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春衫: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春衫应为“青衫”。

B.望日:指月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指农历十六。而“朔日”指每月最后一天。

C.寸管:毛笔的代称。毛笔在历代都有不同的称呼。春秋战国,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今江苏)叫“不律”,燕国(今河北)叫“弗”。

D.九泉:指地下深处。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九”字,因为它是数字单数中最大的数字,有“极限”之意。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虽然他提的是个不情之请,但我还是尽量帮一下他吧。

B. 刚刚参加工作的赵老师对前辈张老师说:“在教学上还请您不吝赐教。”

C. 得知贵公司明天举行开业庆典,本人届时将拨冗出席。

D. 虽然小赵只是感冒,但我们大家全都去看望他,一定会让他的寒舍蓬荜生辉。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来优秀的送别诗作不可胜数,而李白的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无忧无虑、温馨和睦的神仙世界。

B.唐代诗歌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一首古体诗。

C.一般将唐以前创作的诗称为古诗,也叫古体诗、古风。唐以后的诗一般叫律诗、格律诗,或叫近体诗。

D.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相对于唐代成熟的律诗而言的,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荤腥 咳嗽 赚钱 篷头赤脚

B.雏菊 嬉笑 旗帜 闬闬细雨

C.裸体 廉价 蹒跚 人事沧桑

D.颤抖 感慨 嫦娥 金璧辉煌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提倡勤俭节约之风,要增强危机意识、赓续艰苦奋斗精神。今天,我们拥有的这份家底,是几代人_________、拼搏奋斗才攒下的,决不能在挥霍中白白浪费。虽然我们的国力在不断提升,但面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我们还需要时刻葆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作风。我们要________,节约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种资源,这样我们才能在风险和困难来临时有足够的力量和底气。

勤俭节约,是涵养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环顾我们身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消费主义盛行,一些人陷入挥霍浪费”“透支消费的怪圈,这显然与我们所需要、所期待的社会风尚_________。如果任由铺张浪费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成为在全社会蔓延的不良之风,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受到很大伤害。当此之时,我们有必要重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深刻意义,让更多人________、引为镜鉴。

A.筚路蓝缕 居安思危 大相径庭 反躬自省

B.风餐露宿 未雨绸缪 大相径庭 闭门思过

C.筚路蓝缕 未雨绸缪 泾渭分明 闭门思过

D.风餐露宿 居安思危 泾渭分明 反躬自省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失眠之夜

萧红

为什么要失眠呢!烦躁,恶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

窗子外面的天空高远了,和白棉一样绵软的云彩低近了,吹来的风好像带点草原的气味,这就是说已经是秋天了。

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

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就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的。

昨天我到朋友们的地方走了一遭,听来了好多的心愿——那许多心愿综合起来,又都是一个心愿——这回若真的打回满洲去,有的说,煮一锅高粱米粥喝;有的说,咱家那地豆多么大!说着就用手比量着,这么碗大;珍珠米,老的一煮就开了花的,一尺来长的;还有的说,高粱米粥、咸盐豆。还有的说,若真的打回满洲去,三天两夜不吃饭,打着大旗往家跑。跑到家去自然也免不了先吃高粱米粥或咸盐豆。

比方高粱米那东西,平常我就不愿吃,很硬,有点发涩(也许因为我有胃病的关系),可是经他们这一说,也觉得非吃不可了。

但是什么时候吃呢?那我就不知道了。而况我到底是不怎样热烈的,所以关于这一方面,我终究不怎样亲切。

但我想我们那门前的蒿草,我想我们那后园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齐来了!

我一说到蒿草或黄瓜,三郎就向我摆手或摇头:“不,我们家,门前是两棵柳树,树荫交织着做成门形。再前面是菜园,过了菜园就是门。那金字塔形的山峰正向着我们家的门口,而两边像蝙蝠的翅膀似的向着村子的东方和西方伸展开去。而后园黄瓜、茄子也种着,最好看的是牵牛花在石头桥的缝际爬遍了,早晨带着露水牵牛花开了……”

“我们家就不这样,没有高山,也没有柳树……只有……”我常常这样打断他。

有时候,他也不等我说完,他就接下去。我们讲的故事,彼此都好像是讲给自己听,而不是为着对方。

只有那么一天,买来了一张《东北富源图》挂在墙上了,染着黄色的平原上站着小马,小羊,还有骆驼,还有牵着骆驼的小人;海上就是些小鱼,大鱼,黄色的鱼,红色的好像小瓶似的大肚的鱼,还有黑色的大鲸鱼;而兴安岭和辽宁一带画着许多和海涛似的绿色的山脉。

他的家就在离着渤海不远的山脉中,他的指甲在山脉上爬着:“这是大凌河……这是小凌河……哼……没有,这个地图是个不完全的,是个略图……”

“好哇!天天说凌河,哪有凌河呢!”我不知为什么一提到家乡,常常愿意给他扫兴一点。

“你不相信!我给你看。”他去翻他的书橱去了,“这不是大凌河……小凌河……小孩的时候在凌河沿上捉小鱼,拿到山上去,在石头上用火烤着吃……这边就是沈家台,离我们家二里路……”因为是把地图摊在地板上看的缘故,一面说着,他一面用手扫着他已经垂在前额的发梢。

《东北富源图》就挂在床头,所以第二天早晨,我一张开了眼睛,他就抓住了我的手:“我想将来我回家的时候,先买两匹驴,一匹你骑着,一匹我骑着……先到我姑姑家,再到我姐姐家……顺便也许看看我的舅舅去……我姐姐很爱我……她出嫁以后,每回来一次就哭一次,姐姐一哭,我也哭……这有七八年不见了!也都老了。”

那地图上的小鱼,红的,黑的,都能够看清,我一边看着,一边听着,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

“买黑色的驴,挂着铃子,走起来……当啷啷当啷啷……”他形容着铃音的时候,就像他的嘴里边含着铃子似的在响。

“我带你到沈家台去赶集。那赶集的日子,热闹!驴身上挂着烧酒瓶……我们那边,羊肉非常便宜……羊肉炖片粉……真有味道!唉呀!这有多少年没吃那羊肉啦!”他的眉毛和额头上起着很多皱纹。

我在大镜子里边看了他,他的手从我的手上抽回去,放在他自己的胸上,而后又背着放在枕头下面去,但很快地又抽出来。只理一理他自己的发梢又放在枕头上去。

而我,我想:

“你们家对于外来的所谓‘媳妇’也一样吗?”我想着这样说了。

这失眠大概也许不是因为这个。但买驴子的买驴子,吃咸盐豆的吃咸盐豆,而我呢?坐在驴子上,所去的仍是生疏的地方,我停着的仍然是别人的家乡。

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

1937年8月23日

(注)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东北作家群”重要成员之一。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中的“三郎”即指萧军。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高粱米粥、咸盐豆等家乡美食和地豆、珍珠米等家乡物产,表达了朋友们渴望打回满州老家去的强烈愿望。

B.文章对蒿草、黄瓜、柳树、菜园、山峰、牵牛花等家乡景物的描绘,勾起了作者对家乡往昔美好亲切生活的回忆。

C.“这一次我没有打断他,或给他扫一点兴”这种一反常态的矛盾心理表明,作者与三郎的内心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

D.文章结尾段,写这失眠持续到黎明,并且在高射炮的声中听到了家乡一样的鸡鸣,丰富了情感,深化了文章主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失眠为主线,贯穿朋友的愿望、家园景色、凌河回忆等多个片断,形散而神聚。

B.本文有多处景物描写,家乡秋天、我和三郎门前的不同景色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C.本文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自己失眠之夜的复杂心情。

D.本文语言细腻真实,质朴可亲,叙述不枝不蔓,在不经意间就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3作者失眠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4萧红散文善于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从文中找出三处加以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春和景明”之日,登楼观景的心境。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曹操破荆州之后顺流而东时的表现,寥寥数语写出了他枭雄兼诗人的形象。

(3)盛唐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中,新奇形象地表现了春风“魔力”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告诫人们要抱有坚定的志向。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问句,表明自己认识到君子与小人是不可和谐共处的。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呈现了山崖中湍急的水流冲击石壁而发出巨大声响的情景。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两句诗写出了宇宙时间之永恒、空间之无限,也写出了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永远的惊叹、震撼和领悟,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人对箫声凄凉的原因做了大段陈述,苏轼用“___________?”作了简要承接之后,发表自己达观的见解。

(3)《过零丁洋》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一语双关,暗示诗人处境艰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游山西村》中写出农家款客尽其盛情的句子是   ________”,写出诗人山间漫步迷惘之际豁然开朗的句子是“______”。

(2)《蜀道难》中由上至下正面写出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写出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   ____”;文中“___________”的学习观,阐明了学习是每个人的终身使命和价值追求。

1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亲情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也是古代诗文的重要内容。李密在《陈情表》中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不可分离的真情;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长号不自禁”抒写了物是人非、睹物怀人的伤痛。

(2)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并美。现实主义风格的《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写了战士们同仇敌忾、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场面;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香草设喻,表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生查子·独游雨岩[注]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此词作于词人削职闲居、退居带湖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写的是词人在溪边行走,倒影从溪水中照出,可见溪水的清澈。

B.上片以溪为中心,用天、人、云三个意象烘托出一幅色调清雅的图画。

C.下片前两句另辟新境,自己“高歌”而问“谁和余”,意在希望有相和者。

D.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虽抗金志向无法实现,但在山水之间找到归宿的豁达之情。

【2】赏析词作上片“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两句。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又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形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必哉?此鲁君之贤也。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节选自《吕氏春秋·具备篇》)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吏书A之B不C善D则E宓子贱F为G之H怒I吏J甚K患L之M辞N而O请P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文中意思是“假如没有”,与《陈情表》中“猥以微贱”的“微”含义不同。

B.遽,文中意思是“立刻”,与《促织》中“遽扑之,入石穴中”的“遽”含义相同。

C.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常借指国君或显贵,亦可借指官爵。

D.斧钺,泛指刑罚、杀戮,与《苏武传》中“虽蒙斧钺汤镬”的“斧钺”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完两个官吏的汇报后,鲁君就明白了宓子贱的意图并意识到自己之前对他干扰太多,可以看出鲁君也很有智慧。

B.鲁君与宓子贱约定,要他五年后报告施政的关键,但宓子贱只用三年德政就达到很高境界,这表明宓子贱确有才能。

C.巫马旗来到曹父,得知禀父的渔者在严酷刑罚的震慑下放掉小鱼,于是他认为宓子贱已经把禀父这个地方治理好了。

D.文末从三个月的婴儿能懂得母爱切入,探讨了怎样才能感化人心的问题,为宓子贱成功治理禀父做了理论上的总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

(2)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禀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

【5】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具备篇》,“具备”的本意是“做好准备”。宓子贱为治理好亶父做了哪些准备?请说明。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①选自《论语·里仁》。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文中用典。②选自《论语·述而》,课文《师说》注释引语。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体验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透露考生姓名及所在学校校名等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