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长春中考二模试卷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成语“卧薪尝胆”讲的是春秋五霸中哪个霸主的故事( )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越王勾践   D. 吴王阖闾

 

2、有一个电影场景: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这个场景发生在:  ( )

A. 新中国成立时   B. 土地改革时

C. 大跃进时   D. 抗美援朝市时

 

3、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

①陈胜   ②吴广   ③项羽   ④刘邦

A. ①②   B. ⑧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4、法国1791年宪法按照一定的财产条件把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只有“积极公民”才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违反了

A.《人权宣言》的原则

B.《独立宣言》提出的号召

C.《权利法案》的规定

D.1787年宪法的设计

5、在我国实现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目标的道路上,与“富民”密切相关的人物是谁?( )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习近平

6、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及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施。汉武帝的目的是(     

A.发展小农经济

B.控制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

D.巩固大一统

7、下列哪一个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少数民族?(       

A.犬戎

B.匈奴

C.鲜卑

D.氐

8、学习历史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所走过的路,可以为后来人提供借鉴。学习了夏商两朝的灭亡,给你的启示是

A.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B.加强国防,充实军备

C.任用贤者,勤政爱民

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9、从2008年9月1日起,我国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学杂费,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2017年,全国1.43亿城乡义务教育学生获得免费教科书。这些举措体现了国家实施的战略是(     

A.科教兴国

B.科技强军

C.科教立国

D.863计划

10、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常通过大众化的标语口号来发动人民。下列口号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是(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C.打土豪,分田地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1、如下图是中华民族屈辱的标志,它发生于(   )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12、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与较量,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给国际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下列选项将20世纪以来的世界格局,按其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B.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

C.两极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D.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3、戊戌变法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是( )

A.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B.训练新式军队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改革政府机构

14、“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的话反映了清朝政府的什么政策

A. 清朝统治者的盲目自大

B. 清朝统治十分巩固

C. 清朝商品经济的发达

D. 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15、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的志愿军战士是(   

A.杨靖宇

B.黄继光

C.邓世昌

D.邱少云

16、在1750—1850年间,欧洲人口从1.4亿增加到2.35亿,到1900年猛增到4亿。这主要是由于

A.欧洲城市扩大与发展

B.欧洲开放的移民政策

C.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

D.欧洲国家联合的结果

17、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结合右图,下列对清朝前期“与外界隔绝”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A.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C.使大清帝国长治久安 D.拒绝一切外国人来华

18、某校八年级同学查找了“山东舰”“科技强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等资料,请为他们查找的资料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A.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B.科技与教育

C.经济与社会生活

D.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9、(2018原创)“自隋以来,平民社会,穷困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穷苦子弟“跃登上第”得益于(  )

A. 分封制   B. 门第高低

C. 行省制   D. 科举制

20、为了防止匈奴南下,秦朝修筑了全长一万多华里的万里长城。秦长城的起止地点是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D.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一战”前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的地区是:

22、根据提示,将以下内容补充完整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对信息的记录、储存和传播,影响最显著、最久远的是

(2)大画家张择端描绘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的风俗画是

(3)井冈山会师后,形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是

(4)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修建于   时期

(5)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把世界分成“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的依据是

23、原因:西汉初,富商大贾控制了________的经济命脉。

24、__________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________》,将台湾割让给它。

 

25、图一货币是秦国标准货币——__________;图二“马”反映出秦朝制定_________作为通用文字。

26、春秋时期________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春秋末期,位于长江中下游的________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试图取得霸主地位。

27、达州的初三学生小明暑假乘坐达成铁路前往成都探望年迈的奶奶,经过不到三小时的旅程就能顺利到达成都东站;他不禁感叹铁路交通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方便。小明能够快速到达成都看望奶奶他最应该感谢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______的伟大发明。

28、目的:

国民党

一方面为________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到____________身上

共产党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________

 

 

29、宋代毕昇发明了_____,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宋元时期,_____广泛应用于战争。

30、历史上的“璀璨之星”。

(1)历史巨著《史记》是   在西汉时期完成。

(2)东汉的   改进了造纸术。

(3)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他是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清政府在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带给你哪些启示?

3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问题是关系国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是怎样的?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称为什么?

(2)唐太宗时期把哪位公主嫁入吐蕃?当时吐蕃的赞普是谁?

(3)宋真宗时,北宋与辽议和,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什么?宋辽议和订立盟约有何积极影响?

(4)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3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是什么?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公布的《土地改革法》成为重庆地区土改的最高方针和根本依据, 经过斗争,农民土地所有制建立起来了……分到田的农民,放心大胆、热情高涨的进行农业生产,有贫农高兴地在夜里挖田。川东行政区农作物的收获平均有八成至九成增长,据农民反映此为20年来前所未有的丰收。土地改革后,重庆农民的爱国情绪饱满,以实际行动支援国内外斗争……重庆的农民们切身的感觉到生活在新中国的怀抱里非常幸运,都在加紧改造和提高自己以适应祖国各方面的需要。

——摘编自尹世林《建国初期重庆地区土地改革研究(1949-1954)》

材料二   重庆市“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为:要与整个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为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服务。为保障计划顺利实施,重庆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市委不断加强对一五计划的宣传,向人们介绍细节,从而动员群众为国家建设努力奋斗;还大力培养和选调干部,加强了从事经济工作的干部力量;为使相关企业有效运转,市政府加强企业管理,并且鼓励涌现出的以重庆钢铁厂木工黄荣昌、西南制药厂工程师郑寿等为典型代表的劳动模范……重庆超额完成了既定任务,为国家未来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王润吉《“一五”计划——重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材料三   1978-2017年,重庆GDP实现了年均11.2%的较快增长,至2017年达到19500.27亿元。全市城镇人口由324.17万人增至1970.68万人。四十年前,重庆城乡居民除少数家庭拥有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外,基本没有电视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2016年,重庆城乡居民拥有的电视机每百户家庭均超过百部拥有量,全市民用车辆保有量为567. 5万辆……重庆改革开放的每个关键节点都与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密不可分,重庆的改革开放既有全国的共性,又有本区域的特殊性,在很多方面对全国作出贡献。

——摘编自《“数说”重庆改革开放》

(1)根据材料一,概括重庆地区土地改革的影响。

(2)以下表述能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未涉及”。

①重庆在一五计划期间的建设完全是为了满足地方工业的需要。( )

②重庆地区为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做出了贡献。( )

③苏联为我国一五计划的推进提供了重要帮助。( )

(3)根据材料二,归纳重庆为保障一五计划顺利实施所采取的措施。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重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

(5)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请你就今天重庆的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