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苏州中考三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使(chāi)   (xīn)       (sì)       坦荡如(dǐ )

B.嶙(xún)     (zài)     (wèi)     惟妙惟(xiào)

C.喧(xiào)     (bá)     ##dot## (sài)    摩肩接(zhǒnɡ)

D.琐(xiè)       枝(qiú)   临(bīn)     不绝(yì)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纪年法,如“晋太元中”中的“太元”、“元丰六年”里的“元丰”,就是皇帝的年号。

B.莫泊桑,法国人,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我的叔叔于勒》出自他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他另有《项链》《悲惨世界》等短篇小说。

C.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留步”,中途离开说“失陪”。

D.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即:春天的开始,“立春”的上一个节气是“大寒”。

3、下面语句排列最恰当的是一项是(     

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

②散文虽“散”而不乱

③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

④这才成为整齐的珠串。

A.①④②③

B.③②④①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4、选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jiá miào  退 (kuì)   锐不可dǎng

B. (pán) zhù   (jìn) chú

C.热(zhì  亮(zèng  责( 使(chà

D. 见(piē)  (qiào) 怯(qiè

5、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夸张)

B.我到了自家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夸张)

C.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叶蝶飞起来了!”(借喻)

D.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明喻)

6、下列词语中字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  )

A.亵渎       聒(guō)噪          瞥(piē)见       鸠占鹊巢

B.恪守        忸怩(ni)          宽宥                  不功自破

C.游弋        跋(jiān)言        怨怅                  间不容发(fā)

D.恣雎        折本(zhé)        拮据                  断章取义

7、在下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经过一番改造后,这里焕然一新,自然环境舒适宜人,新老建筑        。你可以在整齐划一又古色古香的建筑里漫步,也可以在几个特意打造的“知青屋”打卡拍照。在这里,你        能参观玩耍,        可以远离城市喧嚣,真正感受乡村气息。基础建设是        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住宿、饮食、娱乐设施进一步完善后,将更好地带动乡村振兴与发展。

A.相辅相成       不仅              制约

B.相得益彰       不仅              制约

C.相辅相成       不但       而且   限制

D.相得益彰       不但       而且   限制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乃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耶?”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屐:古人穿的一种木制鞋,鞋底由木齿支撑。③王右军:即王羲之。④安期:即王承,王蓝田的父亲。⑤豪:同“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淫则不能励精______

破即吐之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乃下地以屐齿碾之。

(3)结合乙文的细节描写,说说王蓝田是个什么样的人?

(4)如果你是王蓝田的朋友,请从甲文中选一句话从学习方面对他进行劝说,并说说理由。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颔联作者呈现的故事画面。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春节期间,全国人民全力以赴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当中,某班同学开展参与以“疫情在前,共克时难”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于2月5日下午,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要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材料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这次疫情发生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周密方案,把疫情防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对加强疫情防防控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防控工作正有力地开展,各项措施正有力地推进,举国上下凝聚起共同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

(材料三)此次抽组的医疗力量来自全军不同的医疗单位,其中联勤保障部队所医院抽组950人,先期抵达的陆军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空军军医大学450人纳入统一编组。此外,抽组15名专家组成联合专家组,现场指导医院疫情防控工作。

据了解,医护人员中有不少人曾参加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任务,以及援助塞拉利昂、利比亚抗击埃博拉疫情任务,具有丰富的传染病救治经验。

1阅读以上三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

2你参加所在社区举办的抗击疫情志愿者活动时,有一位阿姨要强行出小区,她既拒绝戴口罩,又不配合做登记,你该怎么劝说她?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古诗默写。

古诗可道豪壮之志向。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一句突出了词人的“少年狂气”;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表现词人渴望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理想。

古诗也可抒人生之感慨。如李白在《行路难》中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对被重新重用有所期待。秋瑾在《满江红》中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抒发词人知音难遇的情怀和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看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管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大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秋天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 这段文字选自鲁迅的散文《五猖会》,读来兴味盎然。

B. 鲁迅撰写了一些回忆性散文,结集出版为《朝花夕拾》 。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上面的语段选自同一部作品集。

D. 语段中提到的长妈妈,是个纯朴善良但又具有现代思想的农村妇女。

(2)下列关于语法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 “天气很清朗”一句中,“天气”是名词,“清朗”是形容词。

B. 文中画线的句子里,只有“我”一个代词,“什么”不是代词。

C. “仿佛秋天的蟋蟀”一句中,“秋天、蟋蟀”都是名词。

D. “一气背将下去”中“背”是动词,“下去”表示动作趋向,也是动词。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远行的童年记忆

①又是麦浪翻滚时,遥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光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走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妻,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划算。

④母亲把夫妻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飞快地挥舞着镰刀。男人在前边开道,边割边做捆绳;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随着有节奏的刷刷声响,麦子便一排排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新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巾,但后背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看着地里麦茬很低,麦穗拾得干净,奶奶露出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当男人摇着草帽扇风,女人扯下头上的毛巾擦汗时,我发现,原本眉清目秀的两个人,此时脸上黑一道白一溜儿,衣服上也爬满了麦芒和灰尘。

婶子,你家的麦穗又大又长,颗粒饱满,估计亩产能上八百斤。男人的话让奶奶眉开眼笑。

都是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麦子才长得这么好。奶奶说。

⑧女人顺着奶奶的话头,说:这么大的地,这么好的麦子,够你们家吃几年呢,可比我们山里强多了。

⑨原来男人和女人来自深山人家。山大沟深地薄,田地少,多种玉米少有麦子。每到收麦时,他们便出山当麦客,挣个生计。

⑩午饭,奶奶给做的凉面,按照男人的要求送到地里。吃完饭,麦客夫妻俩继续割麦。中午的太阳最毒,但麦秆更脆易割。于是,金色的麦海在麦客挥舞的镰刀下不断地后退着。临近黄昏,整整两亩麦子全被割完。

夜风扫去了一天的燥热,满天星斗点亮了夜空。村子中心的磨盘旁,结算完工钱的麦客们聚集于此休息。男人们袒着晒得黝黑的胸脯,有的磨镰刀,有的吸旱烟,有的倚靠着麦秸堆打起响亮的鼾声来。女人们又恢复了爱热闹的天性,你一言我一语地拉起了家常。很快,这些技术过硬、勤劳肯干的麦客又要追着麦子成熟的气息,奔走在一个又一个乡村。

当现代机械碾碎麦客的足迹,当镰刀成为陈列在展馆的纪念物时,有多少人还能记得麦客这个行当?而我存留于童年的麦客记忆,也已经蒙满灰尘,远行四十年了。

【1】请简要概括这对麦客夫妻的人物形象。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选文第⑨段的作用是什么?

【4】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青榆钱儿

刘琪瑞

①老家的村头有一片老榆树林,每年阳春三月,榆树的枝杈上便绽满一串串青青的榆钱儿,在春光里在微雨中鲜亮亮的,诱引得孩子们哧溜溜爬上去,捋下两把来打牙祭。那鲜爽爽、清甜甜的味道,是家乡难忘的记忆,也是儿时永恒的回忆。

②童谣唱道:“榆钱儿、榆钱儿,吃了榆钱儿,家家都有余钱儿。”一方面,榆钱儿名好听好记,朗朗上口,是讨吉利的词;另一方面,榆钱儿看起来圆圆亮亮的,酷似串起来的一枚枚小铜钱,故而得名。其实,榆钱儿在古代文人笔下还有一个名字——“榆英”。《本草纲目》记载:“榆未生叶时, 枝条间生榆英,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路遇卖酒翁,于是赋诗调侃:“老人七十仍沽酒, 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英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明代散曲家金銮则在诗里诙谐地写道:“又不癫,又不仙,拾得榆钱当酒钱。”可见,古人对小小榆钱儿也是爱惜有加。

③榆钱儿在农家是讨人喜爱的鲜物。早年遇到灾荒,青黄不接之际,榆钱儿就是救灾饭、救急饭,榆钱儿、榆叶甚至榆树皮不知救过多少人的命。而今,榆钱儿成了庄户人家的保健养生美食,吃法多种多样,除了生吃、凉拌,还可以做成浓稠晶亮的榆钱粥和黏滑清甜的榆钱窝头。我家老母亲最擅长的是榆钱煎饼——将榆钱儿裹上少许豆面、玉米面,再撒点葱姜盐用来煎鸡蛋,那甜软、滑爽、糯香的味道,至今想起来仍口齿生津。

④榆钱儿不仅营养丰富,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烟酸以及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还是一味中药,具有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清热利水、杀虫消肿的功效,常用于辅助治疗神经衰弱、失眠、食欲不振等症。民间曾有用榆钱儿医病的小偏方。每到榆钱儿绽发之时,母亲就采摘下新鲜的榆钱儿,加上山槐根(苦参)榨汁,掺入烧酒密封于小泥坛,三五天之后用以擦洗小孩子脸上的桃花癣,既解毒杀菌,又消肿止痒。为此,每年她都会精心收藏一些,待生手足癣和体股癣的人家来寻了去,涂抹个几次,都说效果好。

⑤记得有一年,县里要修路。“架桥修路,功德无量”,按说这是件大好事,可规划设计的公路刚好要穿过老家村头的那片榆树林,需要砍掉不少老榆树。于是,村里炸开了锅。茶余饭后,乡亲们这一堆那一伙,议论的都是这桩大事。其中,反对最激烈的要数杠子大伯,他气得山羊胡子一撅一撅的:“这片榆树林曾救过全村人的命,咱可不能忘了本。谁要敢毁了这片林,除非从俺身上碾过去。”

⑥这事儿反映到上面,引起县里的高度重视,专门聘请林业专家和文史专家到村里实地考察了一番,又开了几次规划论证会。为了保护古树名木和历史文化遗存,最后县里拍了板:道路改线,绕开那片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榆树林。消息传来,乡亲们欢呼雀跃,杠子大伯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⑦如今,那数十株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榆树依然伫立在村头,每到春天,挂满一串串青青的榆钱儿,引来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只是不知是否还有顽皮如我的娃娃爬上去捋榆钱儿了。

【1】文章第①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2】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反对最激烈的要数杠子大伯,他气得山羊胡子一撅一撅的:“这片榆树林曾救过全村人的命,咱可不能忘了本。谁要敢毁了这片林,除非从俺身上碾过去。”

【3】结合全文,说说榆钱讨人喜爱的原因有哪些?

【4】文章第⑥段写道:消息传来,乡亲们欢呼雀跃,杠子大伯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一段话,描写乡亲们欢呼雀跃的场景。(不少于50字)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请以“____________的色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3)全文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5)行文中出现城区(县)名用“新城区”,校名用“希望中学”,人名用“小张,小王……”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