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云南文山州中考三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对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引发了观众们的讨论热潮。

B. 惊惶的野鸭子窜进了茂密的芦苇丛中,一下子隐匿得无影无踪了。

C. 毕业在即,三年来各种学习生活画面历历在目,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D. 讨论会上,围坐在一起的同学们面面相觑、慷慨陈词,气氛十分激烈。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归有光的脊梁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思想资源之一。弘扬脊梁精神就是要倡导做人要有脊梁骨,要有守住底线的操守,要有面对困境不屈不挠、 的意志,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敢于自我牺牲的

A.名贵                  不堪一击                    见识

B.宝贵                  屡败屡战                    胆识

C.宝贵                  不堪一击                    胆识

D.名贵                  屡败屡战                    见识

3、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萧红写的一篇人物传记,本文捕捉鲁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B.《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最后一课》是法国都德创作的一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以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南宋司马迁主持编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本文以对话为主,“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就出自本文。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应(hé)          巢(kē)          (yūn)          (jì)

B.斜(jī)          烟(bó)          蔽(yīn)          蓄(chǔ)

C.静(mì)        (miǎo)        临(lì)            弄(shì)

D.粗(kuàng)     咄(duō)        (qí)            (shà)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语言的发展使得汉语里一些字、 词的古今意义大相径庭

B.她竟然输掉了这场比赛,人们对此不求甚解,感到非常迷惑。

C.国庆假期的晚上,天府广场灯光璀璨,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D.长堤拂柳,碧波荡漾,秋天的凤凰湖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格列佛游记》中讲述利立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在影射当时英俄两国之间的连年战争;《昆虫记》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外,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B. 《杨修之死》《香菱学诗》《狼》《范进中举》分别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作者分别是罗贯中、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

C. 古文标题中表明文体时,“序”一般是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及经过的一种文体;“说”是一种说明文体;“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吴广为都尉”中的“都尉”是官名。

7、助词是起辅助作用、不能单用、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全属于助词的一项是( )

A. 山,好大

B. 雨却这么大,花瓣儿纷纷零去。

C. 我已经是大人

D. 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身所寄( )       (2)因往( )

(3)积块( )          (4)其人然大喜( )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

天 积 气 耳 亡 处 亡 气。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2)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4】“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清>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诗歌的前六句诗人着重刻画了一个 ____________的形象,具体表现在怜、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动词上。

2赏析尾联中“愧”的表达效果。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观察下面的图片,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    ②         ③

(1)上面三个传统节日按时间顺序排列,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既是传统节日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是:__________。(均填写序号)

(2)在上面传统节日形象标志中任选其一作简要介绍,并结合下面链接材料,分析这一形象标志的寓意。

(链接材料)民族的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形象标志用具有民俗感的符号体现隆重的节日,给每个节日赋予了美的精神,是文化灵魂的一种凝聚。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2)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月夜忆舍弟》)

(3)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____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5)诗言志。李白在 《行路难(其一)》中写到,即使前途渺茫,也要不失“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乐观与自信;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到,即使心绪难平,也不能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乐观与昂扬;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即使团圆难期,也要不失“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与祝福。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根据你的名著阅读积累,结合下面的连环画提示,请补出③④处的相关故事情节。

①悟空在八戒的怂恿下用金击子打下4个人参果。

②五庄观道童发现少了4个人参果,大骂唐僧师徒,悟空一怒之下推倒人参果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分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1)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2)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万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选自谢冕随笔集《流向远方的水》)

1作者在第②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加以概括。

2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对文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1)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2)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对故乡的消失,作者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

14、阅读《范进中举》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不着门。

……

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节选自《范进中举》)

1请给以上两个文段各拟一个简洁精炼的小标题。

文段一:__________

文段二:__________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胡屠夫是怎样的一个人?

3联系全文和社会背景,分析文中“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这一细节的作用。

4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请从选文中找出两点加以赏析。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作文。

不知何时,微信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它用最便捷的方式记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用最新颖的形式展示着大千世界……那么,点开朋友圈你发现了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你可以链接生活,记叙故事;也可以展开想象,进行创作;当然你还可以对你发现的现象进行议论。

请以“我打开微信,点开朋友圈……”这句话为开头,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从生活出发,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