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蚌埠中考二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雪天路滑,为了防止安全事故不再发生,学校召开了安全主题会议。

B.专家预计,201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超过5万亿美元左右。

C.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民对法律是否信仰,它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民主和进步。

D.省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选购净水器要注意尽量购买市场占有率较高、信誉良好的品牌产品,以免上当受骗。

2、古代文化知识。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属于赠序。

B.《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撰的。

C.《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记录。

D.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事、记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发表作者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如我们学过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近三千余年的史事。

B. 《蝉》的作者法布尔,德国昆虫学家,有“昆虫界的维吉尔”之称。

C. 《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桥梁专家、教育家。

D. 《苏州园林》原题为《狮子林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半山腰的松柏根深蒂固,才显得根深叶茂。

B. 为提高产品质量,领导深入调查研究,可谓处心积虑

C.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D.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5、关于《朝花夕拾》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无常》。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及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痛苦的感受,从而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C.《朝花夕拾》中的妇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长,还有一个衍太太,她的形象出现在《父亲的病》和《范爱农》中。

D.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的是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

6、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组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B《丑小鸭》选自《安徒生童话故事选》,作者安徒生是丹麦童话大师作家。

C《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

 

7、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长沙历史悠久。战国时,这里苍苍莽莽,屈原曾踽踽而过;西汉时,这里设国置郡,贾谊正眺望长安;两宋时,这里粉墙黛瓦,桃李攲斜,周敦颐在手抚清莲;明朝时,这里文风昌盛,书院学子各行其是;民国时,这里湘水粼粼,毛泽东挥斥方道;到如今,这里高房林立,车水马龙,政通人和

A.攲斜 B.各行其是 C.粼粼 D.政通人和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字。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吴复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别。

(《孙权劝学》)

(乙)邴原少,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欲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邴原泣学》有剧改)

(注解)①孤:幼年死去父亲。②中心:内心里。③恻然:怜悯,同情。④苟:如果。

【1】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一词在甲文中指的是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它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学位的最高一级。

B.甲文中“结友而别”的“而”与乙文中“欲而无钱资”中的“而”都是连词,都表示顺承关系。

C.成语“刮目相待”出自于甲文,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也称刮目相看。

D.甲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而乙文中“郁原少孤”中的“孤”则是指幼年死去父亲。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B.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C.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D.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4】吕蒙和邴原在就学之前的学习态度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注释】①“路出”句:意为李端要去的路遥远漫长。人:指诗人自己。②客:在外漂泊。③风尘:喻指社会动乱。

【1】诗人以一个“________”字奠定感情基调,“_________”这一动作是此种情感的具体表现。

【2】诗歌前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己亥年新春,观众期盼已久的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于2月5日正式开播。这一季节目赛制升级,突出了古典诗词与当下生活的关联性,首次增加了传统诗词在现实生活场景中的应用题,生动展现经典诗词活在当下的魅力。除了嘉宾的妙语连珠,主持人董卿的开场词也是一大亮点,如在谈到时间时说“逝者如斯天,不舍昼夜;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既巧妙串起名句,又蕴含了几分新意。

(1)请你为《中国诗词大会》设计一则宣传语,帮助节目进一步提高知名度。

(2)请参照画线句,在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

时间是博学之师,教会我热爱生活;时间是厚重之书,记录我人生轨迹     。面对如白驹过隙般的光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古诗文默写。

(1)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人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2)___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喜平。(谭嗣同《潼关》)

(3)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4)同样是咏秋,刘禹锡《秋词》中的“___________”写出了秋天明艳的景致,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阅读名著《简·爱》选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题目。

我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白天,一阵异样的抖动把我弄醒了。我抬起头来,发现自己正躺在别人的怀抱里,那位护士抱着我,正穿过过道把我送回宿舍。我没有因为离开床位而受到责备,人们还有别的事儿要考虑。我提出的很多问题也没有得到解释。但一两天后我知道,谭波儿小姐在拂晓回房时,发现我躺在小床上,我的脸蛋紧贴着A的肩膀,我的胳膊搂着她的脖子。我睡着了,而A——死了。

她的坟墓在布罗克布里奇墓地,她去世后十五年中,墓上仅有一个杂草丛生的土墩,但现在一块灰色的大理石墓碑标出了这个地点,上面刻着她的名字及“Resurgam”这个字。

(1)文段选自英国著名作家________的《简·爱》,文段中的A是______

(2)简述文段所涉及的情节,并说说从中可以看出简·爱怎样的性格特点。

(3)你读完《简·爱》后,主人公简·爱的哪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人的忧伤

周海亮

①退休以后的老人,极不习惯突然闲下的日子。老人身体健康,有一笔丰厚的退休金,儿女们又常常寄钱给她,衣食无忧的老人,便想找些事做。老人在街上转了半年,最后决定,去一个小学校的门前,摆一个麻辣烫摊。

②老人之前,那里已经有两个麻辣烫摊。因为紧靠着小学校,价格又便宜,他们的生意一直很好。竹签上串了肉、鱼片、火腿肠、蘑菇、蔬菜……摆放得整整齐齐,旁边的大锅里,开水滚滚。每串只要一块钱,对孩子们来说,那绝对是物美价廉的美味。

③物美价廉,有时候,也非常可疑。老人观察那两个小摊很久,最后得出结论:他们的东西,既脏且没有营养。于是她的小摊支起来。她告诉我,反正她没有事情,又不缺钱,不妨就为孩子们赔点钱,让他们吃上既有营养、又干净的东西。

④“赔点钱真的没什么。”老人笑着说,“反正我留钱没用。再说,每当看到这些孩子,我就想起我远在国外的孙子和孙女呢。”

⑤可是孩子们吃惯了那两个小摊的口味,他们很少光顾老人的摊子。有时候,老人便会偷偷拽来一个孩子,告诉他,我的麻辣烫,可干净呢。此话被那两个小摊的摊主听了去,便不高兴了:“难道我们的不干净?”一个摊主吊着眼睛说,“你可以夸奖自己的东西,但怎么能说我们的坏话昵?”

⑥“我没有说你们的坏话。”老人说,“我又不想赚钱,为什么要说你们坏话呢?”

⑦“你不想赚钱?”摊主不相信了,“起早贪黑,只为赔钱?”

⑧“不,为了孩子们……”

⑨“谁信?”摊主回一句。

⑩再逢孩子们放学,两个摊主就会吆喝得格外卖力。老人的摊前,几乎一个孩子也见不到了。

(11)老人有些伤心,便开始想办法。她将她的麻辣烫降为八毛钱一串,然而,光顾她的小摊的孩子们仍然寥寥无几。后来,她干脆将她的麻辣烫降为五毛钱一串,开始时还有几个孩子前来,但是慢慢地,那些孩子再一次被另外两个摊子吸引过去了。

(12)这让老人很是不解。

(13)那天,老人再一次拽过来一个男孩。她问他:“我的麻辣烫口味不好?”男孩说:“还行。”她问他:“哉的麻辣烫不实惠?”男孩说:“很便宜。”她问他:“那你们为什么不过来吃呢?”

(14)男孩耸耸肩膀,说:“卖这么便宜,肯定有问题。”

(15)“有什么问题?”老人愣住了。

(16)“谁知道呢?”男孩说,“肉有问题,鱼片有问题,火腿肠有问题,蘑菇有问题,蔬菜有问题……也许盐有问题,汤汁有问题,蘸料也有问题……不管是什么问题,肯定是有问题的……要不怎么这样便宜?”

(17)“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你们需要吃到既有营养又干净的东西。”老人说,“我真的不为赚钱。我不缺钱。就想让你们吃得健康……”

(18)“谁信?”男孩回一句。

(19)老人无语了。那个下午,老人没有再说一句话。她将她的小摊收拾干净,然后推着车一言不发地走回来

(20)将这件事情告诉我的时候,老人的表情黯淡并且忧伤。我安慰她说:“怀疑是人与人之间的最根本的交流方式,因为谁也无法做到让别人真正信任自己。”

(21)“可是,他们不过是些十二三岁的小孩子啊!”老人叹一口气,转身,咬紧了牙。

(22)我想,此时,无限忧伤的老人,肯定在努力忍住一滴眼泪。

  (选自《山东青年》2015年12月刊,有改动)

1请在下面空格中依次写出老人摆摊前后的心态变化。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联系全文,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个下午,老人没有再说一句话。她将她的小摊收拾干净,然后推着车一言不发地走回来

3请结合文本,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至少两点)

4老人的麻辣烫物美价廉、干净卫生,但自始至终“光顾她的小摊的孩子们寥寥无几”。你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14、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康爷与狼

(1)康爷打过狼,他是全公社有名的猎手,使枪技术不用说了,手一举,“啪”一声猎物便应声倒地。

(2)狼患严重时,康爷就到村后山打上几枪,大多时候在家歇着。到后山只剩两匹狼时,康爷忽然不打了,把枪挂到了大梁上。

(3)可就在这几天,村里又进了狼了。村东大奎晚上听见院里鸡在拍翅,趴窗一望,朦胧夜色下两个灰东西窜出院墙,撵出门已经来不及。大奎给鸡羊点数,失了两只鸡:一只打鸣公鸡,一只芦花。隔两天,二发家羊图又失了一只幼羊崽,两人坐不住了,来找康爷。

(4)康爷摸摸索索点着旱烟锅,对大奎说:“我老了,打不动了,你们找其他猎手吧。”但两人却不肯走,他们知道,康爷是本村唯一的猎手,不找他找谁呢?

(5)经不住磨缠,康爷只好答应上山去看看。

(6)次日凌晨,三个人就进了村后山。村后山连绵七八里,狼在哪儿,大奎二发也猜不准。但康爷却直奔几个山坳,几十年与狼打交道,他知道这里是狼经常出没的地方。

(7)三人以山坳为中心找寻狼窝。狼窝一般都筑在山洞、土洞或松枝芭茅深密的地方。大奎二发都是初次打猎,每到一处洞穴或芭茅丛,都战战兢兢,不敢上前。

(8)康爷也不上前,拿鼻子一凑,一嗅,就知道是不是狼窝了。

(9)一连找了八九处,最后来到一处石崖旁。这石崖被矮松和人把高的茂密秋草遮蔽,里面有个隐秘的小洞,堆满了枯草布片。

(10)康爷一眼就看出来了,一手拿枪、一手熟练装上火药铁疙瘩,端起枪对准洞口。大奎和二发一个举铁尖扁担一个举铁叉,紧张地站在康爷身后。

(11)蓦地,洞里传来一声细弱嫩嫩的乳叫声,好似要喝奶的婴儿在哭。先是一个声音,接下来却是三四个声音,甚是悲戚。大奎和二发惊诧不已,看看洞口,又看看康爷。

(12)“是狼崽,饿了。”康爷放下了枪口。

(13)“大豺狼呢?”

(14)“找吃的去了。”

(15)正说着,康爷霍地抬起枪,指向左边一个小山坡。大奎二发吓了一跳,顺枪管望去,突然就见到了两匹灰狼,母狼嘴里衔只兔子,公狼立在旁边,没尾巴。狼和康爷见了都一怔,狼没露出獠牙,康爷也把枪口缓缓放下。

(16)大奎二发不明白咋回事了,原来狼和康爷认识。三年前,大队组织打狼队除狼害,其实狼患已经很少了,康爷不想打,却也要跟政策走。康爷不愿集体行动,就带了另一个猎人进了一处山坳。剿狼时就有两匹狼,从打狼队夹缝逃出,不料撞见了康爷。两匹狼看见是康爷,一声哀嚎,呆立在路上早没了威风。不知为啥,一向被称为“神枪手”的康爷,那次却打偏了,只打断公狼拖着的尾巴。

(17)“以后莫再下山祸害了!”康爷朝狼吼了一声。

(18)不料今日又再次遭遇。

(19)大奎和二发轻轻捅了捅康爷,示意他再举枪。

(20)康爷忽然瞥了一眼洞穴,就侧身向山下走去。

(21)“为什么不开枪?”大奎不解。

(22)“不是它们做的。”康爷说。

(23)“你咋知道?”

(24)“它们做的还去寻野兔干啥?”

(25)见大奎不信,康爷回身,忽然朝狼大喊:“鸡和羊是你俩做的吗?”连喊三声,谷音回荡,接着就听到山谷也传出狼的三声哀嚎。康爷便对大奎说:“听,不是它俩做的。”

(26)回到山下,大奎和二发没有将发现狼的事告诉村人,因为康爷嘱咐过。

(27)过了几天,又是个月黑之夜,村人都已入睡,忽然大利家院子里鸡群躁动。大利一骨碌爬起来,冲进院子,只见两团灰影“嗖”一声窜过墙去。大利一看,一只鸡给咬死了弃在墙脚,顺手摸把铁叉就撵出院来。二发、大奎、康爷听见响动,也披衣出来。朦胧中却见下面苞谷地有四团黑影滚打在一起,“嗷嗷”叫着。众人点起火把待要查看,忽几声嚎叫,前两条黑影,直向山下河滩方向奔去。后两条追了一程,却折返向村后去了。那后两条,大利开头以为是村西两条狗,但两条狗这时却在村西吠了起来。

(28)第二天,有人发现山道上有两路滴下的血迹,一路延伸到河边,一路爬上后山。显然下山的两个东西是从浅水的对岸过来的。但上山两个,除了康爷大奎二发,都不知道是何物。

(29)但从此小村安宁了下来。寒冬将近,康爷上山打柴,特意去看了看山崖上的洞穴,穴里已经空无一物。此后村子再没见过狼了,狼的传说却在大奎和二发的口里流传了起来。

(摘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六期)

【1】文章很多句子都暗示了两只狼不是“凶手”,请选出下面句子中不能说明这点的一句(  

A.蓦地,洞里传来一声细弱嫩嫩的乳叫声,好似要喝奶的婴儿在哭。

B.大奎二发吓了一跳,顺枪管望去,突然就见到了两匹灰狼,母狼嘴里衔只兔子,公狼立在旁边,没尾巴。

C.见大奎不信,康爷回身,忽然朝狼大喊:“鸡和羊是你俩做的吗?”连喊三声,谷音回荡,接着就听到山谷也传出狼的三声哀嚎。

D.显然下山的两个东西是从浅水的对岸过来的。

【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5)段中“狼和康爷见了都一怔,狼没露出獠牙,康爷也把枪口缓缓放下”表明狼和康爷都认出了对方,狼对康爷当年的手下留情心存感恩。

B.第(16)段采用倒叙,交代了康爷不举枪的原因,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文章结尾“狼的传说却在大奎和二发的口里流传了起来”,“狼的传说”指的是狼和康爷互动、自证清白、保护村民家畜等离奇之事。

D.本篇文章的主题是人与自然有关和谐相处,人类应该尊重动物、尊重生命、尊重自然。

【3】根据文章填写表格内相关内容。

时间

事件

结果

在这几天

村里进狼了

A

次日凌晨

大奎和二发求康爷上山,找到了狼窝

B

过了几天

C

前两条直奔山下河滩方向,后两条折向村后

第二天

大家发现血迹,一路延伸的河边

村子再也没有出现过狼

 

【4】用第一人称写出康爷的心理活动:剿狼时就有两匹狼,从打狼队夹缝逃出,不料撞见了康爷。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按要求作文

“飞蛾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上古的夸父为着追求日影,渴死在旸谷。”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得到了自己期待和希望已久的荣光。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勇者和英雄,为我们负重前行。这些人,值得你用笔去书写去赞誉。

题目:感谢你,我的英雄

写作要求:①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②文章贴近生活,有真情实感,禁止抄装或套作;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