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表示赞同。
B.学问是“问”出来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主动向老师请教,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C.黄兴路步行街上热闹极了,购物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D.万绿湖沿岸繁花似锦,绿柳如烟,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2、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进山前见过一条大沙河,浑浊的水,白亮的反光, ;而在这里, ,给整个山谷带来一种不见风的凉爽。有了水声,便引来虫叫,引来鸟鸣,各种声腔调门细细地搭配着, 。
①几乎每一滴水都是清澈甜凉的了
②有一声、没一声,搭配出一种比寂然无声更静的静
③一见之下就平添了几分烦热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③②① D. ①③②
3、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叶圣陶先生,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C.《伟大的悲剧》节选自《夺取南极的斗争》,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
D.《卖油翁》选自《归田录》卷一,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选出下列各句中运用修辞方法不同的一句( )
A.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B.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C.唐诗宋词难道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吗?
D.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使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B. 许多城市开展了高考“爱心送考”,为考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C. 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学生们一起唱了《明天我就成了你》这首歌。
D. 如今初中生近视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个人的素质是可以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中看到的,所以我们应该去尽量完善自己。
B. 毒奶粉事件发生后,乳制品店生意萧条,购买者浩浩荡荡。
C. 这番话说得慷慨淋漓,颇有气吞山河的气概,令人不由自主的热血沸腾。
D. 尽管国际局势扑朔迷离,但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依然能泰然处之。
7、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卓越(zhuō) 元勋(xūn) 锲而不舍(qiè) 深恶痛绝(wù)
B. 潜心(qián) 殷红(yīn) 群蚁排衙(yá) 兀兀穷年(wù)
C. 污秽(suì) 咀嚼(jué) 燕然勒功(yān) 气冲斗牛(dǒu)
D. 阖眼(hé) 校补(jiào) 风悲日曛(xūn) 目不窥园(kuī)
8、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元方入门不顾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3】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各是怎样的人?
【4】陈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9、按要求填写名句。
(1)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师秀《约客》一诗中,常被用来形容江南梅雨季节的清新幽静的可爱景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疙瘩汤
俞继红
①他是一名美食家。
②他从大山中来,起先是到城里一家饭店做小工。他对食物有着天生的敏感,靠着勤奋钻研,一步步成为大厨。他又走南闯北,见识过不同地域的各种食材和奇奇怪怪的做法,被人们称为厨艺大师。
③成为大师后,他频繁地被邀请参加各种美食比赛和节目,担任评委和嘉宾。见多识广加上天生的舌头和能说会道的嘴巴,他常常把参赛者说得频频点头,让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偶尔露一小手,也让大家瞪起眼睛嘴巴成了“O”型。
④后来,他索性辞别了烟熏火燎的后厨,成了专门品赏各种美食的美食家,成了电视台、电台美食节目的固定嘉宾,每天赶来赶去,侃侃而谈,乐此不疲。
⑤忽一日,一饭店老板私下找到他,递过来一个厚厚的信封,请他在节目中对饭店的美食评点一二。他没有推辞,专程赶到这家饭店品尝一番,在节目中进行了点评。没想到,这家饭店立刻火了起来,趋之若鹜的顾客点名要尝尝他在节目中推荐的几道菜。
⑥随后,只要经他点评过的饭店,无一例外都火了起来。人们给他起了外号,叫“金嘴”。
⑦请他点评的饭店老板越来越多,开始,他还坚持要亲自品尝后才给点评;后来,人越来越多,他干脆让这些老板们把各自拿手菜的菜谱一同拿来。他一捏信封,略一审视,心中便有了数,知道该说几句什么话。
⑧他成了这座城市美食界举足轻重的人物。
⑨随着送来的信封越来越厚,他突然感觉到,他那天生对食物敏感的舌头正一点点地退化。这一发现令他十分惊异和恐慌,他偷偷跑到各家饭店,甚至自己关起门来在家里做出各种菜式进行品赏,那跳动的味蕾、美妙的感觉竟然都不见了。
⑩他对任何人都不敢提起,好在没有人注意,做节目时他依然侃侃而谈,半夜里却经常惊醒,醒来一身虚汗。
⑪他开始尝试各种中药、针灸,甚至用烈酒和辣椒去刺激,却没有任何效果。
⑫年轻的老婆笑他,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老天爷专门来惩罚他的。他赶紧到庙里烧了香,还是不见起色。
⑬那天,他到电台做节目,刚走进大厅,见一群人正组织为山里贫困孩子捐款。本来已经走过去了,他突然听到“做善事”这几个字,立即转过身,把钱夹里足足有两三千元的钱一下子塞进了捐款箱,引得大伙一阵惊呼。
⑭周末,组织者邀请他一起去山里送钱物,他正想出去散散心,就跟了去。他无心参加热闹的捐赠仪式,一个人沿着山路向山里走去,越走越觉得这里像自己的老家,不知不觉竟走出老远。又累又饿时,看到山道旁有一户人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婆正在晾晒采来的山蘑。
⑮他说明来意,好客的山里老人笑笑说:“你们城里人都爱来山里观山景,我们这里穷,只怕没什么好东西招待客人呢!”
⑯他笑笑:“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心里不觉又黯淡下来。
⑰不一会儿,老人端出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疙瘩汤,汤中还加有新鲜的山蘑和绿绿的山菜。
⑱看着热气腾腾的疙瘩汤,恍惚间他感到自己回到了儿时家中,白发老人似乎就是自己已故去的母亲。母亲也爱做疙瘩汤。
⑲“快吃吧!别嫌饭不好就行,又解渴又解饿。”老人热情地催促道。
⑳他捧着这碗山里的疙瘩汤,吃得不亦乐乎,脸上露出心满意足的表情。
㉑爽滑筋道的面疙瘩,醇香四溢的山蘑,清新鲜嫩的山菜,美妙的滋味充斥在口中,跳动的味蕾刺激着喉结,他仿佛又回到儿时的时光……
㉒他敏感的舌头又回来了。
㉓他望着大山,迎着山风,泪流满面。
【1】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花许多笔墨叙写主人公点评美食之事,交代了主人公逐渐失去味觉的过程,为后文寻回味觉做铺垫。
B.“偶尔露一小手,也让大家瞪起眼睛嘴巴成了‘O’型”这句话是属于侧面描写,通过写观众的惊讶之态,充分体现了主人公厨艺的精湛。
C.人们给主人公起外号叫“金嘴”,既指主人公对食物天生敏感,又指经主人公点评过的饭店都能重新火起来。
D.“他笑笑:‘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心里不觉又黯淡下来”写出了主人公独自行走于山间,饥肠辘辘时的孤独与失落。
【2】请从主人公的角度,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①他成为厨艺大师,频繁参加美食比赛和节目。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他一捏信封,略一审视,心中便有了数,知道该说几句什么话”,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4】小说结尾写到“他望着大山,迎着山风,泪流满面”,试探究其流泪的原因。
【5】小说原本题为“寻味”,发表后改为“疙瘩汤”,你觉得“疙瘩汤”这个题目好在哪里?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安恩和奶牛
(丹麦)约翰尼斯·延森
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嚣,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那头奶牛依偎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翕动着嘴唇不断地反刍。这头奶牛已经上了年纪了,可这是一头很好的牲口,毛色鲜亮,连半根杂毛也没有,可以看得出来,它是出身真正高贵的纯粹良种。当然,要是存心找茬的话,那就是它的臀部和脊梁上长着一溜肉瘤,不过能挑得出来的瑕疵也就这么点儿了。它的浑圆的乳房胀得鼓鼓的,软绵绵、毛茸茸地垂在肚皮底下。它那黑白相间的美丽的牛角上点缀着几条环状的花纹。这是一头健壮结实的奶牛,曾经有过所有奶牛都有过的生活经历,它产下了小犊,然而连看它们一眼舔它们一下都没有来得及便被人带走了。这以后便吃着粗粝的草料,心甘情愿地把牛奶奉献出来。
它是一头好母牛,而且显而易见已经成熟到可供屠宰的地步,不久就有人来端详它,用手指摸摸它那刷洗得干干净净的皮毛。
“这头母牛卖多少钱,老婆婆?”那人问道。他把挑剔的眼光从奶牛身上转到安恩身上,锱铢必较地望着她。安恩自顾自继续打着毛线。“它不是卖的。”她回答说,然后,像是为了表示谦恭,她一只手把毛衣针撂下,使劲地把鼻孔擦个不停。那个男人惶惑起来,踌躇不决地站了半晌;后来终于不得不走了,但他临走时眼光却仍然依恋不舍地盯着这头奶牛。
过了不大一会儿工夫,一个精明利落、脸刮得光溜溜的屠夫用他的藤杖敲了敲牛角,又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了摸母牛身上光滑的皮毛。
“喂,这头母牛多少钱?”
老太婆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
“它不卖的!”
听了这话,这个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扬长而去了,紧跟着又来了一个人,死乞白赖地纠缠着要做成这笔买卖,可是老太婆安恩摇摇头说:“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她就用这副神情接连打发走了许多主顾,这便理所当然地引起大家对她的注意,对她说长道短起来。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遭到了拒绝,现在又折回来,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
“那么,它是已经卖了不成?”那人问道。“没有,这头牲口是不卖的。”
“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光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这个男人刨根问底地追问着,“是你自己的奶牛吗?”
“是呀,当然是的喽!”在这头奶牛还是条小牛犊的时候,就是她的了,那是一点都不假的。安恩想,要是同他多说上几句话能够消消他的气的话,那就不妨多同他闲聊一会儿。
“难道你站在这里是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
天哪,怎么能这么说呢!安恩老太太气愤地说不出话,神色有点慌乱。她收起毛线针,从牛角上解下拴牛的绳索,预备回家去了。在这个时候,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
“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上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是这样的,真的,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
【1】安恩把奶牛牵到集市上的目的是什么?
【2】文章着力描写奶牛的健壮结实,有什么作用?
【3】品读文章画线的句子,安恩为什么会感到“窘迫不安”?
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
【4】文章最后一段加点词“我们”可以改成“我和奶牛”或“我带着奶牛”吗?为什么?
【5】从全文看,安恩是一个怎样的人?
12、人生由无数片段构成,它们或为我们带来悲喜感受,或为我们带来生命感悟,它们是我们生命中无法忘却的记忆。请以“永远的珍藏”为题,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挖掘值得写的人和事,为一篇记叙文。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