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张謇生平事迹,下列诗句赞誉他的是( )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B.创办实业为救国,天地大生见精神
C.天地中华一英才,扶今追西有恩来
D.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2、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抗日英雄是( )
A.张学良 B.杨靖宇 C.吉鸿昌 D.杨虎城
3、如表主要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钢产量 | 发电量 | 粮食产量 | 棉花产量 |
年增长率 | 354% | 35.2% | 3.7% | 4.7% |
A.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B.一五计划的特点是农、轻、重均衡发展
C.一五计划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
D.我国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4、每一历史事件都发生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下图所示展示了下列哪一历史大事发生发展的空间环境( )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百团大战
D.渡江战役
5、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56年“天京事变”,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短短十四年间,太平天国经历了发生、发展、全盛到衰败,最终灭亡。导致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是( )
A.斗争的战略决策失误
B.农民无法突破阶级局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统治阶层思想腐朽堕落
6、据1954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选出1226名代表,其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代表,147名妇女代表。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南海参加会议,共商国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开国大典
C.第一届全国人大
D.政治协商会议
7、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实现的奋斗目标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文件中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民报》
D.《新青年》
9、下列对《南京条约》的附属条约《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条约》所取得权利,其中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①领事裁判权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 ③通商口岸租地造屋居住权等特权 ④关税自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有人认为,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慈禧太后完全向外国俯首称臣。以下最能够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清政府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B.清政府联合列强镇压了义和团运动
C.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1、下列属于遵义会议历史意义的是
A.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B. 从此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 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革命转危为安
12、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被蔡元培先生获悉,他于5月2日将此消息告诉北大学生……5月3日晚,北京大学和其他北京高校的学生举行动员大会,决定5月4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并游行示威。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
A.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3、“时列强割据,国土与国权齐丧,闻洋枪而股战,对红毛以屈膝。有一伟人生焉,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新疆),为民族第一功臣”。上述材料称赞的是
A.张之洞
B.左宗棠
C.曾国藩
D.李鸿章
14、对于辛亥革命,下列看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15、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何其芳在《我们最伟大的节日》中写道:“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中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这个“东方巨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
A.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C.大陆获得了完全统一
D.彻底废除封建制度
16、有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洋务运动,这一运动没能挽救腐朽的清王朝,但在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下列选项中最能促成“柳成荫”的是( )
A.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B.创建了三支近代海军,增强了海防力量
C.修建了铁路,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
D.创办大生纱厂,成为实业救国的典型代表
17、下列因不平等条约签订而发生的事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南京条约》——虎门销烟 B. 《马关条约》——公车上书
C. 《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 D. 《凡尔赛和约》——五四运动
18、2014年3月28日,搭载着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从韩国飞抵沈阳,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终于魂归故里。追根溯源,与此消息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北伐战争
C.“九一八”事变
D.抗美援朝
19、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是
A. 李大钊
B. 陈独秀
C. 胡适
D. 毛泽东
20、法国上尉巴特力尔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巴特力尔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雨果却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的行径。“他们的行径”是
A.对华倾销商品 B.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C.火烧圆明园 D.对华走私鸦片
21、根据提示列举下列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1894年7月,日本对中国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应战,这是: 。
(2)19世纪中期爆发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是: 。
(3)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辟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事件是: 。
(4)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5)他们高举“扶清灭洋”的大旗,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抗争,这是: 。
(6)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7)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
2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应的答案。
(1)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
(2)19世纪末,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是______________.
(3)黄海海战中,他率致远舰与日舰激战,最后全舰官兵烈国,他是:______________.
(4)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_______.
(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______________.
23、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将深圳、珠海、汕头和________设立为经济特区;1990年,________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24、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标志着______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党中央一举粉碎______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25、《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中①处是__________(地名);《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1937-1940年)》中②处是__________(地名)。
26、
(1)图一的人物是___________,他指挥了___________战役,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2)图二的人物是____________,1915年底,他与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______爆发。
(3)图三的内容与____________有关,该事件在___________年发生的。
(4)图四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它和我国的_____________节有关。
(5)图五的人物是__________,他是中国_______________思想传播的先驱。
27、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将__________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__________”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8、三大改造指的是________、手工业和_________。
29、1895年,日本通过签订____________,获得了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权利。
30、1945年,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________,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31、1840年~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发动了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终,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四例侵华战争。
(2)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哪些条约的签订体现了这一变化过程?
(3)从这一屈辱的过程中,体现出清政府的本质是什么?
32、拉开中国近代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发动者是?
3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党的正确领导是根本保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3)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34、近代史上,一系列的列强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把中国推向屈辱的深渊。
(1)根据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马关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危害。结合所学,指出下列两段材料所反映史实之间的联系。
绘画: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国别 | 强租租借地 | 势力范围 |
德国 | 胶州湾租借地 | 山东 |
沙俄 | 旅大租借地 |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
法国 | 广州湾租借地 | 广东、广西、云南 |
英国 |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 长江流域 |
日本 |
| 福建 |
(3)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说明陈天华认为“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的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