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苍劲/遒劲 和蔼/雾霭 摄取/蹑手蹑脚
B.着落/商酌 辟邪/霹雳 憎恶/深恶痛绝
C.翘首/连翘 冠冕/冠军 蔷薇/强词夺理
D.露宿/星宿 忏悔/纤维 累赘/伤痕累累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上下五千年》可是家喻户晓,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变化的见证。
B.她经常自言自语,以此排遣子女不在身边的寂寞。
C.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D.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3、阅读选文,能够表现小萝卜头此刻心理的一项是( )
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呀!”虫子终于轻轻扇动翅膀,飞起来,缓缓飞出栏杆,一会儿就看不见了。小萝卜头高兴地拍着手叫:“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A.兴奋,能马上见到父母了。
B.担忧,再也见不到父母了。
C.欣慰,解救了一个小生命。
D.喜悦,向往自由美好生活。
4、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交卸(xiè) 倔强(jiànɡ) 桥墩(dūn) 坦荡如砥(dǐ)
B.丘壑(hé) 车辙(zhé) 檀木(tán) 抑扬顿挫(yì)
C.濒临(bīn) 鲜腴(yú) 洗涤(tiáo) 春寒料峭(qiào)
D.题跋(bá) 簇拥(cù) 擅长(chàn) 自出心裁(cái)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A.应(yìng)和 黄晕(yūn) 花苞(bāo) 化妆(zhuāng)
B.酝酿(yùn niàng) 着(zháo)落 烘(hōng)托 澄(chéng)清
C.淅沥(xī lì) 抖擞(shǔ) 发髻(jì) 嘹(liáo)亮
D.吝(lìn)啬 棱(léng)镜 静谧(mì) 窠(kē)巢
6、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小学毕业时你送给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C.75岁高龄的前校长说:“好吧,既然诸位如此客气,那么这件事就由老朽做主了!”
D.这次你到基层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鼎力相助。
7、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污秽(huì) 修葺(qì) 羸弱(lěi) 屏息凝神(bǐng)
B. 谰语(lán) 竹篾(niè) 吞噬(shì) 锲而不舍(qiè)
C. 校补(jiào) 愧怍(zuò) 猥琐(wěi) 气冲斗牛(dǒu)
D. 殷红(yīn) 震悚(sǒng) 孱头(càn) 悲天悯人(mǐn)
8、阅读刘基的《说虎》,完成后面小题。
虎之力,于人不啻①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注】①不啻(chì):不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恒见(______)
②虎利其爪牙(______)
③寝处之(______)
④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人获而寝处其皮
A.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B.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C.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D. 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3】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然 虎 之 食 人 不 恒 见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5】本文运用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向人们阐明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 。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蜀国弦①
(唐)李贺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惊石②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谁家红泪客③,不忍过瞿塘④。
【注释】①此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李贺二十五岁时,当时作者在吴楚一带。蜀国弦,乐曲名。②惊石:危险骇人的山石。③红泪客:出自王子年《拾遗记》中的一个典故。魏时女子薛灵芸和父母分别时依依不舍,泪下沾衣,途中用玉唾壶承泪。到京师,壶中泪凝如血。④瞿塘:古时出蜀和入蜀的必经之地。
明代董懋策评价本诗“篇中全不及弦,而字字是弦”,你能感受到诗句背后的弦音吗?请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
10、⭕榕鹰组选择《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参加比赛,请你参加完成任务。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②,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此词写于1182年,作者被免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②觉(jué):睡醒。
(选自《稼轩长短句》)
小组需要拍摄一段短视频作为诗词诵读的背景,请完善拍摄脚本。
诵读内容 | 画面内容 | 背景音乐 |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 (1) | (2) |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 屋外狂风急雨。被吹得破裂的窗纸,瑟瑟作响,好像在自言自语。 | |
…… | …… |
(1)根据诗文内容,发挥想象补全画面内容。
(2)根据画面整体意境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并结合诗文内容简要阐述理由。
A. 激烈雄劲、跌宕起伏的乐曲
B. 清微淡远、中正平和的乐曲
C. 低沉绵长、哀怨忧伤的乐曲
1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伤心秦汉经行处, 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②树木丛生, ___。 (曹操《观沧海》)
③潮平两岸阔, 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 ___,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⑤ 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⑥ 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⑦ ___,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⑧不应有恨, ___ (苏轼《水调歌头》)
12、有人说:“好的人生能助力我们成长。”请从下列两组人物中任选一组,结合书中相关内容和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朱赫来与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谭波尔与简·爱(《简·爱》)
13、克隆猴“中华”姐妹要火!中国这次又跑在世界前面
北京时间2018年1月25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的一项成果: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个体细胞克隆猴。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非人灵长类平台诞生;12月5日,妹妹“华华”也顺利诞生。除了个头略有差异,“姐妹”俩几无分别。
2000年1月,美国科学家宣称第一次成功地克隆出灵长类动物——克隆猴“Tetra”。当时的克隆猴采用了胚胎细胞克隆的技术。科学家反复实验13次,只有“Tetra” 在胚胎分裂157天后幸运地降生。
不过,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未被攻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强率领的团队,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地突破了这个生物学前沿的难题。
“中中”和“华华”的基因,来自同一个流产的雌性猕猴胎儿。科研人员提取了这个猕猴胎儿的部分体细胞,将其细胞核“植入”若干个“摘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结果产生了基因完全相同的后代,这个过程也就是克隆。
【体细胞克隆猴的重要意义】
体细胞克隆猴的重要性在于能在一年内产生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准确地筛选基因型相同的体细胞,然后用核移植方法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怀孕生出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这是制作脑科学研究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关键技术。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脑疾病模型猴的制作将为脑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将推动我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加速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此次突破实现了领跑和弯道超车等目标,标志着中国将率先开启以体细胞克隆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
【克隆猴被看作世界难题】
早在20世纪末,中国、美国、德国等多家科研机构就已经开始对灵长类实验动物(猴)的体细胞克隆进行研究,但都没能成功得到体细胞核移植来源的克隆猴。
2003年,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曾发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的一篇论文,论文称,用现有技术克隆灵长类动物“是行不通的”。
面对如此困难的环境,我国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团队改进了猴体细胞核移植的显微操作技术,并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促进体细胞重编程,显著提高猴体细胞胚胎囊胚质量和怀孕率,成功突破了20多年都无人克服的世界难题。
那克隆猴为什么这么费劲?研究所的孙强主任介绍,克隆猴主要有三个难点:
第一,细胞核不易识别,“去核”难度大。作为受体的卵细胞,必须先把细胞核“摘除”,才能容纳体细胞的细胞核这个“外来户”。但是,猴的卵细胞核去核难度非常大。
第二,卵细胞容易提前激活。克隆过程中,体细胞的细胞核进入卵细胞时,需先“唤醒”卵细胞,然后才启动一系列发育“程序”。因此,“唤醒”的时机要求非常精准。但是,使用传统方式,猴的卵细胞很容易被提前“唤醒”,往往导致克隆“程序”无法正常启动。
第三,体细胞克隆胚胎的发育效率低。被转移到卵细胞里的细胞核,要扮演受精卵的角色,这需要科学家采取多种手段“保驾护航”。如果“保驾”不力,绝大多数克隆胚胎都难以正常发育,往往胎死腹中。
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的中科院团队不断技术攻关,优质囊胚率从零逐步提高到了7%,又从7%提高到了29%。他们从6只供体猴上获取卵母细胞,最终克隆出两只母猴“中中”和“华华”,并通过27个微卫星DNA位点分析证明,它们的核基因组信息与供体体细胞完全一致。
【克隆人永远不会出现?】
虽然已经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进步,但是研究专家表示,目前仍不考虑对人类进行相关的克隆研究,那为什么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当下,会停止对“克隆人”的探索研究呢?
因为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许多利益的同时,也向人类及社会提出了许多挑战。不久前,当美国某科学家宣布准备进行人体克隆实验的消息传出后,欧洲19国很快做出了反应,签署了禁止克隆人协议。美国也宣布,研究克隆人“违反联邦法律”。禁止克隆,是因为它涉及许多关于人的尊严、关于社会伦理道德等问题。
从伦理层面:
一、从社会伦理角度,克隆人是对人类发展的一种过强的干预,可能影响人种的自然构成和自然发展。
二、从家庭伦理角度,会加剧家庭多元化倾向,瓦解正常的人伦秩序,改变人的亲情关系,丧失基本的归属感。
三、从性伦理学角度,完全改变了人类自然的、基于性爱的生育方式,使人口的产生与性爱分离,破坏了人类的感情。
四、从生命伦理学角度,破坏了人拥有独特基因的权利,有可能导致人种的退化,还会使正常的生与死的观念发生动摇。
从生态层面:
克隆技术导致的基因复制,会威胁基因多样性的保持,生物的演化将出现一个逆向的颠倒过程,即由复杂走向简单,这对生物的生存是极为不利的。
从文化层面:
克隆人是对自然生殖的替代和否定,打破了生物演进的自律性,带有典型的反自然性质。与当今正在兴起的崇尚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基本文化趋向相悖。
从哲学层面:
通过克隆技术实现人的自我复制和自我再现之后,可能导致人的身心关系的紊乱。人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个性规定因大量复制而丧失了唯一性,丧失了自我及其个性特征的自然基础和生物学前提。
最后,克隆技术若被狂人滥用,还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社会恶果。譬如,有人可能借克隆“优生”,把国民、把家庭的孩子分成值得克隆的优秀者与不值得克隆的劣等者,或者鼓吹复制“天才人物”,那么,整个社会就可能会陷入严重的分裂、争斗与不安之中。这与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记背道而驰。
甚至有人还会通过克隆技术克隆出一些人猴杂种或人猪杂种、人身马体、牛头马面等等怪物,所以从这些角度来分析,“克隆人”的缺口一旦打开,就像打开了未知的潘多拉盒子,“魔鬼”一旦被放出瓶子,就很难再收回了。
【1】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为什么克隆猴被看作世界难题。
【2】)在一节以“克隆人”为话题的讨论课上,同学们讨论未来是否要克隆人时,态度看法各不相同。看了以上材料,你决定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参加讨论,请你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写作提示:①围绕话题,从以上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思路清晰,表达条理;③语言得体,符合情境;④字数100—150。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太空捡垃圾
①宇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空洞,尤其在地球周围。科学调查显示,如今的地球已被来自卫星和火箭的五万多块碎片包围,包括旧卫星上掉下来的装置、工具和火箭残片,其中有许多残片绕着地球以极快的速度飞行,最快可达2.8万千米/小时,可能造成灾难性事故,并对地球轨道的电信网络造成破坏。这些太空垃圾是从1957年苏联发射“伴侣号”卫星之后,在人类探索太空的50多年间积累起来的。卫星之间相撞以及反卫星武器试验使得这个问题愈加严重。偶然条件下,太空垃圾甚至能摧毁国际空间站。如何清除这些太空垃圾是全世界太空探索机构所面临的独特问题之一,因为它们都试图在频繁发送卫星和管理太空垃圾之间寻求平衡。
②如今,来自斯坦福大学和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从壁虎身上吸取灵感,开发出一种全新的抓手机器人,能像壁虎一样牢牢吸附物体。自然界中,壁虎强大的脚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吸附力,甚至能取代吸力杯。在显微镜下,可发现壁虎的脚下布满皮瓣,与任何表面完全接触时,都会产生静电力,帮助壁虎黏附在上面。
③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教授马克·库特科斯基指出,宇宙是真空环境,又不存在磁场,简单的吸盘或磁铁都不起作用,而能黏附物体并适应空间温度变化的黏合剂既昂贵又难以制造。因此,研究者模仿壁虎的脚制作出一种“夹子”,能够在正确方向上轻微推动宇宙垃圾,使之聚集。
④研究者介绍,如果将压敏元件粘贴到漂浮物上,垃圾依然会飘走,但若先用胶垫接触漂浮物,再将垫子锁在一起,垃圾就会被固定住,跟随机械一起移动。目前,机器人已在零重力环境下的喷气推进实验室通过了测试,现在正使用耐力更强的材料重新制作,并运往国际空间站进一步测试。
⑤日本刚发射的一艘宇宙飞船将使用700米长的机械爪,来清除地球轨道上的人造物体残片。由于残片的数量巨大,机械爪只能清除其中的一小部分。
⑥减少太空垃圾,可使太空对于宇航员更安全,还可能为空间站以及价值数亿美元的气象和通信卫星提供更好的保护。
(选自《课外阅读》,2018年04期)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②自然段,说说科学家们从壁虎身上获取了什么样的灵感?
【3】第①段加点的词语“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4】第⑤段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读了本文,你觉得太空垃圾的危害有哪些方面?
15、题目:为自己点赞
要求:(1)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