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
A.殷红(yān) 嗥鸣(háo) 污秽(huì) 仰之弥高(mí)
B.红妆(zhuāng) 自矜(jīng) 菌子(jūn) 酣然入梦(hāng)
C.镐头(gāo) 修葺(jì) 孱头(càn) 屏息凝神(bǐng)
D.谰语(lán) 校补(xiào) 震悚(shǒng) 晌午饭(shǎng)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一切/都将会/过去 B.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C.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D.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迭起(dié) 校对(jiào) 嗥鸣(háo) 气冲斗牛(dǒu)
B.殷红(yīn) 丰饶(ráo) 疮疤(chàng) 鞠躬尽瘁(cuì)
C.震悚(sǒng) 亘古(gèng) 碾压(niǎn) 九曲连环(qū)
D.哺育(pǔ) 字帖(tiè) 污秽(huì) 妇孺皆知(rú)
4、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诘问(jí) 惶恐(huáng)愧怍(zuò)
B. 粗拙(zhuó)门槛(kǎn) 翳蔽(yì)
C. 震悚(sǒng)憎恶(zèng) 揩汗(kāi)
D. 哀悼(dào) 滞笨(zhì) 头颅(lú)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纪昀,字晓岚,明代学者、文学家。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神怪,奇闻异事。
B.刘慈欣是著名的科幻作家,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地球往事三部曲》、《球状闪电》,还有《超新星纪元》。
C.《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
D.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称述功德或警诫自己。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6、与“一颗小桃树”短语类型不同的是
A. 最后一课 B. 驿路梨花 C. 土地的誓言 D. 游山西村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节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经”即儒家经典,其中“五经”指《诗》《书》《礼》《易》《论语》。
B.不管是追忆童年读书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怀念保姆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C.“仙露琼浆、人声鼎沸、稳操胜券、姗姗来迟”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D.“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两句诗(文)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8、文言阅读。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断2处)
生 不 识 水则 虽 壮 见 舟 而 畏 之
【2】翻译下面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从其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9、默写填空。
(1)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 (韩愈《晚春》)
(2)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3)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贾生》)
(4)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________________? (纪昀《河中石兽》)
(5)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诗人满怀豪情、凌云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默写杜甫《望岳》后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窗外天空很蓝
①比尔大学毕业后,应征入伍,被派遣到海军第七陆战队第一特遣队。比尔兴冲冲地前去报到。一周后,他还没来得及充分欣赏和享受那迷人的海滩、和煦的阳光,他所在的部队就奉命开赴沙漠地区,进行野外生存训练。
②对比尔来说,这次训练令他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可以领略到沙漠美丽的风光,紧张的是他不知道即将开始的生活是什么样。然而,初见广袤的沙漠的喜悦和兴奋,仅仅在他的内心停留了那么两三天,便被严酷的生存训练所吞噬。
③比尔躺在自己的沙窝里,一分一秒地忍受着耐力训练给他带来的孤寂与焦躁。他想找个人聊一聊,可他离最近的列兵约翰也有30米远,他们无法交谈;他想睡一会儿,可又怕毒蛇和沙暴的突然袭击。他只感觉眼前漫天的黄沙仿佛是一台榨油机,正一点一点将他内心的那份坚强与自信榨干。
④然而,这一切只是他们这次训练的开始。
⑤他苦苦煎熬了15天,终于给他的父亲——一位陆军将军写了封信,希望父亲能利用他在军界的关系将他调离特遣队。之后,父亲的回信便成了他每日军营生活中唯一的希望。
⑥一周后,他接到了父亲的来信。父亲在信中只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一间狭窄的囚室里,关着两个人,他们唯一能了解世界的地方,是囚室里那扇一尺见方的窗口。每天早上,他俩都要轮流去窗口眺望外面的世界。一个人总爱看窗外的天空,看蓝色的天空中的小鸟自由地翱翔;另一个人总是关注高墙和铁丝网。前者的内心豁达而高远,后者的心里却充满了焦躁与恐惧。半年后,后者因忧郁死在狱中;前者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获救。
⑦同样的环境为什么孕育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还有什么事情比一个人每天努力地活下去更了不起呢?还有什么能够比一个人每天早上醒来,看见早上的阳光、蓝天,更令人愉快呢?如此一想,比尔的心窗亮了。
⑧接下来的训练中比尔的内心又充满了活力。他没有辜负父亲的用心,并在那次艰苦的训练中,因表现出色而获得嘉奖。
⑨人生中,确实会有许多问题困扰着你,不同的是,同样的困境中,有的人失败了,有的人成功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有人只希望脱离苦海,有人却希望获得应付问题的力量。
【1】第③段中比尔内心的“坚强与自信”为什么会被一点一点榨干?
【2】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比尔的父亲在回信内容中只讲了一个故事,用意是什么?
【4】联系全文内容概括比尔的心理变化过程。
11、 ①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②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第一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主要叙述了叶圣陶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突出表现了他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特点。
【2】这两段文字,都突出表现了记叙文哪种典型的写作方法?像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也是如此,却描述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还能从所学课文中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12、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刻画尤为精彩。如关羽的忠义、鲁智深的豪爽侠义、孙悟空的敢于斗争等,都令人难以忘却。
请以“难忘的书中人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