之处。 b 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 c 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选自《郑板桥家书》,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1月版)
【注释】
①舍弟墨:即郑燮的堂弟郑墨。②四民:指士、农、工、商四种职业。③小头锐面:头小脸尖,这里是削尖脑袋钻营的意思。④束修:约束修养。⑤经济自期:即“以经济自期”,意思是以经邦治国、造福百姓作为自己的理想。经济,经世济民。期,期许。⑥抗怀:坚守高尚的情怀。⑦贾人;商人。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使天下无农夫 (________)
(2)举世皆饿死矣(________)
(3)而好人为坏人所累(_______)
【2】从“而”“皆”“岂”“且”四个字中选择三个,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
正确的填法是:a:_______, b:_______,c:_______。
【3】下列语句中,与文中画线句所持的人生观最相近的一项是( )
A.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B.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C.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诸葛亮)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4】中国古代社会中,士、农、工、商,士本来是排第一位的,作者却说“士为四民之末”。他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亮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1)这首诗形象鲜明,意境__________,写的是__________季节的一个夜晚,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寒气袭人。诗人在严寒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显示出“五四”前夕一代青年_____________的精神和_____________的思想。
(2)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两句诗的深刻含意
7、为了让同学们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六(3)班将举行一次主题班会,请你参与以下活动。
(活动1)布置任务
班长:张老师,我们是不是要开一个以交友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呀?
班主任:对。咱们刚学了《论语》,就以“① ”为主题吧。让大家相互了解,谈谈交友的体会。
班长:好的。② ?
班主任:10月21下午两点,今天是2019年10月9号,让大家提早几天准备一下。活动就在本班举行。你以六(3)班班委会的名义写一则通知,通知全班同学,告知大家一下,要准时参加。
(1)根据对话情景,完成填空。
①下列可以填入①处作为班会主题词的一项是(_______)
A.有朋自远方来
B.人生到处知何似
C.朋友越老越好,美酒越老越香
D.道不同,不相为谋
②根据文意,班长所提的问题是______
(2)根据张老师的要求,请你完成下面的通知。(注意:①的文字在70字以内)
通知
各位同学:
兹定于①________
请相互转告,准时出席。
②______
③______
(活动2)名言荟萃
(3)依据同学们交流情况,写出张浩交流的内容。
李明:《礼记·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交个好朋友,可以增长知识,共同成长。
张浩:________
刘芳: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财富不是永久的朋友,但朋友是永久的财富。”交一个好友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
8、根据要求填空。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一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一致。
(2)文中揭示西汉兴隆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
(3)文中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____,___”。
(4)文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
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地铁客的风格
毕淑敏
挤车可见风格。陌生人与陌生人亲密接触,好像丰收的一颗葡萄与另一颗葡萄,彼此挤得有些变形。也似从一个民族刺出的一滴血,可验出一个民族的习惯。
那一年刚到日本,出行某地,正是清晨,地铁站里无声地拥挤着。大和民族有一种喑哑的习惯,嘴巴钳得紧紧,绝不轻易流露哀喜。地铁开过来了,从窗户看过去,厢内全是黄皮肤,如等待化成纸浆的芦苇垛,僵立着,纹丝不动。我们因集体行动,怕大家无法同入一节车厢,走散了添麻烦,显出难色。巴望着下列车会松些,等了一辆又一辆。翻译急了,告知日本地铁就是这种挤法,再等下去,必全体迟到。大伙说就算我们想上,也上不去啊。翻译说,一定上得去的,只要你想上。有专门的“推手”,会负责把人群压入车门。于是在他的率领下,破釜沉舟地挤车。嘿,真叫翻译说着了,当我们像一个肿瘤,凸鼓在车厢门口之时,突觉后背有强大的助力拥来,猛地把我们抵入门内。真想回过头去看看这些职业推手如何操作,并致敬意。可惜人头相撞,颈子根本打不了弯。
肉躯是很有弹性的,看似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车厢,呼啦啦一下又顶进若干人。地铁中灯光明亮,在如此近的距离内,观察周围的脸庞,让我有一种惊骇之感。日本人如同干旱了整个夏秋的土地,板结着,默不作声。躯体被夹得扁扁,神色依然平静,对极端的拥挤毫无抱怨神色,艰忍着。我终于对他们享誉世界的团队精神,有了更贴近的了解。那是在强大的外力之下,凝固成铁板一块。个体消失了,只剩下凌驾其上的森冷意志。
真正的苦难才开始。一路直着脖子仰着脸,以便把喘出的热气流尽量吹向天花板,别喷入旁人鼻孔。下车时没有了职业推手的协助,抽身无望。车厢内层层叠叠如同页岩,嵌顿着,只能从人们的肩头掠过。众人分散在几站才全下了车,拢在一起。从此我一想到东京的地铁,汗就立即从全身透出。
美国芝加哥的地铁,有一种重浊冰凉的味道,到处延展着赤裸裸的钢铁,没有丝毫柔情和装饰,仿佛生怕人忘了这是早期工业时代的产物。
又是上班时间。一辆地铁开过来了,看窗口,先是很乐观,厢内相当空旷,甚至可以说疏可走马,必能松松快快地上车了。可是,且慢,厢门口怎么那样挤?仿佛秘结了一个星期的大肠。想来这些人是要在此站下车的,怕出入不方便,所以早早聚在出口吧。待车停稳,才发现那些人根本没有下车的打算,个个如金发秦叔宝,扼守门口,绝不闪让。车下的人也都心领神会地退避着,乖乖缩在一旁,并不硬闯。我拉着美国翻译就想窜入,她说再等一辆吧。眼看着能上去的车,就这样懒散地开走了,真让人于心不忍。我说,上吧。翻译说,你硬挤,就干涉了他人的空间。正说着,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我说,你看你看,人家这般就上去了。翻译说,你看你看,多少人在侧目而视。我这才注意到,周围的人们,无论车上的和车下的,都是满脸的不屑,好似在说,请看这个女人,多么没有教养啊!
我不解,明明挤一挤就可以上去的,为何如此?翻译说,美国的习俗就是这样。对于势力范围格外看重,我的就是我的,神圣不可侵犯。来的早,站在门口,这就是我的辖地。我愿意让出来,是我的自由;我不愿让,你就没有权力穿越……
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似介于日本和美国之间。我们没有职业的“推手”(但愿以后也不会有,如果太挤了,政府就应修建更多的交通设施,想更人性化的主意,而不是把人压榨成渣滓),是不幸也是幸事。
会不会挤车,是北京人地道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单单挤得上去,不是本事。上去了,要能给后面的人也闪出空隙,与人为善才是正宗。只有民工才大包小包地挤在门口处。他们是胆怯和谦和的,守门不是什么领地占有欲,而是初来乍到,心中无底,怕自己下不去车。他们毫无怨言地任凭人流的撞击,顽强地为自己保有一点安全感。在城里待久了,他们就老练起来,一上车就机灵地往里走,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着:劳驾借光……车厢内膛相对松快,真是利人利己。北京的地铁客在拥挤中,被人挤了撞了,都当作寻常事,自认倒霉,并不剑拔弩张。比如脚被人踩了,上等的反应是幽默一把,说一句:“对不起,我硌着您的脚了。”中等的也许说:“倒是当心点啊,我这脚是肉长的,您以为是不锈钢的吧?”即便是下等的反响,也不过是嘟囔一句:“坐没坐过车啊,悠着点,我这踝子骨没准折了,你就得陪我上医院CT去!”之后一瘸一拐地独自下车了。
人与人的界限这个东西,不可太清,水至清则无鱼,到了冷漠的边缘;当然也不可太近,没有了界限也就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适当的“度”,是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
还是喜欢中庸平和之道。将来有了环球地铁,该推行的可能正是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文中提到的隋唐武将秦叔宝,因其骁勇善战,被后世百姓尊奉为守家护院的“门神”。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两员猛将,因其忠肝义胆威严凛然,常被百姓“贴于户之左右”,以求达到“百鬼畏之、辟邪除祟”的作用,他们分别是“据水断桥、义释严颜”的________和“白马斩颜良、襄樊败于禁”的________。
【2】下面语句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一位硕大身膀的黑人妇女,冲决门口的阻挠挺了上去,侧身一扛就撞到中部敞亮地域,朝窗外等车者肆意微笑,甚是欢快。
【3】北京地铁没有职业携手“是不幸也是幸事”,这是什么意思?
【4】作者列举了北京地铁客被踩脚后的三种反应,请你选择其中一种,从语言表达及化解矛盾效果的角度进行评析。
【5】作者推崇的“北京这种东方式的弹性距离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实质?你赞赏这种精神实质吗?请简述理由。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
②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耳目一新的实验让人大开眼界、脑洞大开。当一件件太空用品的面纱被掀开、一个个太空实验的原理被揭晓,曾经遥不可及的距离也变得触手可及,印象里“高大上”的科学也变得通俗易懂。来自中国科技馆地面主课堂和广西、四川、香港、澳门4个地面分课堂的1420名中小学生如饥似渴,在这场特殊的“天地对话”中收获颇丰。
③后续,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选编自2021年12月9日新华社)
材料二:
①这堂看似寻常的授课,实际上却是准备时间久、备课成本大、技术攻关难、风险系数高的复杂工程,目前世界上也没有几个国家能够完成。
②既然如此,为何要(①)?
③这是因为,有些东西一旦在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发芽。一堂生动有趣的太空课,点燃的有可能是生机勃勃的梦想。
④可以说,梦想的引擎一经点燃,就能释放无可比拟的力量。知识的大门一旦打开,就能(②)无限可能的未来。
⑤太空课堂的(③),背后是中国航天的欣欣向荣。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每一次(④)而起,是一个国家民族坚持不懈的进步,也是一代代航天人前后相续的脚步。以太空授课的方式,把底气、志气、骨气昂扬在胸中,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心里,把知识技能印进脑海里,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中国身影,浩瀚太空的探索里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足迹。
(选编自2021年12月10日人民网《太空课堂,播下的是种子,点燃的是梦想》)
材料三:
空间站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从2013年神舟十号航天员乘组第一次太空授课,到2021年12月的第一次“天宫课堂”,再到2022年3月23日的第二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追逐“航天梦想”。这几次太空授课正是科普发展的新契机,相信除了“天宫课堂”活动,后续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的科普活动,内容将更丰富、精彩,形式将更多样,传播手段将更新颖,覆盖面将更广泛。
(选编自2022年4月12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见上图)充满中国元素和航天特色,结构优美,寓意深刻。
工程标识以蓝色为主色调,象征科技、冷静与智慧,展现中国载人航天将以崭新的姿态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以冷静心态探索未知宇宙、以无限智慧服务国家发展的高远志向。标志主造型类似空间站的基本形态, , ; , 。标志整体又如同一只展翅翱翔的大鹏,展现中国载人航天发展逾越天际、志存高远的自信。
(选编自百度网站)
【1】下列“材料”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崭新 zǎn 引擎qíng 生机勃勃 耳目一新
B.新颖 yǐng 载人zǎi 欣欣向荣 触手可及
C.广泛 fàn 翱翔áo 坚持不懈 通俗易懂
D.契机qì 逾越yú 得天独厚 志存高远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材料二”中“( )”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费尽心机 ②孕育 ③异彩纷呈 ④凌空
B.①大费周章 ②孕育 ③精彩纷呈 ④腾空
C.①大费周章 ②培育 ③异彩纷呈 ④腾空
D.①费尽心机 ②培育 ③精彩纷呈 ④凌空
【3】“材料一”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续,“天宫课堂”将开展持续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开展持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动。
B.后续,“天宫课堂”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动。
C.后续,“天宫课堂”积极将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传播,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
D.后续,“天宫课堂”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授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动。
【4】“材料四”“ ”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标志主造型类似空间站的基本形态, , ; , 。
①标志尾部的书法笔触如同火箭腾空时刺破苍穹的烈焰
②寓意中华民族腾飞的力量
③体现出豪迈拼搏的航天精神
④以铿锵有力的书法体呈现出中国的“中”字
A.②④①③
B.④①③②
C.④②①③
D.③④②①
【5】“天宫课堂”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假设你在中国科技馆地面主课堂,请参与以下活动。
(1)课间,同学们纷纷与航天员互动,请你提出问题与“天空教师”交流。
(2)课后,同学们围绕“载人航天精神”展开了讨论,请你也发表一下观点。
11、【材料一】
“冰丝带”外观设计灵感来自于冰雪运动和速度的结合。外墙曲面有22条特制圆管玻璃由高到低盘旋,犹如22条“冰丝带”飘舞,象征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动时留下的一圈圈风驰电掣的轨迹;“22”这个数字又代表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年份,这些都体现了冬奥文化。
“冰丝带”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单层索网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建筑的整体高度,和谐地融入森林公园的整体环境;索网结构也有效地控制了比赛大厅的空间客积,节省能耗;同时实现建筑功能、超级结构、绿色节能与建筑效果协调一致。
【材料二】
“冰墩墩”的大熊猫形象向世界传递了敦实、勤劳、友好的中国形象,它手上的爱心象征着热爱祖国,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充满科技感的造型展现出中华民族在科技浪潮中直面挑战、不断奋进的精神。雪容融中的中国字“容”,意喻包容、宽容;“融”,意喻融合、温暖,相知相融。容融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的理念,“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将“大红灯笼”拟人化处理,既表达出了吉祥、欢庆的寓意,也体现了和平与友谊的美好祝愿。
【材料三】
相比于传统的建冷式冰场,北京冬奥会首次采用了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作为一种节能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替代了氟利昂。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有助于打造出最快、最环保的冰面。它将能效提升了20%以上,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制成的冰也更加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冰面硬度不均匀的情况。借助该项技术,结合精准控制系统和线性降温策略,北京冬奥会成功实现了2小时内的快速、高效冰面转换,远远小于国际奥委会3小时冰面转换的要求。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冰丝带”是世界上规楼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体现了我国建筑行业的最高水平。
B.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冰墩墩”“雪容融”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在形象设计和文化内涵上的完美搭配,生动诠释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奥林匹克精神。
C.材料三运用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直冷制冰技术节能快速的特点,突出中国冬奥的高科技。
D.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冰丝带”打造了绿色环保的理念,让北京冬奥会成为最“绿色”的奥运会。
【2】材料一中画线句子让读者对说明对象“冰丝带”外观设计具体可感,试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站在青春的路口,回望成长的足迹,你是否发现,在成长过程中,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有很多人、物相伴左右:含辛茹苦的父母、慷慨无私的朋友、循循善诱的老师,甚至一本书、一种美好的精神品质……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一路走来的感受吧!
请以“有你同行”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2)贴近生活,言之有物;(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