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师在教授《岳阳楼记》时,推荐同学们去参观惠山古镇的范文正公。
B.父亲节将至,有同学在给父亲的贺卡上写道:令尊大人,祝您康健顺意!
C.在“民族魂”主题阅读活动中,小锡推荐阅读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
D.一位无锡籍企业家说道:“我这次回无锡投资建厂,是为了报效桑梓。”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龟裂(jūn) 糜子(méi) 狩猎(shǒu) 戛然而止(jiá)
B. 连翘(qiào) 缄默(jiān) 归省(xǐng) 风雪载途(zài)
C. 撺掇(cuān) 冗杂(rǒng) 翩然(piān) 挑拨离间(jiàn)
D. 蛮横(héng) 追溯 (sù) 萦绕 (yíng) 怡然自乐(yí)
3、下列各句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老生和老旦,都是戏曲行当之一,分别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和老年女子。
C.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汉族民歌形式。《回延安》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D.高尚情操、长江源头、一粒种子、性格和蔼,这四个短语均为偏正短语。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季先生做学问一丝不苟的态度给李克强留下了深刻印象,”蔡德贵说。也许正是季老这一丝不苟的精神,造就了他让后人难以企及的大师高度。
B. 中国的制片人正试图把卷帙浩繁的政治经济学论著《资本论》,变成一出由上口的曲调和漂亮舞步组成的通俗舞台秀。
C.这些故事大多是骇人听闻、言过其实的,然而也有极少数的证据表明鲶鱼表现出了对人类的攻击性。
D.一部好的小说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既然我的小说确实存在问题,那就更应该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批评,
5、下列名著内容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格列佛游记》里小人国利立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这影射了英国社会统治阶级托利党与辉格党的党派之争。
B.简爱在劳沃德唯一的快乐和温暖来自好友海伦和教师谭波儿,可惜肺结核夺去了海伦·劳斯的生命,谭波儿老师转到别的学校了。
C.萧红在《呼兰河传》对那个“大泥坑”着重描写了一番,众人在它上面上演了人生百态,在灾害和福利面前,都抱有一种阿Q精神。
D.“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宋朝苏轼的诗句,在冰心《繁星春水》中有着同样的诗句:“人在廊下,书在膝上,拂面的微风里,知道春来了。”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父母普遍是“老黄牛”,沥尽心血地培养孩子,有求必应,不图回报。
B.那个时候,张大爷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到头来只落得马革裹尸的结局。
C.王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斗牛,举起青龙刀朝着马忠便砍过去。
D.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7、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满山的杜鹃花,以灿烂的笑容送您出行,迎你回家。”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阳光灿烂”“饿得心慌”“除恶扫黑”“敬畏生命”四个短语的类型均不相同。
C.“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首律诗的颈联。
8、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仕:做官。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并 壳 者 欲 以 清 热 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啖菱须去壳。
【3】我们从这则寓言得到了什么启示?
9、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1】词的上阕通过(至少写出两个)等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2】从整首词看,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下面图表是中央广播电视台推出的部分综艺节目在2021年的收看情况统计表。阅读表格,回答后面的问题。
节目名称 | 类型 | 收视率 | 观众构成 |
《典籍里的中国》 | 文化类 | 0.854 | 以15~34岁中青年观众为主 |
《中国诗词大会》 | 文化类 | 1.269 | 以4~14岁和25~44岁观众为主 |
《国家宝藏》 | 文博探索类 | 0.203 | 65岁及以上老年观众占比最高 |
(1)请概括从图表中获取的主要信息。
(2)张权叔想写一副对联赠送给《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请根据对联常识,选择下面的短语组成下联,写在横线上。
传承 璀璨文明 保护 中华 文化遗产 神州
上联:解读华夏优秀经典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词语或句子。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______也。”《论语》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__________。(《孟子·富贵不能淫》
(3)__________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秋瑾在《满江红》中,描写京城中秋花好月圆,秋色清爽的美景的话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常引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6)人生不应以名利为重,而应有古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思想境界,做到不计得失,宠辱不惊。
12、阅读下面片断,回答问题。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
(1)文中详细地描述医生开的药方,有什么用意?
(2)《朝花夕拾》这部名著“既有温情的回忆,又有犀利的批判”。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阐明理由。
13、竹笋印象
①我对竹笋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
②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或许从蚂蚁的视角来看,那就如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
③高中时一位同学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写下座右铭“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
④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里的冬天。他学习基础很薄弱,听课时经常掉线,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和顽劣者沆瀣一气,而是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他都在低头刷题。终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的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迈入了年级前十。那时候,他已经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
⑤他很喜欢吃竹笋,尤其喜欢吃竹笋炒肉,素雅和荤腥相遇,鲜味便在猛烈中有了更加悠久的余韵。《诗经》有言:“其蔬伊何,惟笋及蒲。”竹笋虽是幼年期的竹子,却有极佳的口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有亲口品尝了竹笋的滋味,才能真正明白苏东坡流连忘返的原因,才会理解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感叹。竹笋炒肉和酸辣土豆丝作为当年我们食堂里的常客,也成了我们青春回忆里一枚盘子大小的印章。想来,竹笋确实很像那时候的我们,青涩而又灰头土脸,未来的光芒都还在体内深藏,我们自以为的伶俐,在如今看来也是如此笨拙而又天真。
⑥“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竹笋一样,做事有冲劲,但又不招摇。”她说,不能像花花草草那样,个子长不高,心思全都放在花香上了。看看竹笋,不妖不艳,踏踏实实,长大后还十分虚心。当然,还要有足够厚的脸皮。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
⑦母亲说她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某次上台的机会,单位领导因此便没能发现她这匹“千里马”。她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知道竹笋听到母亲的评价会是如何表情?或许在那满是泥泞的外皮下,也有一张因害羞、紧张而红扑扑的脸吧。
⑧我最喜欢的,却是看父亲挖竹笋。
⑨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在乡野中土生土长的他,目光一扫,便能找到笋的痕迹,锄头一刨,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所以每次和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泽——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因为这时,春天好像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
【1】选文③-⑥段围绕竹笋写了哪几件事?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3】第⑨段先说“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后面又说“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你学到了哪些“竹笋”精神。
14、阅读
岭上梨花雪
张峪铭
①三条岭原是古徽道必经之地,可时光的草早已将古道淹没。岭上人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栽了梨树,于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得游人四方来。
②那天雨丝飘落,我们一行人走过山冈,穿过古亭……举眼一望,无边景色迎面扑来。那漫山遍野的梨花,攻陷了整个山梁,行道树的新绿,石楠林的殷红,成了梨花的配角,就像一匹巨幅白绢上点缀一点绿和一抹红,将那梨花衬托得更加洁白。梨花的配角,还有那奇形怪状的褶皱石。梨树植在山石间,山石卧在梨树前,就如袭一身白裙的女模特,倚在肌肉健硕的男子身边,一个风情万种,一个雷霆不动,演绎着温柔与野性之美。
③梨花当然是岭上的主角,但她有时也退到幕后,若你定格一景,梨花又成了游人的背景。你看那一班女子,穿红着绿,手拿纱巾在梨花古道上舞动起来,那洋溢的笑颜,与梨花相映成美。你才知道人因景而游,景也因人更生动。
④我坐在古道边的一块石头上,望着游人如织,花开如雪,思考着任何生命都有许多相似与重叠,梨花生命也与人类一样。当最后一场春雪融化后,梨树枝头生出些白米粒,小小的、涩涩的如懵懂女孩;等暄风一遍遍拂过,那白色的花苞竞相开放,那纯粹的白,如少女的裙裾,那淡黄的蕊,如少女的羞涩;再过几天花开得更加恣意,嫩绿的叶也悄悄地长了出来,就像系着绿围裙的少妇,腰肢随风摆,楚楚动游人,想必那果实早已孕育在腹中了吧。“女人如花”的比喻可溯源到《诗经》中的“桃之夭夭”,只不过桃花演绎的是一场火红与热烈的生命,而梨花则带着一分圣洁、一分高贵、一丝素雅与一丝哀怨。难怪有人称梨花“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天地之间,她不取悦、不谄媚,保持一生天性,给你一世素容。
⑤我想梨花是不是天地之间的白衣使者?她开在清明前,一夜间扯起了白幡,天朗气清,山河素白。“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祭奠是为了吊慰感恩,出城寻春是为了守住更好的人生。人类啊,应当有必要的敬畏和必要的坚守。就像梨花坚守着她不变的清白和淡淡的清香。
⑥岭上梨花雪,将梨花的白,用雪作喻。你远观如雪满山,近看如雪飘落。梨花的香也很特别,以至于让人忽略了。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人。当她的皎白之容冲击着你的视觉时,你的嗅觉变得迟钝了。即使你贪婪吸取,也不见香气芳踪;倘若静心感受,定有一缕暗香。这也印证着一个道理,给你太多,幸福难觅;若有缺憾,才能幸福满满。
⑦岭上梨花雪,三月始盛开。莫道伤春语,明年你再来。看到纷纷零落的梨花,我伤感地念叨着,并期待来年岭上的春天,期待那一场梨花雪。
(选自《安徽日报》)
【1】作者说:“梨花当然是岭上的主角”,哪些是作者发现的配角呢?细读第⑵⑶两段,完成表格。
主角 | 配角 | 效果 | 写法 |
梨花 | 行道树的新绿,石楠林的殷红 | ① | 衬托 |
② | 以其野性衬托出梨花的温柔之美 | ||
③ | 与梨花相映成美(互为背景,互为衬托) |
【2】唐代诗人将“雪”比作“梨花”,而本文作者将“梨花”比作“雪”。你认为本文中将“梨花”比作“雪”有哪些妙处?
【3】结合本文对梨花的品质、特点的描写,谈谈文中的梨花给人们带来哪些启示。请仿照示例再概括两个方面。
示例:梨花圣洁、高贵、素雅的品质启示人们做人要不取悦、不谄媚,保持一生天性。
【4】作者在本文中说:“(我)思考着任何生命都有许多相似与重叠,梨花生命也与人类一样”,借助花木来表达情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请结合具体内容,试着探究文人们总将“花和人”联系在一起“表达情志”的文化密码。
15、你的老师即将回到初一年级担任班主任,为了引导新同学明确努力方向,积极行动,计划在新班级布置心愿墙(图是2020级学生的心愿墙),并开设主题为“心愿·努力·坚持”的班会课。
在班会课上,给学弟学妹们做一次主题分享。可以讲述你努力实现心愿的过程和体会;可以就如何实现心愿谈谈看法,给出建议。请拟写发言稿。
要求:(1)题目自拟;(2)字数600至8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等。
【写作提示】写发言稿需要关注谁在说,对谁说,在哪里说,为什么说等要点。如叙述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要关注细节,突出重点,真实感受;如表达自己的观点,要聚焦话题,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有一定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