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四则广告,最不适合做茶叶广告的一条是( )
A.闻香知好茶
B.问道天下,香口生津
C.问津本色,自然出色
D.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2、下面一段文字描写袁隆平在稻田中研究的情景,顺序打乱了,请选择排序正确的选项( )
①老人深深地嗅着,凝神看着,那眼神就像看见了茁壮成长的儿女,兴奋得两眼焕光,两颊发红。
②此时,时令已过秋分,长沙的天气还异常酷热。
③到10月中旬,这一茬稻子就该收割了,稻子壮实得连风也难吹动,看上去那么深沉,每一把稻穗里仿佛都藏着什么机密。
④老人一低头,便淌出一长串热汗,那弓着的背脊冒出白腾腾的热气。
⑤袁隆平伸出双手抚摸着还沾着露水的稻穗,而那稻穗一经触动,便散发出一阵一阵的稻香。
⑥到了2019年秋天,这位鲐背之年的老人,依然在稻田里忙碌着。
A.⑥②④⑤①③
B.⑥②①③④⑤
C.②③⑥①⑤④
D.③②⑥⑤④①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读书读到会心处,我们常常忍俊不禁地感叹:“太妙了!这正是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啊! ”
B. 你已经不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了,这项活动你不适宜参加。
C.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D. 目前,全国公安系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打拐”斗争,抓捕了很多犯罪分子。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第22号台风“山竹”快要来临,所有的船员都急不暇择地做起各项应急工作。
B.在最后的紧要关头,北斗导航卫星发出了通讯,在场的科学家们无不感慨万分。
C.现在的滨海,交通网络飞速发展,铁路桥梁鳞次栉比,人们出行非常方便快捷。
D.阿布贾砖石围墙绝迹,绿树成荫,视野开阔,到处是万紫千红的花草、树墙、藤萝墙。
5、下列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王老师工作认真,经常对学生指手画脚。
B.这次艺术节我班的节目表演得栩栩如生,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C.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在学习上取得丰功伟绩。
D.他是个锱铢必较的人,所以最好不要和他有金钱上的往来。
6、下面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四节诗中,四个“祖国啊”反复吟咏,将感情逐层推进,给全诗造成了回肠荡气的咏叹气氛。
B.古时男子十八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年,因此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十八。
C.“布衣之怒”中“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都有百姓的意思。
D.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B. 传统文化节日是重大而特殊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文化内涵和相关习俗不应该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
C. 昨晚下了一场雨,学校操场上拖泥带水的。
D.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中国修编地方志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薪火相传。
8、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①于郊,魏王问日:“王亦有宝乎?”威王日:“无有。魏王日:“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②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③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日:“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④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⑤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⑥十二乘战!”魏王惭,不怿⑦而去。
(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①田:打猎。后作“略”。②径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③乘: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④檀子:人名。下文“朌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⑤泗上:泗水之滨。⑥特:只,仅。⑦怿:高兴,快乐。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寡人国小也 若:像。
B. 使守南城 使:派遗。
C. 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朝:早上。
D. 魏惠王惭 惭:感到惭愧。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
A. 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
B. 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
C. 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
D. 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王认为自己有许多颗夜明珠,国家富裕强大,因而炫耀自己的宝贝。
B. 魏王和威王认定宝贝的标准不同。
C. 威王认为自己的宝贝是檀子、朌子、黔夫、种首等。
D. 魏王听到威王将人才当宝贝,所以惭愧地离开了。
【4】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
9、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青门柳
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注释】青门:古长安东霸城门,俗称青门,青门外有桥名霸桥,汉人送行至此,折柳赠别。后因以“青门柳”为赠别送行的典故。
【1】小语对诗中“青青一树伤心色”中的“伤心色”提出了疑问,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吗?
【2】小语记得在2022年冬奥会闭幕式上,“80名舞者走出一幅‘垂柳图’,365位普通人手捧柳枝向场地中央汇聚”。请结合本诗对柳的含义的诠释,说说闭幕式上这一设计创意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10、综合性学习。
活动一:名著积累。
【1】下面的对联是哪部章回小说的目录?请在括号里写出这部小说的名称。
①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__________》
②《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中被称“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是_____,“智绝”是_________,“义绝”是 ___________。
③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中有一句歌词“你挑着担,我牵着马”,根据你的阅读,这里的“你”“我”分别是_____,_____。
活动二:听言会意
【2】一个美国女士读了学者钱钟书的书,十分敬佩,要登门拜访。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钱钟书暗中作了比喻,联系语境作答:
①钱钟书将“鸡蛋”比作__________ ,将“母鸡”比作____________。
②钱钟书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小说中,1866年,几艘大船在海上遭遇了一个庞然大物。这件事引起沿海居民和世界舆论的热切关注,大家纷纷猜测这个大家伙是什么。法国生物学家_____最后发现那是一艘“______”。
11、请根据展板(二)的要求,完成任务。
(二)诗词中的节日
|
(1)补全诗句。
(2)上表有一处“节日”与古诗词名句不匹配,这处是( )(填序号)。
1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
在人类还没发明电报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在用电报传递信息;在人类还没制造出飞机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驾驶直升机来往;
在人类还没有着手登月工程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坐在一颗大炮弹里,被巨炮发射到月球上;
(1)这个人就是___________。他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和_____小说家,创作了许多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学幻想如今大部分已变成现实,因此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2)《_______________》是他的“海洋三部曲”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位叫____________的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____________”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小说设想了潜水艇的强大功能,描绘了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下海、自由翱翔的梦想。
13、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止背诵
新华社记者:施雨岑、吴晶
①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春节长假期间,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广受关注,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选手以诗为剑,一较高下,引人入胜。有人为此惊呼:中国诗词的春天来了!
②诚然,这样一档形式活泼的电视节目迅速带起“人人读诗、人人爱诗”的风潮,让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无疑值得肯定。然而,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选手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不懂平仄对仗,甚至不知道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写法,这样的问题发人深省——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难道就只是背诵吗?
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可否认,背诵是创作的基础,没有数量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但是,若止步于背诵、不懂欣赏、不深究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仅停留在“知道主义”,恐怕很难形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基因链条。
④千年往事凭诗见。我们身处诗词的国度,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可以寻到自己的来路,探出未来的方向。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汇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优秀精神财富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⑤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这种认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借助丰富多元的传播手段,“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正在唤起大家对汉语言文化的关注与兴趣;“为你读诗”“书香中国”等文化活动让人们在奔波之余享受心灵的慰藉;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的国家教育规划,唤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描绘当代中国的文化亮色。
⑥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能止于背诵,而应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去探寻他们“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的那份执著,去用心感受诗意之美。
资料链接:
爱上评论•诗词大会粉丝团
网友“小陈”:《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适合全家观看的节目,如果能形成全家一起探讨学习的氛围,是乐事一桩;如果成了考孩子、徒羡慕,则可能会给孩子们形成阴影。希望大家善用资源,让诗文带来好心情。
网友“似水在流年”: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根和标识!
网友“夏有”:理解古典诗词,融到自我人生,是最有意义的方式,这次大赛为此做出了努力。
复旦附中的语文教研组长、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版图’有多大。否则,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表现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学生应在古诗文教育中,感知生命与周遭事物的关联,更重要的是,自觉形成文化史的概念。
【1】第②段作者对节目问题的剖析,其作用是什么?
【2】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找出两处作分析。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本文中作者的思想观点。
【4】结合资料链接中的网友评论,联系你在学习古诗词的经历谈谈对“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这一问题的看法。
14、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
①“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这是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写下的话。人之伟大,正在于能够省悟人生价值与意义,时常审视自己的生命状态。
②觉醒之意识,铸就无悔之青春。青年马克思临近毕业、谋划前途时,决心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后来,即使陷于没钱买面包的境地,他也未曾背弃誓言。“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战争年代,青年贺龙抛弃高官厚禄、青年彭湃舍弃“乌鸦都飞不过”的万贯田产,皆因“主义”而义无反顾。有了精神的觉醒,一个人就不难做到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就能够从高尚工作中收获快乐,在舍我其谁中成就大写人生。
③然而,“觉醒”并不会自动到来。对青年人而言,倘若在应该觉醒的年纪没有觉醒,就难免遭遇内心的“苦闷”。今天,社会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企,一些青年人,或是被房子、车子、票子等压得喘不过气来,常感喟人生与梦想之间的“断层”;或是被富足生活、安定环境麻醉了精神,变得满足现状、安于享乐、不思进取;或是被“失意人的牢骚话、悲观者的厌世谈、讽刺家的夸张语”干扰,消解了奋斗的意志、向上的劲头。青春并非完全由年龄来界定,如果思想守旧、精神困顿、心灵迷失,即便年纪轻轻,也可能暮气沉沉。倘如此,又怎能燃旺生命之火,成就不凡人生?
④一个人的青春是平庸无奇还是璀璨夺目,“觉醒”堪称关键变量。觉醒了的青年,就如鲁迅所说,“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即使处于痛苦、困厄之中,也能潜心积蓄站起来的力量。反之,如果“立在人生的旁边”迷迷糊糊、蹉跎度日,难免会虚掷稍纵即逝的青春韶华,最终遗憾一生。不觉醒,不仅难以成就“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更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青春。
⑤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身边从不缺乏向青春致敬的青年。在“鸟比人多”的孤独小岛上,青年突击队队员奋战在海事工作一线,时刻准备战风斗浪、抢险救援,他们没有一丝怨言;在边陲的“生死路”上,边防连官兵守卫在祖国边境线,常年穿越冰河和雪山进行巡逻,他们笑对万险千难;在灾情紧急的火场中,消防战士向着最危险的地方探索,用背影完成一次次“最美的逆行”,他们总是奋不顾身……是青年,就理当如此:少一些望洋兴叹的徒劳,多一些直挂云帆的勇气;少一些“关我何事”的冷漠,多一些“匹夫有责”的担当。真正把“为什么而活”想明白、想透彻,青年才能奏出雄壮、优美、高亢的青春之歌。
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坐标上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以“不可一日无觉醒”警策自己,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青年一代必将在伟大的时代赢得更加出彩的人生。
【1】文章是如何引出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文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4】请给第⑤段举出一个当代的事实论据。
【5】请简要分析②——⑤段的结构特点。
15、下面的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1968年,一个小伙子入职英特尔公司,那时,英特尔还只是一个很小的公司而小伙子只是干一些最底层的杂活。一天,公司因电厂维修线路而突然停电了,很多员工换好了衣服准备下班,只有这个小伙子骑上自行车往外面冲去,同事好奇地问他是不是也想溜回,他笑笑说:“我去借电机。”有了电机,公司很快恢复运行。老板得知此事后,好奇地问:“难道不愿意和别人一样趁这个机会休息一下吗?”小伙子答:“身为公司的一员,我有责任帮助公司恢复工作。”就是这样的一次事件,让小伙子在公司崭露头角。这个小伙子就是后来的英特尔公司总总裁安迪·格鲁夫。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人应该具有责任心;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遇事要沉着冷静,积极寻找对策。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得抄袭,不要套作;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字数600-8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阅读这段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感悟,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