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云南保山中考三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心无旁骛推动高质量发展。

B.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奔跑中奋力追梦,做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就一定能激活蕴藏于梦想之中的创造伟力,迎来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

C.“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D.请各位洗耳恭听,我对2018网络用语的阐述。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渴望能通过努力奋斗取得成功、争取“C位”、获得别人“skr”的点赞,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拼搏进取的激情活力,“燃烧我的卡路里”正是这种激情活力的青春表达。

2、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回延安》是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B.《安塞腰鼓》通过对安塞腰鼓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场面的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现了西北汉子的阳刚美。

C.形聚神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如:吴伯箫的《灯笼》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鲁迅的《社戏》叙述了作者少时在水乡看戏的一段往事,抒发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D.“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借“世外桃源”展现了作者的理想图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触景生情,写出了自己被贬谪之后的孤寂悲凉。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反胃   逼迫   警告   气喘噓噓 B.冒险   雀斑   粉粹   浑身发抖

C.杂乱   臭椿   边缘   天旋地转 D.绕道   嘲笑   牢记   犹豫不绝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mò)     (tiáo)    然开朗(huò)

B. (liè)    (suì)  差披拂(cān)

C. (chuàng)   (wǎng)  无人(liáo)

D. (sù )    (wù)  淑女(tiǎo)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国政府从容面对各种疫情的能力,令世界刮目相看

B. 4G手机有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通讯领域掀起波澜。

C. 眼下,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找份稳定的工作是很多人魂牵梦萦的事。

D. 面对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和改革巨变,每一个中国人无不为之长吁短叹,倍感骄傲与自豪!

 

6、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排比)

C.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比喻)

D.在灾难面前,我们能对受灾的同胞置之不理吗?不能。(设问)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有关地理方面的著作,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B.《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C.《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卖油翁》作者是欧阳修,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里之        郭:外城

B.非不深也      池:池塘

C.而去之        委:丢下

D.天下        顺:归顺

【2】以下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夫环而攻之

B.米粟非不多也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攻亲戚之所畔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C.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D.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句“归来倚杖自叹息”中,作者“叹息”什么?

2下列对此诗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句句押韵,写阵阵狂风刮来,卷起层层茅草,表现了作者狂风破屋的焦灼。

B.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发展,也是对第一节的补充,表现诗人因老无力而受凌辱的仇恨。

C.第三节写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长夜难眠,表现了诗人屋破又遭连夜雨的穷苦状况。

D.第四节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和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为了重视手写汉字,传承中国汉字文化,学校将举行“书写的力量”主题活动。作为此次活动的志愿者,请你依据下列材料参与活动。

(材料一)

作为世界唯一表意文字,汉字传承着中华文化。形成汉字的每一个构件,都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俗话说,“见字如见人”,正是如此。当我们见到苍劲有力的字迹,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性格;见到舒展悠扬的笔画,能感受到作者的不拘一格。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的程荣教授认为,汉字手写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被电子输入所取代。

(材料二)

《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一个社会的文化诉求是我们能写好字的关键,现在一些人随意拿汉字、汉语调侃、戏谑,解构汉语的语法规则,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等。长此下去,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它反过来又会侵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因此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让这种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是写好汉字的关键。

1阅读上面两则材料,提取主要信息。

2汉字中有一类字叫做“会意字”,清代学者王筠说:“会意者,合二字、三字之意以成一字之意。”请从给定的会意字当中选择一个,仿照示例对其字义进行解析。

会意字:从、吠、休、炙、苗。

示例:晶,由三个“日”字构成,“日”为发光体,三个“日”更具光亮,因此,“晶”是光亮的意思。

选字:_______  解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文言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 ,曾不事农桑。(白居易《观刈麦》)

(2)俗子胸襟谁识我? 。(秋瑾《满江红》)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4)要避开喧嚣,不必归隐山林,精神超脱,也能进入幽避旷远之境,就像陶渊明所说的: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名著阅读

那怪道:“我愿皈正果。”又向前道:“菩萨,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在不能沉。我以为异物,将索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玩耍。这去。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菩萨曰:“岂有不到之理?你可将骷髅儿挂在头项下,等候取经人,自有用处。”怪物道:“既然如此,愿领教诲。”

(1)上面一段话出自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

(2)上文中的那怪是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______ 被贬到下界 ,九个骷髅头“自有用处”,后来发挥了什么用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母亲这把干柴

①在外地工作的时候,母亲在给我的信中说:留给你的一树李子,熟透了,一个一个落到地上,最后一个都落了,你还没回来!

②我仿佛看到母亲站在那李子树下,忧伤地捡起最后一个李子,当时,她内心该是怎样的落寞和荒芜!我看到了那个佝偻的身影,那一把我赖以取暖的干柴。

③终生的劳碌让母亲驼了背,这一点和外婆很像,外婆老的时候,腰弯得厉害,随时都有吻到脚背的可能,看上去,仿佛一个悲伤的句号。如今,母亲也在通往“句号”的路上。母亲这一生,承受着多少失望,又扶着多少希望,倚在风雨飘摇的门框,望着我们回家的路啊!

④我为何不能早一点迈进她的门槛?

⑤小时候的深秋,母亲常常带着我去郊外割荒草回家做引火柴,那时候母亲力气很大,腰也不驼,所以她的柴火总是很大的一捆,母亲扛在肩头一点也不吃力,甚至还能和我玩耍。没想到,很多年后,能让我最确切地形容母亲的词语,竟然就是干柴。

⑥母亲扛着家的重担,也扛着一家人的暖,因为爱,那担子再重,她都不忍换一下肩膀。母亲低眉顺眼了一辈子,只为给家的灶膛里添一把柴火。

⑦母亲,孤单的背影是我眼中的繁华。以此为枕,推开一个又一个清晨。任我怎样在梦里奔腾,也走不过她目光里的哀凉。

⑧没有玩具,母亲给我们做。缝沙包,扎毽子,用硬一点的纸画扑克,我们的童年其乐融融。贫穷让我们消瘦,却并未让我们晦暗,为了在风中唤醒一盏灯笼,母亲耗尽了整整一生的火柴。

⑨母亲骨子里是个浪漫的人。但凡父亲单位里发了电影票,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北风呼号,她都会领着我去看,我记不住片子的内容,却记住了母亲的怀抱,那种温暖让人贪恋,往往电影还没看完,我就睡着了。回去的路上,母亲叫不醒我,只好背着我,怕我感冒,就用她的外套蒙着我的头,自己穿着单薄的衬衫闯进风里,扣子开了,也来不及去系,像一本被打开的经书,让我念诵不已。

⑩我贪玩,天黑了也没回家,母亲出来寻找,一遍一遍唤着我的名字。很远我就能听见,手提灯笼的母亲,是离我身体最近的一束光。

母亲这把干柴,越来越轻了。我们和岁月,都是榨汁机,压榨得母亲,再也滴不出一滴汁液来。

母亲老了,生病的时候,我抱着她上手术台,母亲很轻,骨头仿佛都变成空心的,一点分量都没有。让我想起在生活的最低谷,母亲掉着眼泪说:“如果谁肯把我买了去,我倒也乐意,给你们换几顿饱饭!”可是母亲这把干柴,卖不上好价钱,又轻又瘦的一捆,谁都不肯瞧上一眼。

有一次回家小住,我执意睡在母亲身边,像小时候那样,依偎着她。孩子好奇地问:“爸爸,你这么大了,为啥还让奶奶抱啊。”我说:“爸爸虽然长大了,可是在你奶奶眼里,爸爸永远是个孩子。”母亲可以变得越来越小,但是她的怀抱,却永远辽阔。

那一夜,我在和母亲有关的梦里取暖,习惯性失眠的母亲,她的梦,又在哪个角落里飘摇呢?

梦里的母亲步履蹒跚,可不知为何,我怎么追也追不上她!

(文/朱成玉,摘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第6期)

【1】作者反复说母亲是“一把干柴”,如何理解标题“母亲这把干柴”的含义?

【2】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候的四件琐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四件事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母亲可以变得越来越小,但是她的怀抱,却永远辽阔”这句话?

【4】文中第③段把衰老驼背的外婆和母亲比成“悲伤的句号”,请你用一种标点符号来形容你的母亲,并结合实际,简要说说理由。(80字左右)

14、说明文阅读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A)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① ____________________。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② ___________、鼎盛时期等等。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B)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1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选一处画线句,分析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B)说明方法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B)说明方法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作文(任选一题)

(1)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请以《这样的人让我 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2)我们的记忆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所谓难忘,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甚至是难堪。回忆一个自己难忘的时刻,并以《_______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