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狼》的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B.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C.《西游记》构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塑造了一群神话人物,其中“大闹天宫”“单打二龙山”“三打白骨精”等情节深受读者喜欢。
D.后世对《西游记》主题的阐释多种多样,抛开小说的宗教外衣,这部作品更像一个励志故事: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艰难,直至到达胜利的终点。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李明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课,松松爽爽,成绩一落千丈,被老师狠狠批了一顿。
B.杨明明同学的作文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没有半点的矫揉造作。
C.市教育局出台“减负”规定后,实施高效课堂就成为各校破解“减负”难题的不二法门。
D.融水县三防镇的红色文化与当地的壮族文化相得益彰,吸引了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司马迁,世称靖节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B.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道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是五经之一。
C.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一篇新闻,它具有新闻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D. 《列夫·托尔斯泰》是人物传记,作者茨威格,法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猎人日记》等。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B.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C. 我生平最爱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D. “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任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
5、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有典雅精致的昆曲、雍容华美的京剧、活泼风趣的川剧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是京剧的代表剧目。
B.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永州八记”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的典范。我们曾学过他的《小石潭记》。
C.汪曾祺的散文体现了他对日常生活的重视,对生活中情趣与美的欣赏。他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就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
D.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创作的散文诗《金色花》,真实地模仿了儿童的口吻和心理,语言活泼、口语化。
6、下列句子中,无语病的一项是( )
A.绵阳市各级防疫部门做好了疫情信息调查收集、疫情处置、疫情上报等工作。
B.阳春三月,天气晴好,三元的油菜花、东山的桃花、景福的牡丹花均是春日赏花踏青的好去处。
C.做人要能抬头,更要能低头,一仰一俯之间,不仅是一个姿势,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品质。
D.面对停车难的问题,多管齐下的治理方式,让三台的停车现状大为提升,三台人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7、下列选项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谣言 锲而不舍 B.秩序 徽不足道
C.繁琐 大廷广众 D.烦燥 侮人不倦
8、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①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②忧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史记》)
【注】①造为:制订。②离:同“罹”,遭遇,遭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娴于辞令 娴:熟悉
B.屈平属草未定 属:嘱咐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痛心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见:被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因为才能出众而深受楚怀王信任。
B.屈原因为太过于自大而遭到了楚怀王疏离。
C.屈原满怀忧愁根本原因是楚怀王不辨忠奸。
D.屈原写《离骚》是因为有满腹忧愁怨愤。
【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开头两句是如何表现战争的紧张气氛的?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
【2】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材料一】
王鹏运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独到的创造性成就的卓越人物,世间公认为词史上“晚清四大家”中的首席。康有为称许他“填词为光绪朝第一”。同时,他出生在临桂,长期在临桂居住、创作,更是临桂词派的创始人。
【材料二】
著名学者、诗人沈家庄,旅居加拿大多年他准备出一本关于王鹏运的书, 准备在加拿大举办临挂词派的专题活动。他希望自己永远做一名桂林文化的国际义工。
【材料三】
桂林某社区工作人员给记者拿出了一本封面印有“古韵今律”的诗集。这是社区诗词社的成员们学习、交流十九大精神后的心得体会。他们用一首首古韵盎然的诗歌,记录着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1】下列表述与以上相关材料不符的一项( )
A. 王鹏运是临桂词派的创始人,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B. 著名学者、诗入沈家庄因传播临桂词派成就突出,被公认为“桂林文化的国际义工”。
C. 古老的文学表现形式,一旦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一样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
D. 文化的传承需要名家的引领,也同样需要大众的认同与广泛参与。
【2】下面是桂林某校为“传承和弘扬桂林诗词文化”专题活动而设计的宣传标语,不够贴切的
一项是( )
A. 古韵启心智,师生唱新曲。 B. 山水甲天下,诗词育桃李。
C. 古城换新貌,山水有清音。 D. 名城有前贤,校园传文明。
11、默写(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
①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③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④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⑤ 君子好逑。(《关雎》)
⑥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⑦《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 ,必以情。”
12、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⑴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
B.陶渊明是东晋诗人,我们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C.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是宋代文学家。
D.宋濂,被称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⑵阅读摘自名著中的内容,完成文后题目。
轰的一声炮响了,这时船员们的欢呼声混杂在一起。炮弹打中了,正打在动物身上,但是并没有给它致命的打击,而是从它圆圆的身上滑过去落在二海里远的海中。“真怪!”老炮手暴跳如雷,说,“这混蛋的身上一定有一层六英寸厚的铁甲!”“该死的东西!”法拉古舰长喊。追逐又开始了,法拉古舰长弯身对我说道:“我要一直追到我们的船爆炸为止!”“对,您对!”我答。人们只指望这动物筋疲力尽,它总不能跟蒸汽机一样,永远不感到疲倦。然而它一点也不疲倦。这么多时间过去了,它并没有显出一点疲劳的样子。再说,我们是应该表扬林肯号的,它用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了这次恶斗。我估计,在11月6日这倒霉的一天里,它所跑的路程不下五百公里!黑夜降临了,阴影笼罩了波涛汹涌的海洋。这时候,我以为我们的远征结束了,我们永远不能再见到这个古怪的动物了。可是我错了。晚上十点五十分,电光又在战舰前面三海里的海面上亮起来,还是跟昨天夜里一样辉煌,一样强烈。那条独角鲸好像是停着不动。也许白天跑得累了。它睡着了,它随着海水荡漾。这是一个好机会,法拉古舰长决定利用这次机会。他发出命令。为了不至把敌方惊醒,林肯号减低速度,小心谨慎地前进。在大海中碰到睡着了的鲸鱼,因而胜利地攻击它们,这并不是希奇的事情,尼德•兰也不止一次在鲸鱼昏睡的时候叉中了它们。加拿大人又到了船头斜桅下,走上了他原来的岗位。战舰慢慢地前进着,一点声息也没有,离这动物三百七十米左右的时候关了气门,船现在只凭本身余下的气力走动。船上连呼吸声也听不到。甲板上绝对沉寂。人们距白热的焦点不到一百英尺了,光度更强起来,照得我们的眼睛发昏。这时候,我伏在船头前面的栏杆上,看见尼德•兰在我下面,一手拉着帆索,一手挥动他锋利的鱼叉。就和这睡着的动物距离不过二十英尺了。忽然,他的胳膊使劲地一伸,鱼叉投了出去。我听到鱼叉发出响亮的声音,像是碰上了坚硬的躯壳。对面的电光突然熄灭,两团巨大的水猛扑到战舰甲板上来,像急流一般从船头冲至船尾,冲倒船上的人,打断了护墙桅的绳索。接着船被狠狠撞了一下,我没来得及站稳,从船栏杆被抛掷到海中去了。
①以上文字出自小说《 》,作者是 。
②为什么说那条独角鲸是“古怪的动物”?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常用词牌的统计分析
①填词,首要的是选定词牌。词牌有两个作用:一是明确调类,即音律特征;一是框定词类,即语言格律特征。词牌的原始涵义,既包括了音乐性,也包括了文学性,这是因为词是用来歌唱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牌的音乐属性逐步淡化甚至退化,最后只剩下文学的特定格式了。
②原生态的词牌,就像现在流行歌曲的曲目一样,林林总总,数量繁多。其中好听的很多,流传甚广;一般的也不少,当时的人唱过也就淡忘了。《宋词全集》中共收词牌一千多个,《全宋词》中收录的更多,可见词牌浩繁。面对这么多的词牌,想要填词表意,不借助工具书是很难全都把握准确的。不过事实上,真正常用的词牌远没有那么多。所谓常用词牌,是指大多数词家喜欢使用的词牌,也就是在词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些词牌。掌握了这些词牌,也就掌握了词的精华。
③《宋词全集》共录编宋代词作者202位,词牌1107个,收录作品14932首,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宋代词作面貌和宋词在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价值。
④我们以《宋词全集》为样本,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这一千多个词牌中,真正常用的词牌只有41个,只占词牌总数的3.7%。这些词牌出现的频率为全部词牌的50.32%,作品数占全部作品数的59.64%。这些词牌,在词史上出现过许多传颂千古的名篇,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等。
⑤除此之外,还有22个词牌,也有不少名篇为人们所熟悉,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滩》、辛弃疾的《汉宫春·立春》等。这些词牌作品数量不是很多,但其名篇被引用和刻印的次数也非常多,因而令人印象深刻。这些词牌连同上面所说的41个常用词牌,可以称之为“多见词牌”。
⑥初学词的人,如果能够掌握这63个词牌的格律和其代表作,就可以基本掌握宋词的精华,对宋词的文化价值和格律规律有初步的了解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随着词牌的音乐属性的退化,词逐渐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文学体裁。
B.原生态词牌数量繁多,其中一部分可能因艺术表现力平凡而消失。
C.历朝大多数词家喜欢使用的、出现频率最高的常用词牌只有41个。
D.要想学习了解宋词,可以从掌握多见词牌的格律及其代表作入手。
【2】从统计分析的结果看,多见词牌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14、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家的样子
吴克敬
①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宇内,在装饰布置上,可谓费尽了心思,却总是感到难以尽如人意,不仅活动的空间小,而且缺少阳光的清明和地气的爽朗,尤其在炎炎的夏日,更感到热浪滔滔,苦闷难捱。不由怀念起绿荫匝地的农家小院,集纳着乡野的灵气,洒落着沁凉的清新,那是一种怎样舒心惬意的享受啊!
②黄土平夯的院落里,有一棵枣树,有一棵桑树。枣树下置了一方捶布石,黑油油的石面上,光洁如一面镜子,母亲和姐姐织下土布,用心地浆了,在太阳下晒得还余一点潮气,收起来,折成一厚叠的布坯,平铺在捶布石上,母亲和姐姐便会轮换着举起两根枣木棒槌,很有节奏地在布坯上捶打。即使不在小院,老远也能听见母亲和姐姐的捶布声,节奏忽而紧,忽而慢,听着不啻一曲美妙的打击乐曲。听母亲讲,布坯只有浆了捶了,才更耐穿呢!
③桑树下置了盘石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石磨还很忙碌,隔不几天,母亲会借来集体的牲口,套在磨道里拉磨,沉重的石磨转起来,轰隆轰隆地响。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讨厌石磨转动的声音,也怕见牲口戴着暗眼,绕着石磨转圈的样子,感觉一个鲜活的生命,非被那低沉的声音碾碎了不可。但极喜欢磨缝里不断流出来的碎麦粉,母亲用簸箕收起来,倒进磨道旁一个面柜的箩儿里,咣啷咣啷箩出细细的面粉来,那可是养命的蒸馍和面条啊!更细的面粉飞扬起来,扑在了母亲的手上和脸上,使母亲看起来白了漂亮了。后来通了电,石磨子不再用了,可是到我离家而去时,石磨还在桑树下盘踞着,显得很沉默的样子。
④枣儿熟了会落下来。
⑤桑葚熟了也会落下来。
⑥一个在夏天,一个在秋天。桑葚枣儿落地的日子,最是小院热闹的时候,母亲会招呼几个大人,撑起一个布帐,摇着树枝,让桑葚枣儿落下来,接住了,收在一个篮子里,送给一村的人,都尝上一口。
⑦小院里还开着一方小菜园,找来一块一块的半截砖,沿着菜园的周边,狗牙似的栽起来。春上的日子,母亲给小菜园先是施上底肥,把土刨得虚虚的,点上两行豇豆,栽上两行韭菜,又种上几窝丝瓜和油葫芦,以及三两株向日葵,地表的土一干,母亲就浇一遍水,菜苗长出来,扯出蔓来了,母亲就搭起架子,由夏至秋的那段日子,小菜园的收成让母亲的锅灶上总是特别丰富多彩。来客人了,也不用着急,摘一把豇豆,割一撮韭菜,还有丝瓜、葫芦什么的,也采来一些,或清炒,或干煸,或油焖,凑在一起,就是一顿好饭了。如果是朋友稀客,还会摆上酒杯,亲亲热热地碰了,吱喽一声喝下去,脸上便都起了红晕,嘴头上也就放得开了,说一说久不见面的相思之情,聊一聊听来的乡间趣事,这样的日子,是怎样的逍遥自在啊!
⑧好读闲书的我,时常就坐在小院里,[甲]任凭蝉儿在树梢上聒噪,任凭蝴蝶从头顶飞过,我喝一口凉茶,翻开一本喜爱的书,钻进墨香四溢的文字中去,有滋有味地品读着,一忽儿可能手拍膝盖,怒骂出声,一忽儿又会眉喜眼笑,呵呵自乐……这才是家的样子啊!
⑨离家太久了。[乙]怀念家的样子,感觉又清晰又模糊,意识里乡下的家便成了一幅绝好的水墨画。
⑩豆棚瓜架、蝶飞蝉鸣的农家小院,宛若世外桃源,梦里已回去了许多次,已经仙逝的母亲还坐在枣树和桑树下,忙着她的家常,我在一旁读着书。梦醒了,真想远离喧嚣的城市,抛开碌碌的功名,作别蜗居的楼屋,回到母亲留下来的农家小院里,让心通通透透地安静下来。
(《西安晚报》2019年3月8日)
【1】文章中“家的样子”定格成了一幅幅农家的生活场景,请结合全文完成表格。
农家小院 | 主要生活场景 | 情感 |
枣树下 | ① | 喜欢,享受其中 |
桑树下 | 母亲借牲口拉磨、箩出细面粉。 | ② |
一方小菜园 | ③ | ④ |
【2】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相互关照和呼应。选文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有同学对文中[甲][乙]两处有疑问,请你解答。(1)(甲)处连用两个“任凭”有什么表达效果?
(2)(乙)处“又清晰又模糊”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以下链接材料,从散文内容、语言、情感中任选两个角度分析《家的样子》和《昆明的雨》的相似点。
(链接)
在时间里,汪老曾祺先生一如他生前一样,是鲜活的,是散淡的,带着他自己强烈的烟火味儿,以及他的人文趣味,让人无时无刻想要亲近他,向他致敬,向他学习。
——吴克敬《时间里的曾祺老》
15、作文: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 的旅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2)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除诗歌外),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3)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4)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