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鱼戏平湖穿远岫”,下列最适合作为它的下联的一项是( )
A.山容水意自天然
B.青嶂云横山叠翠
C.雁鸣秋月写长天
D.远亭绿水拱青山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在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B.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它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规模。
C.疫情面前,请广大市民注意防护,不要恐慌,切忌不要造谣传播。
D.引导青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广泛开展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等“微环保”的活动,是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养成的关键。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拓(tà) 紊乱(wěn) 踱步(duó) 简明扼要(è)
B. 累赘(1éi) 着急(zháo) 喷香(pēn) 悲天悯人(mǐn)
C. 惩罚(chéng) 亘古(gèn) 惶恐(huáng) 河水萦带(níng)
D. 虔诚(qián) 窘迫(jiǒng) 炽痛(chì) 兽铤亡群(tǐng)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特朗普如果继续这样恣意妄为,那必将给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以千钧重负和无穷祸害。
B.张爷爷天天坚持锻炼身体,虽已经年逾古稀,却仍然鹤发童颜,血气方刚,精神饱满。
C.阿长虽迷信但善良,曾一声不响地给“我”买书,在“我”心里阿长的事迹可歌可泣。
D.信息时代,有些人为了一己之私,完全违背目不窥园的做人原则,四处打探别人隐私。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默契(qì) 狂澜(lán) 气冲斗牛(duǒ) 酣然入梦(hān)
B. 屏嶂(zhàng) 深宵(xiāo) 苛捐杂税(kè) 锋芒毕露(bì)
C. 咀嚼(zǔ) 校对(jiào) 一泄万丈(xiè) 鲜为人知(xiǎn)
D. 呜咽(yè) 哺育(pǔ) 锲而不舍(qiè) 鞠躬尽悴(cuì)
6、下列短语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静静聆听 更加勤奋 她的笑容 一轮明月
B.仙露琼浆 海阔天空 亘古岁月 苛捐杂税
C.夕阳西下 浮云蔽日 生日礼物 春泥护花
D.震撼人心 密不透风 畏缩不前 偏离方向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伴侣(lǚ) 阖眼(hé) 据理意断(yì)
B.商酌(zhuó) 契约(qì) 海市蜃楼(shèn)
C.枯槐(kū) 矜持(jīnɡ) 颠沛流离(pèi)
D.嬴弱(léi) 俯瞰(kàn) 悲天悯人(mǐn)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自言改过,且曰:“子既以赦宥①,幸无使王烈②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③遗之。或问其故,烈曰:“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闲年④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行数十里。问姓名,不以告。翌日,老父失剑于路,人拾而守之。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以为仁者,告之烈。烈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者也。
【注】①赦宥yòu:原谅、赦罪。②王烈:三国时人,以品德高尚闻名。③端:古布帛长度名。④闲年:隔年。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无使王烈闻之 闻:听到
B.烈以布一端遗之 遗:丢
C.或问其故 故:原因
D.烈遂使人推之 使:派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
A.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
B.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
C.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
D.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烈“以布一端遗之”,是因为盗牛人已经做出了悔改的承诺。
B.先前的盗牛人后来帮人挑担,拾剑归还,成了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C.故事中写到当时人们遇到事情会“告之烈”,可见王烈品德高尚,受人信赖。
D.故事告诉我们:宽恕犯了错且真心悔改的人,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4】文言文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自言改过。
9、根据提示填空。
(1)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2)__________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3)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人际交往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示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坚持努力就能胜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孙犁的《红棉袄》,完成下列小题。
红棉袄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的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的怕人,树叶子为昨夜的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坠落。
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再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喷嚏。
风还是吹着,云,凌人的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的暗了。
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的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们很快的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只有三家人家,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
我说:“是。”
她把我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有时并细碎的爆炸着。
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在这里休息,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精疲力尽了。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
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的盖住了顾林的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一定是打摆子!”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炉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象蔓延着的火焰一般。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样是不是迷信呢?”
夜晚静的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小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身去断然的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折的花条布的小杉。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什么地方,那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第3段中有句话:“云,凌人地往下垂”,“凌人”在该语境中的意思是:____。
【2】“我”面对第3段中“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等天气情况,内心会有什么反应?请补写“我”当时的心理。(用第一人称,字数不少于60字)
【3】阅读文章后,同学们对文中这位姑娘的形象进行了讨论分析,发言如下:
甲同学:我觉得她很机灵,在第9段对她眼睛的描写中,作者就点明了。
乙同学:我觉得她本领高强,因为在文章结尾说她打靶第三名呢。
老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关注到了细节,但还需要从主要情节出发,结合创作背景,把握人物的形象。”
以下是老师提供的背景材料:孙犁(1913-2002)生于冀中平原,七七事变之后他投身于抗日组织和宣传工作。《白洋淀纪事》主要表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的斗争和生活,深情讴歌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自卫队”是抗战初期,冀中中共党员组织当地农民组成的抗日武装队伍。
下面轮到你发言了,你会怎么回答?请拟写自己的发言。(100字左右)
11、课内现代文阅读
背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段划横线句采用了_______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有何作用?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请从人称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
【3】“我”的两次流泪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没有什么比经典作品更能净化我们的心灵了。随便拿起一本经典,哪怕只读半小时,整个人就会感觉焕然一新,身心舒畅、澄净,精神超越、振奋,仿佛经过了山涧清泉的清洗净化。
请在后面的横线上填写一本经典的书名,“《____________》,净化了我的心灵”,补充完整后,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4)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