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春日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忆濂溪老②,五亩园思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④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这里指作者自己。③涑水翁:指司马光,神宗时居洛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这里指作者自己。④招魂:用屈原《离骚》典,秦昭王骗楚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抒胸臆。“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诗人感叹韶光过得太快,郁闷惆怅,难以言说。
B.颔联紧承首联,书写诗人的所见所感,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衔泥筑巢,人在梅雨季节昏沉萎靡。
C.颈联中诗人以“濂溪老”和“涑水翁”喻己,曲折而真切地表现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D.尾联中诗人表示不愿写《招魂》那样的辞赋,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以排解“幽情”。
2、把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的位置,正确的处是( )
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得是何等的好!
现在人们注重用传统经典来教育下一代,(A)一些家训和幼年启蒙读物重新受到关注。(B)其中有的是对行为举止的强调,今天看来虽然较为严格,但能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有的是对道德情操的熏陶,意旨深远,直指伟大民族的精神源头。(C)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让人产生了敬畏之心。(D)可喜的是,不少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
A.A B.B C.C D.D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房价将涨还是将跌,经济学、市场分析师、开发商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 渝北印盒李花生态旅游区位于渝北区统景镇北麓印盒村,每年三月,李花次第绽放,远望如皑皑白雪,蔚为壮观。
C. 妈妈为江阳购置了电脑,本来希望他利用电脑提高学习成绩的,他却用电脑打起来游戏,真是事与愿违。
D. 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现在,科技治霾已经成为共识,希望科技可以治理雾霾,还我们一个蓝天。
②与此同时,各个省市环保部门也在加快推进科技治霾的过程。
③如果舍本逐末,那么雾霾的治理效果将大打折扣。
④雾霾是当今各大舆论场不可避免的热点,而日新月异的新科技、新手段为雾霾问题的解决带来一道曙光。
⑤但环境污染的主体在人,根治雾霾在于约束人的行为,科技只能为治理雾霾提供依据和手段。
⑥很久以来,科技部就已经开始探索科技治霾的路径。
A. ④⑥②①⑤③ B. ④⑥①②⑤③ C. ①⑤③④⑥② D. ①⑥②⑤③④
5、阅读下面文字,将文段中的①②③④⑤⑥句重新进行排序,力争让语段语言连贯,语序得当,正确的一项为( )
①文学审美活动是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文学作品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和审美体验。②同样,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审美体验也会有较大的差别,③这些差异造成了人们不同的审美习惯,⑤不同的文学作品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⑥女性视角下的审美体验与男性又有所差异,④也直接影响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
A. ①⑤②⑥③④ B. ①③②④⑤⑥ C. ①②⑥③④⑤ D. ①⑤⑥②③④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
B.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不让自己振作起来去迎接这挑战呢?
C.有句俗话说得好:“年轻时犯的错,上帝都会原谅”。
D.近日,央视表示《新闻联播》即将改版,除了3D演播厅、增加郎永淳和欧阳夏丹两名新主播等外,片头也可能做调整。
7、下列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用名词写景,勾画出一幅秋意盎然的秋景图。枯”“老”“昏”“瘦”等字眼描绘出词人所处之景,表达词人漂泊异乡时的羁旅之思。
B.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借月抒怀,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寄愁心与明月”,将明月人格化,语意新奇。
C.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写船上所见之景色。“阔”传神地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江水几与岸平的恢宏阔大的景象。“悬”字写出了船帆悬空的态势。
D.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8、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乙】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①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②贬夷陵令。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驰,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司谏:官名,掌讽喻规谏。②坐:坐罪,定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太丘舍去
B.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
C.名之者谁/用天下名士
D.时仁宗更用大臣/学而时习之
【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 | 理解词义的方法 | 理解 |
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 | 课内迁移法: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1) |
咨所宜行 | 参考成语法:事不宜迟 | (2) |
会保州兵乱 | 查阅词典法:①会合,聚会;②相合,符合;③时机,机会;④正好,恰巧;⑤领悟,理解;⑥必然,一定。(《古代汉语词典》) | (3) |
【3】请用三条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修 贻 书 责 之 谓 其 不 复 知 人 间 有 羞 耻 事 若 讷 上 其 书 坐 贬 夷 陵 令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对两则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了山水之乐、滁人之乐和太守之乐等;乙文写了欧阳修“忧以天下”的事迹。
B.甲文记述欧阳修“处江湖之远”时的情形,文则记载他“居庙堂之高”时的情况。
C.两文抒情方式不同,甲文将情感蕴含在写景的字里行间,乙文把情感蕴藏在叙事之中
D.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写法,如乙文以皇帝的倚重、奸臣的嫉恨反衬欧阳修的过人才华
【6】欧阳修的处境和为人处世在甲乙两文中有何不同?
9、送七兄赴扬州帅幕①
〔南宋〕陆游
初报边烽②照石头,旋闻胡马③集瓜州。诸公④谁听刍荛⑤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岂知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注释】①七兄:指陆游仲兄陆濬,行七。扬州帅:即淮南东路安抚使。幕:幕府。②边烽:边界上报警的烽火。③胡马:指金兵。④公:指当时朝中的掌权者。⑤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这里代指普通人。⑥岂知:怎么知道,形势变化出乎意料,金兵发生内讧,使一场更大的战祸得以弭息。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六句追怀旧事,寄慨遥深;后两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对金兵的突然退却难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B.颔联诗人以“刍荛”自比,向朝廷提出抗敌复国的策略,然而没人肯听取他的意见,流露出因不满现实的归隐之意。
C.颈联通过描写与七兄登高望远“涕俱流”的细节,表明诗人心中对七兄的担忧和对国家的赤诚之心。
D.尾联移情于景,诗人自己不忍与七兄分别,却不直接道出,而是将这种感情赋予多情的乱絮和飞花。
【2】有人认为“吾辈空怀畎亩忧”一句中的“空”字用得很妙,请赏析。
10、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一个国家的富强梦想,是建立在普通民众人生奋斗的基础上的。小华一家人在参加某社区组织的“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宣传活动时,分别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开出租车的爸爸:交通更畅通一点,乘客更尊重一点,收入多增长一点。
当售货员的妈妈:生意更火一点,房子更宽一点,孩子成绩更好一点。
退休在家的爷爷:儿女多陪伴一点,身体更健康一点,医疗更有保障一点。
(1)作为一名中学生,你的梦想是什么?(写出3点)
(2)怎样正确看待“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关系。
(3)实现中国梦,需要有志青年的不懈奋斗。请你为此撰写一条观点鲜明的励志语。
11、按要求默写古诗文。
(1)此中有真意,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________,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春望》一诗中,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请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补充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五猖会》中,在“我”即将去看迎神赛会时,父亲却强迫我“背书”,你怎样看待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谷雨
张静
①小城的谷雨天,细雨濛濛。真应了“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的诗情画意。这是我很喜欢的节气之一。雨声落,百谷生,一个散发着五谷香气的湿润名字,多么美好!
②少不更事时,曾仰起头问爷爷,为何叫谷雨?大字不识几个的爷爷竟然像教书先生一般,很文气地问我,“娃呀,知道清明吧?”我使劲点点头。他又接着说,“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天,言雨生百谷,万物皆清新。”
③哦,我似懂非懂地和了一声。
④很快,我也像在谷雨中疯长的草木一样,出落成婷婷少女。渐渐懂得,在那贫穷落后的年代里,乡亲们一年到头两只手在地里不停歇地刨着,沟边的洼地、坡地收成完全靠老天爷的恩赐,旱了涝了都会颗粒无收。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将所有美好的希望和惦记,都铺排在更迭而来的一个个节气里。比如谷雨,他们即便一个大字都不识,却懂得所有的生命,都将在谷雨中苏醒,在谷雨中生长。
⑤北方少雨。谷雨来时,小雨在下,小风在飘,乡亲们分外珍惜这一场场落在春天的雨,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几乎全都出动。你瞧,南边的麦田里,水肥跟上的麦苗一天一个模样,可那麦地里的杂草疯了似往上蹿,乡亲们自然不愿意这些草儿和庄稼争肥水,他们戴着斗笠,披着塑料布,蹲在地里,一丛一丛,一根一根地将杂草拔掉。
⑥于是,田埂上,沟壑里,乡亲们劳作的影子像随意散落的蜗牛一样,远远近近,影影绰绰地铺开来。大家都懂得,在这干涸贫瘠的北方,谷雨贵如油。这谷雨来了,仿若乡亲们种植在地里的希望和收获也就近了,这一幕,很深很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每想起,总有一些酸楚和甜蜜一起涌上心头。
⑦谷雨的雨,是最懂人性的。你瞧那雨,软软的,密密的,如丝线,如针尖,如茸毛,偷偷地落下来。落在河中,滴成一图图涟漪,搅动了一池春水;落在泥土里,润酥了一垄垄的麦苗、一棵棵的果树、还有那一圃圃的种子和幼苗。在雨中,杏花、桃花次第凋谢,碧绿的叶子罩满了树身,还有黄豆大的、毛茸茸的果子爬满了枝头,大江南北,渐渐呈现出一片清新而美妙的世界。
⑧谷雨天,我家最先忙起来的是父亲。他一头扎进后院的柴棚,从墙上取下整整闲置了一个冬天的犁铧、耙子、撅头和锄头,先是细心地擦去上面厚厚的一层灰尘,然后舀上一勺清水,蹲在地上,在窄窄的磨石上一件件地磨起来,磨得油光生亮。是哦,谷雨时分,种棉,种豆,点瓜,哪一样能离开这些农具?父亲娴熟而老练地用它们翻土、耙刨、锄草、下种,做得一丝不苟。这些乌溜圆的种子,撒落到土里,一同撒落的,该是一份淳淳的希望和等待。这份朴实的心意,种子怎会不懂呢?你瞧,它们一个个在春天里争着破土发芽,也定然在秋风里抢着挂果成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定的。
⑨若干年后,我也总在谷雨的时候,带着儿子回乡下。我牵着他的小手来到田野深处,告诉他,绿幽幽的、一望无际的是麦苗,黄灿灿的、蝶花飞舞的是油菜花。待到了父亲的菜园子,看着那些翠生生的幼苗,儿子的惊奇写满了脸。我一字一句教给他,韭菜、蒜苗、菠菜,那一旁掀开的塑料薄膜里,是父亲蔓下的辣椒和红薯苗,破了土,一株株在雨水里翠绿油亮。我总是像当年父亲教我记着节气歌一样,教给他“麦子洗洗脸,一垄添一碗” ;教给他“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教给他“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的农谚。我要让他懂得,我的亲人们都在这片田野上,这一生,他们都会和节气一起不离不弃,相守到老。
⑩如今,又是一年谷雨天,父亲老了,弟弟成了几亩田园的新主人,翻地,播种,锄草,打药全是新式农具。父亲的锄头、犁铧、洋镐,在满身疮疤之后,都被柬之高阁。可这地里的庄稼,一季一季,一茬一茬,依然沿着一个个节气清晰的脉络,顺理成章地将庄稼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传统延续下来,成为庄稼人永恒的生活节拍。
【1】从全文来看,围绕“谷雨”,作者回忆叙写了哪几件事?请分点概括作答。
【2】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第⑥段末尾,作者为什么会说“总有一些酸楚和甜蜜一起涌上心头”?
(2)请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章第⑨段引用了许多农谚,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文章最后一段意蕴丰富、情感真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4、阅读《我军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本篇新闻的导语是__________________,它交代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本篇新闻的主体从“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为止。它与导语有什么关系?
【3】“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分析句中“已”“广大”“正”的作用。
15、题目1:他(她)是这样
亲爱的同学,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你一定接触了新老师,认识了新朋友。请你将题目补充完整,通过事件表现出他(她)的性格或思想品质,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内容具体,描写生动。2.书写工整、清晰、易辨认。3.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和师生姓名。4.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