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语法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B.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中“只”是副词。
C.《卖油翁》选自《归田录》,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喂,你听见了没有?”中“喂”是叹词,表示呼唤。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兰州新区的建设,对进一步提升兰州和甘肃对外开放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B.许多交通专家表示,通过开通快速公交,使主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得到缓解。
C.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大规模扩散,各级政府都及时采取了措施。
D.在即将到来的运动会上,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一定去要充分发扬自身水平,取得优异成绩。
3、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森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东市买骏马,南市买辔头,西市买鞍鞯,北市买长鞭。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在快速上涨,不少地方停车场的数量却没有同步增强,这就导致停车 位供需失衡。(把“增强”改为“增加” )
B.“中国梦”不是乌托邦式的“桃源梦”,就是惠及民生的幸福梦,民族振兴的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不可或缺的一员。(把“就是”改为“而是” )
C.如果出现感冒类症状,尤其是接触过禽鸟类的病人,要及时就医,争取做到早治疗、早诊断、早发现,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把“早治疗”与“早诊断”互换位置)
D.近期,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将出台非机动车和行人闯红灯的处罚措施,以防止“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不再发生,用法律法规来根治这一陋习。(把“不再发生”中的“不”删掉)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前几天刚刚清理过的树下杂草,春风一吹,又锋芒毕露了,使人顿生无限感叹。
B.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些都是妇孺皆知的。
C.听完我的介绍,她不以为然的笑了笑:“这种方法我早就试验过。”
D.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荆棘(jí) 竹篾(miè) 修葺(qì) 火塘(táng)
B.晶莹(yíng) 喷香(pēn) 陡峭(dǒu) 露宿(sù)
C.麂子(jǐ) 暮色(mù) 撵走(niǎn) 驿路(yí)
D.菌子(jūn) 折损(zhé) 恍惚(huǎng) 简陋(lòu)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哺育(pǔ) 譬如(pì) 伛偻(yǔ) 悲天悯人(mǐn)
B.蚱蜢(zhà) 默契(qì) 摞起(lèi) 慷慨淋漓(kǎi)
C.取缔(dì) 疮疤(chuāng) 俯瞰(kàn) 海市蜃楼(chén)
D.胯骨(kuà) ##dot## 晌午(shǎng) 枯槐(huái) 深恶痛绝(wù)
8、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加点文言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有仙则名——出名 B. 阅金经——佛经
C. 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文书 D. 可以调素琴——白色
【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仙则名 淫慢则不能励精 B. 可以调素琴 以刀劈狼首
C. 无丝竹之乱耳 止增笑耳 D. 孔子云:“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通过对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并以此表现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B.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四句,简洁有力,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以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
C.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分别是古代贤者的居室,作者以此反衬,表明自己也有与他们一样的道德和才能。
D.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4】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9、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______)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
10、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忆朱自清
张中行
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
我对朱先生的印象,总的说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乳交融。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0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想消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办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当时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禅是言语难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
大概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这使我非常感激,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他应该来问安。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谈一会闲活,他辞去。依旧礼,我应该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终于没有去。又是万没有想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
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①也不为过。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这是人之常情。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
(节选自《负暄琐话》)
(注释)①广陵散:广陵,扬州古称;散,乐曲。它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1】关于文章的阅读理解,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华丽,但感伤气似乎重了一些。
B.文中写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的名与字和他的性格协调。
C.作者推崇朱自清先生的品行,摆在首位的是“行”,其次是他的“学”和“文”。
D.作者与朱自清先生只谋一面,却通过叙写相关回忆,多方面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性格。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朱先生交往的两件事。
【3】结合全文,概括朱自清先生“行”的主要特征。
【4】本文和张中行先生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都是写人记事散文,两篇文章主要运用______和______两种表达方式,作者在叙事的同时适当地发表意见,这种手法叫“叙议结合”。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苦 瓜
肖复兴
①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②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③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④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⑤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⑥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⑦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⑧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⑨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⑩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文章开头段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你认为可否删掉?为什么?
【2】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②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3】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第⑩段的妙处。
【5】联系全文,揣摩文章以“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
12、作文。
陪伴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请以“陪伴”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②文体特征鲜明;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