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南充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关于课文表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散文集。

C.《卖油翁》的作者是南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他的《归田录》。

D.《老山界》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讲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体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林佳的画在画展上获奖,他的哥哥对刘老师说:“舍弟这次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非常感谢您。”

B.小茗同学对老师说:“可能是一时疏忽,您的稿子有几个不打通畅的语句,我斗胆斧正。”

C.徐良在教室里说:“我昨天在教室里丢失一本《新华字典》,如有拾获,请从速归还。”

D.昨天张华偶然遇到了已分别多年的同学李明,张华激动地说:“老同学,多年不见,久仰啦!”

3、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头(càn) 澜语   鸣(gāo) 妇儒皆知

B.jīn)   取谛   修)   千均重负

C.热(zhì) 迭起   古(gèng)  锋芒必露

D.疤(chuāng)烦躁   愧zuò) 怏怏不乐

4、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一文,主要记述了以斯科特为首的五人探险队虽经努力却没有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并且在返回的途中被冰雪吞噬;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并牺牲了,却表现出了人类团结协作、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崇高品质。

B.《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C.“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却终没有写出一个字来。”一句中,“常常”是副词,“我的小桃树”是偏正短语,“但”是连词。

D.“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说”、“记”、“表”、“书”等都是古代文体的名称。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南充的金秋时节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B.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获取的信息,大约85%左右是通过视觉得到的。

C.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完善道路设施,增强法律意识才是根本途径。

D.在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制作”等课程。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集。《阿长与<山海经>》就选自这部集子。

B.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C.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D. <说和做》的作者是臧克家,山东诸城人,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B.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均出自《孙权劝学》这篇课文。

C.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D.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即《鲁迅全集》)。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薛谭学讴

薛谭①学讴②于秦青③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①〔薛谭〕人名,战国时秦国人。②〔讴〕唱歌。③〔秦青〕人名。

1选文中部分内容没有标点符号,下面标点符号位置正确的一项是()。

A.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B.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C.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D.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2你认为薛谭能成为一个歌唱家吗?为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9、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4)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5)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6}古诗词中富含哲理的诗句有很多。例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再比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0、   车窗抛物屡见不鲜

记者:吕玥  通讯员:王鹏程  于军

“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

记者从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获悉,3月18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做生意的张先生驾驶奔驰E300小轿车,途经杭徽高速到杭州旅游时,被前方行驶的一辆昌河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顷刻间前挡风玻璃碎成蜘蛛网状,所幸车上人员没有受伤。据了解,这块挡风玻璃在4S店的报价是1.2万元左右。

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就这么轻轻一扔,竟然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也许在面包车司机看来,这最多就是丢了点文明。然而,“车窗抛物”抛掉的,又何止是文明?

探访:难堪的风景

3月23日下午4时许,杭州市中河路地面道路的中央隔离带上,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黄红梅正在弯腰捡拾垃圾。近在咫尺的机动车道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

短短10余分钟后,只见她左手拿一个大号饮料纸杯和纸团,右手拿一个空可乐瓶,已经腾不出手来捡拾更多垃圾。

“早上,这条路的绿化带上垃圾更多,很多都是从车子里丢出来的。”黄红梅说,每天上午7时到9时,她都会沿着中河路的凤起路到环城北路段的绿化带,来回走两公里,拾满整整3桶的垃圾。

说话间,一辆牌照为“京GRE×××”的黑色丰田车,在中河路靠近体育场路附近等待绿灯时摇下车窗,扔出一个纸团。纸团在地上滚了几圈,有点扎眼地停在干净的路面上。

黄红梅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过,更让环卫工人无奈的是,他们有时上前制止时,遇到对方的抢白。在百井坊路和延安路清扫垃圾的环卫工叶金玉告诉记者,她曾上前对停车扔垃圾的司机提出劝告,没想到对方立即“还击”:“扫你的地,我们不扔,你们都没事情好做了!”

调查:隐形的杀手轻轻一抛,破坏的是整洁和文明,更威胁行车安全

曾有一个实验,在赛车道旁放置一块检验合 格的汽车挡风玻璃,赛车手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向这块挡风玻璃驶来,并随手扔出一个苹果,被击中的挡风玻璃瞬间裂花,如果没有防护膜,就成了碎片。在另一个实验中,仅仅一两重的空矿泉水瓶,在时速约100公里的状态下,可将钢化玻璃砸碎。

在杭州开了11年出租车的司机李洋告诉记者,在开车途中,如果前方突然有异物“飞”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避让,这样很容易因为多打方向而发生交通事故。而环卫工人则成了“车窗抛物”的一大受害者。

2014年11月12日,湖北一位环卫工在道路中间捡拾一个烟盒时,先被一辆越野车撞向对向车道,又被对向车道的面包车迎面撞上,不幸身亡。去世时,环卫工手里还紧紧攥着刚刚捡起的烟盒。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温州市撞伤、撞死环卫工的交通事故达117起,每3天就有一起;其中两起为死亡事故,25起为较严重事故。而车窗抛物是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

去年3月的一天,杭州环卫工叶金玉在快车道上清理垃圾时,曾被一辆出租车撞飞,所幸只是皮外伤。建议:处罚下猛药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竺春璋告诉记者,在日常巡逻中,车窗抛物及货车抛洒滴漏的情况时有发现。不过,因为车窗抛物时间、地点不固定,是瞬间发生的违法行为,稍纵即逝,执法取证难度大,导致一些乘客、司机心存侥幸,忽视公德,肆意妄为。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乘车人不得向车外抛撒物品,违者可处以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机动车载物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违者可以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口香糖、塑料袋等废弃物,可以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很明显,现行法规对车窗抛物的处罚太轻,不能形成有力震慑,从而造成这么多悲剧。”  竺春璋表示,只有尽快完善法律,用“重典”、下“猛药”,加大对类似车窗抛物这种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免于“天降横祸”的风险。

(选自2015年3月24日《浙江日报》)

1下列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的引题“车窗抛物屡见不鲜”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主标题“扔掉的,不仅是文明”概括了主要内容。

B.“探访”部分介绍了杭州中河路地面道路上环卫工黄红梅工作的辛苦,呼吁人们要珍惜保洁人员的劳动成果。

C.文中的插图,描绘了行驶中的小轿车被前方面包车上抛出的酒瓶砸中的场景,意在配合这则新闻,说明酒驾的危害性很大。

D.记者报道这则新闻,主要是告诉人们:“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更是一种违法行为,甚至会威胁行车安全,不容忽视。

2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的。

3读了这则新闻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怎么看待“车窗抛物屡见不鲜”这种行为?(80——100字)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绅士和烧炭工

①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②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③“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④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⑤烧炭工以和事佬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⑥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⑦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味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⑧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⑨“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⑩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⑪“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主要内容。

2“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联系上下文说说,此时诺比斯的父亲可能会想些什么?

3文中画线的诺比斯父亲要求儿子道歉的话如果改为“对不起,请原谅”好不好?为什么?

4怎样理解“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中加点的词语?(提示:这个词表现了烧炭工怎样的心情?)

5怎样理解文末老师说的“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这句话?

五、作文(共1题,共 5分)

12、根据要求作文

家是一只船,载满成长的故事;国是浩瀚的海,托起点点的帆。家,展露了国的文明与荣耀;国,汇集了家的幸福与期盼。

请以“家与国”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请围绕话题自拟题目,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