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B.某同学的作文得到一位作家的赞赏和指导,这位同学回信说:“承蒙您的错爱,我一定继续努力,不辜负您的期望!”
C.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
D.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2、《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 )
A.乌
B.巫
C.肖
D.萧
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言文中的“授”“迁”“起”“擢”“进”“改”“兼”均指升官。
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才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4、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B.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C.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临水为祭,以消除不祥,古时选在三月三日。
D.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即阳历三月。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素来有“书画同源”一说。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在《笔髓论》里说:“仓颉象山川江海之状,龙蛇鸟兽之迹,而立六书。”这是从书法与绘画的起源上说的。
而在艺术的境界和追求上来说,“书画同源”又表现为相似的艺术趣味。近代大书画家黄宾虹曾说过:“书画同源,欲明画法,先究书法,画法重气韵生动,书法亦然。”书法和绘画之所以在艺术趣味上也“同源”,是因为,一方面,中国文字的孽乳,是从象形出发,逐渐生发出指事、会意、转注、假借等抽象的表意形式,从反映事物之形象的图画,逐渐演变为抽象的表现符号;另一方面,中国绘画从秦汉时代开始,就奠定了一种轻写实而重抒情、写意的艺术倾向,绘画从客观如实地展现自然、人物的形象,转向表达画家本身的情感、观念和想象。这样,中国的文字和绘画,就呈现出一种合流的趋势。于是,它们的形式载体——书法和中国画,就具有了一致性的艺术追求:“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南朝齐梁时代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气韵”,也就是“神韵”,是指人物的精神气质。生动地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便成了这一时代绘画的最高艺术水准。而后,山水画、花鸟画等兴起以后,“气韵”便从人物扩展到一切绘画的表现对象。绘画的气韵表现,所依赖的是笔墨、线条和色彩;而书法则更是笔墨和线条的艺术,绘画中的色彩,在书法中则表现为用墨的浓淡和干湿。
关于书法的气韵,汉代书法家蔡邕曾说过:“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书者,散也”,是说书法是审美心胸、艺术情思的表现。在古人心中,文字本身是有生命、情韵的,书法家的使命,就是把文字本身的生命律动和情韵展现出来。
关于绘画的气韵,苏轼在一首评论文与可画竹的诗中写道:“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文与可笔下的竹子融入了主观的情致、神思和想象,因而变化万端,活泼泼地展现出了“自然”本身的生动景象与境界。
只有气韵生动的书画作品,才能够称之为“美”的,才能展现出中国文人的情怀和创造力。
(摘编自刘悦笛、赵强《无边风月:中国古典生活美学》)
材料二:
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及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但两者皆系图案的、抽象的性质,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由这种古代实物的考察,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由最早的彩陶花纹来看,这完全是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它的演变,是随被装饰物的目的,及关于此种目的的时代文化气氛而推动,所以它本身没有象形不象形的问题。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等到约定俗成之后,便慢慢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以追求实用时的便利。
书画的密切关联,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这开始于东汉之末,而确立于魏晋时代。其引发此一自觉的,恐怕和草书的出现有关系。因为草书虽依然是适应简便的要求,但因体势的流走变化,易于发挥书写者的个性,便于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把文字由实用带到含有游戏性质的艺术领域的桥梁。书法从实用中转移过来而艺术化了,它的性格便和绘画相同。加以两者使用笔墨纸帛的同样工具,而到了唐中期以后,水墨画成立,书与画之间,更大大地接近了一步,于是书画的关系,便密切了起来,遂使一千多年来,大家把两者本是艺术性格上的关联,误解为历史发生上的关联。
即使在艺术性的关联上,后来许多人,以为要把画画好,必先把字写好的看法,依然是把相得益彰的附益的关系,说成了因果上的必然的关系。
书与画的线条,虽然要同样的功力,但画的线条,一直在吴道子晚年的“如莼菜条”出现以前,都是匀而细的,有如“春蚕吐丝”的线条,这和书的线条,也是属于两种形态,自然需要用两种技巧。事实上,固然许多人善书同时也善画,但吴道子本来是“学书于张长史旭,贺监知章。学书不成,因工画”。而沈颢《山水法》在落款项下谓:“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这即足以证明绘画的成就,原与书法并无关系。宋以后,有一部分人,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强调得太过,这便会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更基本的因素,是值得重新加以考虑的。
(摘编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中国文字从象形演变为抽象的表意符号,绘画也由写实转向写意,二者的艺术追求呈现出合流的趋势。
B.材料一认为,“气韵生动”本是中国画的艺术追求,因为书画工具的一致和笔法的相似,便也成为书法的艺术趣味。
C.材料一认为,艺术家要将自我的情思和想象融入书画作品中,方能充分表现文字、人物、山水和花鸟等对象的神韵。
D.材料二认为,原始象形文字追求物象,可以帮助并代替记忆,体现了实用功能,这与原始绘画的审美功能完全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大书画家黄宾虹曾说“欲明画法,先究书法”,这种看法具有历史局限性,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价值不大。
B.如有证据表明原始文字的象形兼具审美功能,或原始绘画兼具实用功能,便可作为“书画同源”说法的支撑。
C.吴道子晚年绘画线条“如莼菜条”与沈颢《山水法》里的说法,都可用来佐证绘画的成就原与书法并无关系。
D.材料二先分析古文字的发展,又从草书的角度阐述书法的艺术化,表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反思。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元代书画家朱德润说:“故仓颉作书之义,与画体同而文异。”
B.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徐渭说:“迨草书盛行,乃始有写意画。”
C.学者闻一多认为书与画只是近亲,因为相近,便喜欢互相拉拢。
D.作家王鼎钧认为“书画同源”指的是书画都要师造化、法自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证思路。
【5】宋、元时期文人将书法的笔墨技法引入绘画,逐渐形成中国画重视笔墨的艺术特征,画家张仃认为“笔墨就是中国画的局限,就是中国画的个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
(2)《琵琶行》中先写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再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一曲终了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3)《观刈麦》中,描写妇女支援农忙场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引用《齐谐》,写大鹏飞往南冥之时,“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宏大壮观的场面。
(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两次兵败后不同感受的千古佳句是“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描述蜀道的开凿过程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琵琶乐曲终时满船寂静、冷月无声的意境。
②《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与耿耿忠心。
③“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打消晋武帝的猜忌怀疑,李密自述并非想要沽名钓誉。
④要想有所成就,都既需自身努力,又要依凭借助外在力量,正如古诗文名句所言:“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4)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5)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旅夜书怀》)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粉饰以为态,雕琢以为工,却是明白如话,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性情。
B.“林花谢了春红”寄托了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太匆匆”则使这种情感得以强化。
C.“胭脂泪”化用了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李煜将杜句加以消化、提炼,只运用了三字而换了一个“泪”字来代“湿”,但比杜诗稍逊—筹。
D.“留人醉”意即“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诗人陶醉其中,不舍离去。
(2)末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与李煜的另一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手法上和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①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②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山巨源:山涛,字巨源,晋初人,喜好评论人物。②郭汾阳: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础:房柱下的基石
B. 然不忮不求 忮:妒忌
C. 言语不足以眩世 眩:炫耀
D. 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丧:像死了亲人一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 故述往事,思来者
B. 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相如闻,不肯与会
C. 其祸岂可胜言哉 其皆出于此乎
D. 鲜不为大奸慝 吾属今为之虏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将天象和人事进行比较,指出人事比天象更难掌握,并说明这是由“好恶”和“利害”影响而形成的。
B. 第二段列举历史上山涛、郭子仪对王衍、卢杞的评论,说明山、郭二人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疏漏。
C. 第三、四段是作者重点论述的部分,极力刻画“今有人”的种种表现,一气呵成,笔锋犀利,论证严谨。
D. 结尾段,作者提出两种可能的情况,对“今有人”持公允态度,与第三段的抨击形成鲜明对比,感叹世事可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2)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14、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长智,读书可以怡情,读书可以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