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黄山中考三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基地》的作者是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他的三个小说系列——“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彼此关联而又相对独立,时间跨度以万年计,展现了一幅幅奇伟瑰丽的未来图景。

B.《基地》是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的终结本,描绘了在遥远的未来,“银河帝国”的衰亡过程。

C.“哈利·波特”系列是法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科幻小说,书中壁画中的人物可以打牌聊天,城堡的楼梯能够调转方向,神奇的咒语和魔药使得整个世界生机勃勃。

D.《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整个小说系列的第一本,主人公虽然没有取得魔法世界的最终胜利,但17岁的哈利在魔法学校的毕业成绩是优秀等级。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疫情防控工作依然严峻的情况下,北京冬奥会防疫工作却做到了天衣无缝,让人折服。

B.晚上,我悠闲地在瑞光公园里散步,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C.越有知识的人越谦虚,只有才疏学浅的人才趾高气扬,目空一切

D.一个烟头引起了一场大火,这座被烧毁的大楼让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

3、下列句子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B.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C.看!在春晚的台下,观众们正屏息敛声地欣赏着杂技团惊险的吊环表演。

D.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大多规模很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niànɡ   悴(qiáo   shè   逼人(duó

B.歌(kǎi   liè     轻怕重(niān

C.时(chà   然(è xiāo 差不齐(cēn

D.怪(chēn   曲(juǎn   开(zhàn   然大悟(huǎnɡ

5、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都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典型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不同的是,鲁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吴敬梓对范进则多了讽刺。

B.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都是作者婉约词的代表作,前者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展现了少女的活泼烂漫;后者是晚年作品,抒写了词人国破家亡后的深沉悲痛。

C.《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写的通讯,作者精选典型事例,刻画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坚韧刚毅、淳朴谦虚的形象;在叙述中结合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使全文充满抒情色彩。

D.《海燕》是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散文诗,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乐观无畏的豪情。

6、下列各项中,敬辞与谦辞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徒弟给老师拜年:“您的高足叩问老师金安!祝老师新年大吉!”

B.令郎真不愧是丹青世家的子弟,他画的马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C.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

D.记者在采访抗日女英雄时问:“奶奶,您好,请问您芳龄几何?”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海伦·凯勒。文中“再塑生命的人”指的是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B.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 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D.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萧艾:指艾蒿。⑤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有 / 清风过

B.濯清涟不妖/ 凌厉见杀

C.斯陋室 /所谓遁世无闷

D.同予何人 /不见是而无闷

【2】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  

A.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B.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C.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D.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3】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2)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4】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堪称君子?请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木兰诗》完成后面的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为庆祝这一文化节日,某校决定以“书香满校园,共享读书乐”为主题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请你完成下列活动。

(1)在读书心得栏里小华写下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留言。请你也摘录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要学思结合,讲究方法。请你代表所在小组同学为大家推荐一种读书方法并简要解释。(学思结合法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言道: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开卷未必有益。就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根据课文默写,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

  ,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陈涉世家》

  ,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羌笛何须怨杨柳,   王之涣《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欲将轻骑逐,   卢纶《塞下曲》

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睡不着,他真想偷偷地起来,到曹宅再看看。反正事情是吹了,院中又没有人,何不去拿几件东西呢?自己那么不容易省下的几个钱,被人抢去,为曹宅的事而被人抢去,为什么不可以去偷些东西呢?为曹宅的事丢了钱,再由曹宅给赔上,不是正合适么?这么一想,他的眼亮起来,登时忘记了冷;走哇!那么不容易得到的钱,丢了,再这么容易得回来,走!

②已经坐起来,又急忙地躺下去,好像老程看着他呢!心中跳了起来。不,不能当贼,不能!刚才为自己开脱干净,没去做到曹先生所嘱咐的,已经对不起人;怎能再去偷他呢?不能去!穷死,不偷!

③怎知道别人不去偷呢?那个姓孙的拿走些东西又有谁知道呢?他又坐了起来。远处有个狗叫了几声。他又躺下去。还是不能去,别人去偷,偷吧,自己的良心无愧。自己穷到这样,不能再教心上多个黑点儿!

(1)联系前后情节分析祥子丢了第一辆车后,为了重新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付出了哪些努力?

(2)联系选段及全书内容谈谈祥子的性格特点。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为什么要读经典?

(1)为什么要如此热衷于“经典阅读”?“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2)每个国家都有几部经典,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就文学经典而言,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等等,都是进入国民基础教育,扎根在青少年心上,成为他们民族年轻一代的精神的“底子”的。具体到我们中国,我曾提出这样的设想,要在中学(或者大学)开设四门基本经典的选修课:《论语》、《庄子》选读,唐诗选读,《红楼梦》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当然,究竟哪些是我们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该在中学(大学)开设什么基本经典选读课,这都是可以讨论的;但这样的经典阅读,实在是民族精神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应该认真对待的。

(3)而且,在当下在青少年中提倡经典阅读,还有某种迫切性。青少年时期,读不读书,读什么书,都不是小问题。现在我们这两方面都出了问题。

(4)首先是不读书:一方面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除了课本和应考复习资料以外,没有时间、精力,也无兴趣读其他任何“与考试无关”的书,老师、家长也不允许读;另一方面,如果有一点课余时间也耗在影视和网络阅读上。——我并不反对影视和网络阅读,并且认为影视和网络确实提供了阅读的新的可能性,扩大了人们的视野,而且其明显的愉悦性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这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显的:有可能削减,以至取消了深度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因此如果以影视、网络阅读代替经典文本阅读,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5)这里还有一个读什么书的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当下中国读书市场上这样的“新袋子”、“红纸”包装,实在是太多了,没有经验的青少年特别容易上当,但吃下去的却是“烂肉”、“酸酒”,仰赖这样的“快餐”长大,是可能成为畸形人的。我们要给青少年的阅读以正确的引导。“经典阅读”正是这样的导向: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6)近年来,在和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交谈中,还经常讨论到一个或许是更为根本的问题,就是“价值理想重建,信仰重建”的问题。很多青少年都为自己信仰的缺失,生活失去目标,人生动力不足而感到困惑。我总是给他们提出两条建议。一是信仰、价值理想,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而是要有丰厚的文化基础。这就要趁年轻,在校学习时间充分,精神集中,大量读书,特别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以吸取最广泛的精神资源,吸收得愈多愈广,精神底气愈足,就愈能在独立的选择、消化、融会、创造中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另一方面,信仰、理想又不是在书斋里苦思冥想所能构建起来的,这就必须有社会实践;因此,我建议他们,在校期间,在以主要精力读书的同时,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7)我的这两点建议,对讨论经典阅读,也是有意义的。它强调:阅读经典,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要从中吸取精神资源;经典的选择与阅读,必须有开阔的视野,不仅要读古代经典,还要读现代经典,不仅要读中国经典,而且要读外国经典,不仅要读西方经典,还要读东方国家的经典,不仅要读文学经典,还要读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经典,等等,绝不能将任何一个经典绝对化,神圣化,吊死在一棵树上;而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还要阅读生活这部“大书”,关心、参与现实生活的创造,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经典的理解。集中到一点,就是不要为读经典而读经典,目的是要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我们是为了“立人”而阅读经典。

1作者在(4)--(6)段中,提出了青少年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简要概括。

2阅读第(5)段,说说今天的“快餐式阅读”有何害处?

3阅读文章第(7)段,请简要概括阅读经典的方法。

4为什么要读经典?请结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分条作答。

14、阅读《土地的誓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zhì tòng)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②(yǎng wàng)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③(bān lán)的山雕,bēn chí)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根据选段中的拼音,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写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下面这段话。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bān lán)的山雕,(bēn chí)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3】文中多次提到“她”,作者这样称呼故土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4】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许多东北特有的景物,有人评价这部分写得太啰嗦,有堆砌之感,谈谈你的看法。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题目:

“置顶”,是放置顶端之意。将真情置顶,可见性情;将诚信置顶,可见品质;将勤奋置顶,可见理想;将奉献置顶,更可见家国情怀……青春的你,会将什么置顶呢?

请以“将_______置顶”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

(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奖励2分)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得引用、套用、抄袭本试卷阅读部分的材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