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滁州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黄继光与邱少云都是抗美援朝战争英雄,具有的精神是( )

①爱国主义精神

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③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④国际主义精神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小明同学正在搜集有关中共八大的材料,他可能收集到的是

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是指(  )

A. 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和马祖 B. 台湾“三不”政策的调整

C. 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D. “九二共识”达成

4、有人说:中国人看时间,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这反映了

A.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发展进步

C.中国轻工业发展水平发生了变化

D.中国人民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5、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不结盟政策

D.合作共赢

6、下图是八年级(3)班的一个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演练的一个课本剧《母亲与游子》,据台词内容信息分析判断,他们研究学习的课题最恰当的是

A. 香港与台湾的交往

B. 澳门与台湾的交往

C. 海峡两岸的交往

D.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7、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通讯,介绍了湖南邵阳、桃园县及湖北公安县和福建安溪县部分农业社办公共食堂受到群众欢迎的情况。材料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手工业合作社

C.工商业供销合作社

D.人民公社

8、为了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我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9、“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向一次成功的试验现场发的贺电,这次成功的试验是指

A. 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B. 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C.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0、“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等词语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

11、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某份文件的“序言”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下列有关这份“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B.建国以来经验教训的总结

C.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D.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12、我国现阶段推行的“863”计划主要是为了发展中国的

A.高科技 B.教育事业 C.文艺事业 D.军事工业

13、下表是小张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他所学习的单元主题是

A.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4、下图为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各国代表争相请周恩来签名的情景。该情景出现的原因是(  

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与会各国赞成社会主义

C.中国第一次作为五大国之一参会 D.“求同存异”方针得到广泛赞同

15、“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段文字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目的是

A.保家卫国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捍卫朝鲜统一

D.打败了美国侵略者

16、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7、某历史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请你为邓小平拟一份发言提纲。下列所拟提纲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 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 实行改革开放

18、在全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居于龙头地位的是( )

A.沿海开放城市 B.沿海经济开放区

C.内地开放城市 D.经济特区

19、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879万亿美元,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  

A.“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

C.西部大开发

D.改革开放

20、1949年9月,在如图会议的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A.成立新中国 B.实现祖国统一

C.解放全中国 D.恢复国民经济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故选___________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___________

22、中国梦宏伟蓝图

(1)首次提出中国梦:2012年,习近平提出:“实现__________,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当选为国家主席,他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________、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质是________,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3)两个“百年目标”: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__________”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_____。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O年时,建成_____,实现_____

23、开启新征程

(1)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会上,习近平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______,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2)中共二十大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_____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24、1956年,________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5、知识改变命运,科技创造未来。

(1)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主要是首次培育成功________

(2)“________”是抗疟疾的中药,它的发现和实现人工合成,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关键。

(3)为了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在1986年我国提出了________,成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研究的重点。

 

26、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___________进行平反,要求纠正_________的错误。

27、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___,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8、____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___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________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以________为国旗。

 

30、新中国成立的前夕,我国建立第一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是 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解放区开展了怎样的斗争?这一斗争的开展给我国农村阶级结构带来怎样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中共八大是在怎样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还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我国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从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底,我国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

32、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

(1)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什么?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立了什么样的目标?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中国道路”什么道路?

(3)什么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4)你对“中国梦”有什么看法?

33、阅读并回答问题

习近平:“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虽会经历一时的阵痛,但将换来新生”。

(1)1980年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其中被誉为对外开放窗口的是哪座城市?除这座城市再列举一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放哪个地区后,极大的推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2)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经济特区开始,逐渐向内地推进,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2001年中国加入哪个组织,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发展,从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材料:三农,指农村农业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材料2;我国某县1980—1982年粮食产量统计表。 

年代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粮食产量

5.02亿公斤

5.70亿公斤

7.15亿公斤

 

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那几次变革?

⑵ 材料二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直接得益于我国农村改革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最早在中国的哪里实施的?

⑶ 请你为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