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A. 奕
B. 曾国藩
C. 左宗棠
D. 张之洞
2、国庆期间,李玲随父母前往辛亥革命的首发地旅游,她去的地方应该是:
A.武昌
B.上海
C.北京
D.南京
3、小张想实地考察辛亥革命首先爆发的地方,他应该到( )
A.上海
B.北京
C.天津
D.武昌
4、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的意思是( )
A.我国工业基础很薄弱
B.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C.人民生活亟待完善
D.对我国建设非常悲观
5、1843年,英国殖民者在香港岛堂而皇之地建立起港英政府,开始了殖民统治。其所依据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马关条约》 B. 《北京条约》
C. 《辛丑条约》 D. 《南京条约》
6、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按劳分配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7、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明确提出了(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B.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鸦片战争前夕,英商莫克维卡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材料表明英国“改 善两国关系”的真实意图是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9、林则徐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最能印证该预言的是
A.火烧圆明园
B.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割占台湾全岛
D.勒索4.5亿两白银赔款
10、某同学归纳梳理了一系列历史事件并制作了便签(下图)______中应填入的是( )
主题_________________ ●中共十五大与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六大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八大与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九大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A.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B.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发展与变化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D.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11、“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发展轻工业
12、1949年《北平日报》发文题为:“百万大军勇,蒋敌难阻攻。长江天堑梦,今夜彻底崩。”与该新闻报道有关
A.辽沈战役 B.锦州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3、19世纪70年代,在当地人民大力支持下,左宗棠收复了
A. 西藏
B. 甘肃
C. 新疆
D. 云南
14、梁启超曾说:“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这主要表现为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义和团由反清转变为反帝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维新思想转变为政治实践
15、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体现了( )
A.加速“左”倾错误的继续泛滥
B.违背农村经济的客观实际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尝试
16、香港传媒评价:“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创造”是指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双百方针
D. “一国两制”构想
17、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第一国际成立
B.巴黎公社建立
C.二月革命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9、“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君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材料最有可能来自
A.林则徐的文稿 B.李鸿章的奏折 C.康有为的上书 D.陈独秀的文章
20、受到法国政治和文学的强烈影响,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了《青年杂志》月刊,随后改名为《新青年》,矢志唤醒国内的青年,以实现民族的觉醒。《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 )
A.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
B.蔡元培开始担任北大校长
C.“二次革命”结束
D.学习西方技术成为时代主题
21、观察下图《三大战役》,请在图中方框内填入相应的英文字母代号。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22、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代史上收复新疆的清军将领是________
23、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________会师,长征胜利结束;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对________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4、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通过了《________》;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了《________》。
25、1839年,______领导了虎门销烟;______收复新疆。
26、导弹部队在现代化军队中不可或缺。1966年,中国组建_________;现阶段,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总管、_________、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27、构筑历史发展的时序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A事件反映的是哪次农民运动:________。
(2)B事件中这一阶级派别努力的目的是:________。
(3)C事件中在黄海海面“以死壮军威”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
(4)E事件中所签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是:________。
(5)D、F两个事件共同的特征是学习西方的:________。
(6)G事件中所标举的口号是:________;其代表人物中最早宣传马克克思主义的是:________。
(7)通过观察以上年代尺所呈现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史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线索是:________。
28、结合《公车上书》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完成:
(1)“公车”又称_____。A.秀才B.举人C.进士D.翰林。直接引发上书的事件是《_____》的签订。
(2)领导这次上书的核心人物_____是和____。
(3)这次上书的意义是揭开了____的序幕。
29、1972年,日本首相( )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 )、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30、领导太平天国进行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人是_________。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最可贵的性格。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材料二 “《狂人日记》里有吃人的,我要求救救孩子。”“自己背着球囊的重担,肩着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鲁迅
请回答
(1)鲁迅的《狂人日记》写于什么时期?
(2)救救孩子指什么?
(3)鲁迅说的“到宽敞光明的地方去”指的是什么?
(4)你是如何理解毛泽东所说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5年,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二:“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民主”和“科学”是哪一运动的两面大旗?这次运动的领导人和主阵地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引发该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历史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33、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格外重视,建国后,为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村的土地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
(1)1951年的土地改革中,我国颁布了什么法律文件?
(2)我国的三大改造完成于那一年?是对那三方面的改造?
(3)建国以来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指哪一次会议?召开于那一年此后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什么?结合材料指出该政策有什么作用?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贴春联是中国百姓过春节的重要习俗。春节期间家家贴上大红的春联,把春节装点得喜气洋洋。而春联的小小变化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下面是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们搜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某地农村百姓盛行的春联。他们计划据此编写一部以《新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历程》为题的小型史书。请你把他们的编写提纲补充完整。
春联集锦:①大包干是摇钱树,不出三年都变富。②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③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保暖万人心。④自从盘古开天地,不收皇粮第一回。⑤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1)请依次写出A、C、D、E对应的事件和春联编号。
A: ;B: ;C: ;D:_____________。
A: ;B: ;C: ;D:_________;E:__________。
(2) A事件哪一年完成?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3)从表格中找出哪一事件对我国的农村发展造成了危害?(请写出对应字母)并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危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纵观新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