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消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
C.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D.他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一有工夫不是看语文、数学等书,就是看报纸,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说他学习不积极。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及名著的相关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 )
A.《左传》——道家经典
B.苏轼——北宋文学家
C.表——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水浒传》——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
3、(题文)(2018届江苏省东台市九年级上第二次质检)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到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登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腰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 ③⑥⑤④①② B. ④①②③⑥⑤
C. ④③①②⑤⑥ D. ③④①②⑥⑤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金色花》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母爱和童真是他诗歌的重要主题。
B.《世说新语》是由宋代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怪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的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C.安徒生,丹麦作家。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D.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蓑衣(suō) 隽永(jùn)铿锵(kēnɡ) 睿智(ruì)
B. 寥廓(liáo) 绮丽(qǐ) 跌宕(dànɡ) 讪笑(shàn)
C. 害臊(sào) 挪步(nuó)鹿砦(zhài) 掂量(diàn)
D. 尴尬(ɡān) 憨厚(hān)宽恕(shù) 执拗(ǎo)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部电影必须有许多生动的细节,细节抓得好,处理得好,的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B.不言而喻,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
C.班长把同学们希望到野外秋游的想法报告给班主任,这种“为民请命”的精神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赏。
D.支教的王老师,看着村子里山穷水尽的现状,不禁热泪盈眶。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李明在讲台上模仿老师讲课时的语气和神态,逗得大家直乐,老师却不以为然。
B.有网友评论,抖音、快手这些平台发布的小视频制作水平参差不齐。
C.同学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都能勤于请教老师,这真是一种不耻下问的精神。
D.课堂上,他回答问题常常能语出惊人、怪诞不经,深得老师赞赏。
8、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非学无以广才( )
(2)淫慢则不能励精( )
(3)险躁则不能治性( )
(4)年与时驰( )
【2】下列句中“之”与“夫君子之行”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禽兽之変诈几何哉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3】请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下列对这篇文言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与人的志向是相关的。
B.“夫学须静也”的“学”不仅仅指一般的学习,更指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仅仅指单纯的宁静,更指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5】诸葛亮在书信中告诫儿子,一个人要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9、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
【2】这首词中画线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问题
12月21日,龙马潭区小市街道回龙湾社区开展了“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中,社区工作者在国税小区组织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知识讲解,向社区居民们发放垃圾分类宣传页,使社区居民掌握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对于社区居民提出的问题,社区工作者也积极进行解答。通过活动的开展,参与的社区居民基本掌握了垃圾分类知识,表示十分支持参与这项绿色环保行动,愿意与社区工作者们共同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宣传。
通过此次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促使社区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到实践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从而不断提高社区居民自觉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将垃圾分类工作逐渐普及千家万户,让垃圾分类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1)请你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2)某学校学生会计划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月”活动,准备邀请领导、专家学者、环保热心人士、家长和其他学校的师生等作为嘉宾参加活动的启动仪式。请你任选一个对象,以学生会的名义写一份邀请函。
11、古诗文默写。
(1)牧人驱犊返,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杜甫《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5)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你能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名著阅读。
(1)《水浒传》中有很多与“酒”有关的故事,请仔细阅读下表,完成探究任务。
人物 | 故事 | 酒与故事的关联 | 探究发现 |
①__________ | 大闹五台山 | 酒令好汉狂 | 通过对这几个经典片段的探究,发现小说多处写“酒”有如下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内容;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
杨志 | ②__________ | 酒误好汉差 | |
武松 | 景阳冈打虎 | ③___________ | |
④__________ | 浔阳楼吟反诗 | 酒添好汉愁 |
(2)下面是网上流传的关于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戏说”,请针对《西游记》或《水浒传》的“戏说”,写一段评论性文字,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三国:学的是韬略
西游:学的是皈依①
红楼:学的是叛逆
水浒:学的是造反
(注释)①皈依:原指佛教徒的入教仪式,后泛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吴燕京
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模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
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舍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
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
(选自《百科知识》2020.05A,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人们习惯于摸自己的脸这种生活现象谈起,有何用意?
【2】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⑦段加点字“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4】请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材料中的实验现象。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古安伍德教授让14名成年人参与到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中。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在5分钟内记住若干个光点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随机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
14、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第②段中“大自然语言”指( )
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
【2】对第③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下定义、举例子,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及有关知识。
B.下定义、列数字,用数字说话,增强说服力,突出说明语言的准确。
C.作比较、举例子,把物候与物候学进行比较,突出了物候学由古代演变而来的历史。
D.列数字、作比较,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严谨趵工作作风。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B.“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C.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D.选文前两段和第③段的关系是从本质到现象,利用时间顺序在第③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1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梦想是一个说出来就矫情的东西,它是生在暗地里的一颗种子,只有破土而出,拔节而长,终有一日开出花来,才能正大光明地让所有人都知道。在此之前,除了坚持,别无选择。
——《那段奋不顾身的日子,叫青春》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想到了自己哪些关于“梦想”的经历?你对“梦想”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请以“我的 梦”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2)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选(1)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按文体要求作文。600字左右。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