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成都中考一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各项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程乃珊在“吾家有女初成长”这篇文章里,提到了她女儿爱读的《围城》《洗澡》等书。

解说:这句话标点使用错误。

B.每年的运动会上,都有全市各所学校学生的广播体操表演。

解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广播体操表演。

C.山区那些可爱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等着我,我必须尽快赶回去。

解说:这句话有语病。

D.龟兔赛跑 添改讲义 参观故宫 悠久历史

解说: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童话《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闻名世界的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

B. 学校开展的“感恩·奋进”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C. 有人认为央视“开心辞典”栏目将国学娱乐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D.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是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3、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péng)  (hé) (tān)   (xī)

B. (zhōng) (wō) (xiàng) (zuò)

C. (zuó)   (yìng) (bó)  (rǎo)

D. (yìng)  (huǐ)  (tǎng)  (nèn)

 

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B. 不一会儿,妈妈就把脏乱不堪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简直是妙手回春

C. 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祸不期而至时,使投保者得到一笔赔偿,尽量减轻损失。

D.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将同哈萨克斯坦一道圆梦、筑梦、追梦。(将“圆梦”和“追梦”调换位置)

B.近年来,喜欢阅读电子书的人数在快速增长,电子书的销售规模也在逐年增加。(把“增加”改为“扩大”)

C.食物总有互相抵触发生反应的时候,所以牛奶中切忌不要添加果汁等酸性饮料。(删去“切忌”或“不要”)

D.考生如果在考前吃得太饱或太油腻,就会延长消化时间,降低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将“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互换位置)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同梁实秋先生想吃后面的八宝粥,就不碰前面的冰糖肘子。

②或者当你今天晚上坚持要看两小时电视的时候,则应该一放学就专心用功,而且看完电视立刻收心。

③也像美国工人要跳槽自由,就得有进修的主动性;日本工人要公司无微不至的照顾,就得有恪尽职守的忠诚。

④“收入”与“付出”常是相对的,当我们拿起一些的时候,往往也得放弃一些。

⑤同样的道理,当你想明天出去痛痛快快玩的时候,今天就得拼命把该读的书读好,该做的功课做完。

A.④②③①⑤

B.①④②⑤③

C.④①③⑤②

D.①⑤②④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三月的柳州街头,紫荆绚丽,吸引了一大批扛着摄影工具驻足拍照。

B.据中国民航局统计,全国春运首日航空旅客同比下降了一倍左右。

C.能否考入理想的高中,取决于你努力学习。

D.班主任认真倾听并记录了同学们关于教室布置的建议。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三峡》的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章思。

(1)略无

(2)不见

(3)沿阻绝

(4)素绿潭

【3】“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八个字写出了三峡之水怎样的特点?这使我们想到了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哪两句诗?

【4】分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的艺术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5】文章结尾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狼鸣三声泪沾裳”,有怎样的作用?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古诗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题目“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的意思是____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3从抒情方法的角度分析尾联表达了什么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解释下列加下划线文言实词。

丈夫之也( ) 人恒 ( ) 达于汉(   )

寒暑节 ( )   上自军(   ) 天子至(   )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诗歌默写

①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

② 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西出阳关无故人

④ 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最喜小儿无赖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品读革命经典,传承红色基因。

我一边和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个子清瘦,骨胳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寄予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缓慢,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1)这段文字节选自《 》。该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文中的“他”是指  

(2)下列关于这部名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该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客观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它富有特殊魅力、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C.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

D.“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蔡年迟  蒲海洋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航进入最关键时刻。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航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XXXX起飞,预计XXXX临空!”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航向XX,航速XX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航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X时XX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地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XXX!”

着舰指挥员:“航向XX,航速XX……”

飞行员:“明白!”

……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机上舰!”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儿!快点儿!”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上,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航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擦!”“咔擦!”……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请根据这则通讯的主要内容拟写一则消息导语。

2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3这则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四周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请归纳出这样写的作用(至少三点)。

4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不仅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中华民族更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发展奇迹。“得其大者可以见其小”,请结合上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句话的理解。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路相伴

王保忠

①1944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夜,父亲刚刚把筹到的粮食挑回家,外面就传来了咂通咂的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区上的通讯员,父亲知道他肯定有急事,忙拉他进屋说话。对方从怀里掏出一纸信笺,说道:区长让你们务必在三天内把军粮送到临川去。说罢匆匆去了。

②插上门,父亲又把信看了一遍,半天不吭声。

③“临川多远呀,插上翅膀,三天也飞不去。我娘在一旁说。

④“你话咋这么多?父亲瞪了她一眼,这是给咱抗日政府送粮呢。父亲稀里哗啦喝了两碗玉米面糊糊,便要出门。

⑤“又出去?我娘问。

⑥“开个会,议议明天谁去。父亲淡淡地说。

⑦我娘追出几步,让九孩去吧,他比你身子骨壮。

⑧一直到大半夜,父亲才回来。我娘从被窝里探出头,九孩答应去了?

⑨“想想还是我去吧。父亲瓮声瓮气地说,灾年筹这点粮不容易,别人去了我心里不踏实。

⑩醒来时,天都蒙蒙亮了。

一股香味从灶间散出来。父亲走了进去,见我娘在忙着烙玉米面饼子,不由一愣,你倒舍得?

我娘剜了他一眼,将烙好的两个饼子用麻纸一包,塞进了他怀里。父亲挑着粮离开了村庄。

上路没多久,空中飘起了雪花,沟沟茆茆都白了。

那边有棵歪脖树,树下堆着个坟丘,是赵明的坟。赵明是村中第一任抗日村长,那年村里闹饥荒,赵明偷偷倒卖了一担军粮,被边区政府处决了。

父亲的目光在坟丘上停留了一会儿,仿佛又看到了赵明笑眯眯的样子。赵明爱说笑,一笑就露出白白的牙齿,还喜欢唱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唱得很带劲,很好听。

父亲心里说,你先歇缓吧,等我回来再看你。他继续赶路。

去临川有二百公里的路程。

走了半天,饥饿袭来。父亲舍不得吃掉这两个饼子,他需要它们紧贴肺腑、心窝。此时,它们对他来说,已不仅仅是食物了,更是一个念头,一种安慰和支撑。

雪片子越来越急,越来越大,蝙蝠似的飞舞着。

下一个坡梁时,父亲也不知滑倒了多少次,可他不敢停留,爬起来,挑着担子继续往前走。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父亲听到有人在他耳畔唱起来。眼前不由滑过了赵明的身影,你跟着也好,跟着也好。

天黑下来时,父亲进了一个村庄。父亲把挑子放到一户人家的门楼下,当他把手自然而然探向了怀里时,他发现那两个饼子已经不知丢哪里了。

父亲浑身一激灵,心想得找个歇息的地方了,不然,饿不死也会给冻死。他转了半天,总算找到一处破庙。庙里黑漆漆的,父亲划了根火柴,发现墙角有一堆玉米秸杆,便抽了几根点着。他伸出手烤了一会儿,又在秸秤堆里翻找起来。可是,他把那些秸杆一根根摸过了,也没摸到一根棒子。他蹲在那里,恨不得将秸秤都嚼了。

这时,他的视线被什么晃了一下,是一颗金黄的玉米粒!

父亲霍地跳起来,将那堆秸秤抱到一边,发现腾出的地方有几十粒玉米。我的天呐!他差点没蹦起来。他弯下腰,迫不及待地将它们一粒一粒拣起。扁担上缠着一节铁丝,他解下来,又把它们一粒一粒串起,然后,他把玉米串拿到火上烤。渐渐地,玉米粒变了颜色,发出噗噗的爆裂声,每响一下,父亲的心也跟着响一下,浑身的每个毛孔似乎都张大了嘴,贪婪地呼吸着玉米粒散出的芳香。他吃得很小心,隔一会儿扔进嘴里一颗,又隔一会儿再扔进一颗,他嚼得很慢很慢,仿佛时间拉得越长,吃下的东西越多。嚼完最后一颗,他觉得有些口渴,跑到庙外捧了一捧雪,几口吞了下去。

在火堆前蹲了一夜,没等天亮,父亲就又动身了。

因为没休息好,父亲走起来,感到头重脚轻,似乎一阵风就能把他吹倒。走了大半天,总算来到一个热闹的集镇。

看着集镇上的各种吃的,父亲不由咽了口唾沫。在一个窝头摊前,父亲指着笼屉说,没带钱,能不能先借我两个?

你挑着粮,倒跟我要?老头哼了一声,端着笼屉进了屋里。

到后来,父亲总算从一个开杂货铺的婆婆那里讨了一个窝头,半碗稀饭。婆婆摇摇头说,没见过你这种人,挑着粮讨饭吃。吃完后他又挑着担子上路了。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赵明的声音一直跟着他。

傍晚,父亲又到了一个村庄。

这一次,他打消了借宿的念头,直接在村外的破庙住下了。他去村里讨得两个拳头大的山药蛋。不等烤熟就大口吞吃起来。

吃过了,还是感觉饿。他忽然嗅到了玉米的气息。你可真是个死人啊,咋不抓一把玉米烤着吃呢。

你不能,这可是军粮啊。有人在他耳畔说。他的手火烫似的缩回来。

过了一会儿,他猛地抓了一把,也顾不上烤了,颤颤地移到嘴边。

你不能!那个声音有些凶恶了。

父亲被击垮了,手一松,玉米粒地落进了袋子。

父亲闭上了眼睛,不敢再看粮袋子了,睡意渐渐向他袭来。恍惚中,赵明来了,还那个样子,笑眯眯的,一笑就露出白白的牙齿。

父亲也笑了,赵明啊赵明,我知道你一路跟着我。”“不跟不行啊,我怕你犯错。赵明说。你知道我的品性,不会犯啥大错的。

人就怕鬼迷心窍啊,迷住了就会栽跟头。赵明说着拍了拍我父亲的肩膀。

父亲蓦地醒了。这一醒再睡不着了,又往火堆里添了几根柴,烤了烤,挑起担子摸黑上了路。

半下午时,临川县城已在眼前。

父亲刚要进城,竞然遇到区上的通讯员。父亲不由眼一亮,你咋来了?”“抗日政府转移了,区长让我通知你回村待命。”“你有没有搞错?父亲咆哮。王村长,你还是回吧。

父亲盯着他问,县政府往哪里走了?”“有可能去了顿村。通讯员说。

㊻父亲看了他一眼,挑起挑子,匆匆地奔着顿村去了。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父亲耳畔又响起了赵明的歌声。

据我父亲讲,等他到了顿村,有人告诉他县政府刚刚迁走。后来的事就艰难多了,他一边乞讨一边寻找,从冬天一直找到春天,又从春天找到夏天,但最终还是找到了,完成了任务。等他挑着一副空挑子回到村里时,已是194510月,抗日战争早打完了。那天路过赵明的坟丘,他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在那里一直坐了很久。

你这死鬼啊,伴了我一路,也该歇歇了。他对那座坟丘说。

后来父亲站起身时,发现对面添了一座新坟,碑上刻着抗日村长×××之墓。那正是他的名字。他蓦地愣在那里,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父亲离开村庄时特意去看看赵明的坟,后文写父亲回村也去看其坟的文字,前后照应,从而形成圆合的小说结构。

B.通过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来刻画形象,揭示性格,是这篇小说的特色之一。比如在破庙里饥饿难耐时,父亲的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其内心的犹豫与矛盾。

C.赵明在被处决那天朝父亲这边看了一眼,似乎想说什么,终于什么也没说,是因为当时父亲负责维持秩序,顾不上理会他。

D.小说歌颂了战胜私欲的人性光辉,借此也是对物欲横流现实生活中各种丑恶现象的有力鞭挞。

【2】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分析。

【3】末段画线句子的“泪水”里包含了“父亲”哪些情感?

【4】探究小说题目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5】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作简要评价。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题目:真长见识

要求:①以记叙、描写为主,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②内容充实,行文流畅,能表达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