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六安中考一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云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公众人物。

B. 春节期间,很多人津津乐道地在微信朋友圈抢、发红包,却忽视了亲情。

C. 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天衣无缝,获得冠军。

D. 无论多么枯燥的材料,经他妙手回春,都会变得鲜活起来。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学生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回应道,如果美方公布新增1000亿征税产品清单,中方将毫不犹豫、立刻进行加大反击。

C.随着大陆经济发展进一步向高质量水平提升,广大台商台企相信只要抓住大陆经济发展的脉动,一定能够赢得更大更好的发展。

D.央视《朗读者》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3、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道寡助,亲戚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畔:同“叛”。背叛。

B.往之家,必敬必戒。(《富贵不能淫》)   女:同“汝”,你。

C.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饿:使饥饿,使动用法。

D.天子为动,改容车。(《周亚夫军细柳》)   式:同“轼”,车前横木,名词。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翩然   沉塘坳   衰草连天   一如即往

B.城阙   一丈绫   豁然开朗   熠熠烁烁

C.敦实   辗冰辙   窟窟窍窍   永往直前

D.布衾   抱不平   朝气蓬勃   怒不可恶

5、一位同学发送了四幅书法图片,激励同学们认真读书,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承担责任。下面对这四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 ) 

A.作品1的字体属于楷书,结构简省,庄严大气。

B.作品2的字体属于草书,连绵回绕,洒脱奔放。

C.作品3的字体属于隶书,蚕头燕尾,古朴典雅。

D.作品4的字体属于行书,笔断意连,典雅飘逸。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甲(zhòu)   (xüè)      (nì)        形文字(xiē)

B.恶(zēng)   (zhòu)     状(zhēng)     难辞其(jiù)

C.悍(piāo)   (xuàn)     (zhí)       玲珑透(tī)

D.空(lòu)    宁(wú)       纤纤(qiān)      伤痕累累(lěi)

7、把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虎跳峡位于“长江第一湾”,是世界上罕见的雄伟峡谷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历其境,的确名不虚传。

①金沙江从峡中呼啸而过,玉壁金川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图景

②两岸河谷平原上,村落错杂,田园如锦,风光旖旎

③登临高处,看金沙江以万钧之势奔入云雾弥漫的峡谷,不禁想起“飞起玉龙三百万,江山如此多娇”

④5600米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在峡谷两岸对峙耸立,犹如擎天玉柱,高插云天

⑤当地也有民谣:“望天一条线,看地一条沟,山鹰飞不过,猴子也发愁”

A.④①②③⑤

B.④①③⑤②

C.①④②③⑤

D.①④⑤③②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一词多义

(1)面山___________(2)聚室谋曰_________(3)河曲智叟笑止之曰_________

(1)妻献疑曰_____________(2)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3)惧不已也___________

(1)年九十___________   (2)焉置土石___________

(1)帝感其_____________ (2)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_____________

(1)何而不平___________ (2)必先其心志___________

(1)河曲智叟笑而之曰_____________ (2)身已半入,露尻尾 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填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______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联系全诗,分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表现了男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2月19日,中国官方首次证实,在去年6月的中印边境冲突中,我国有4名官兵牺牲,“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事迹感动了每一个人。光明中学开展以“呼唤和平,悼念英雄”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1)请将“英”字按照笔画顺序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的新闻报道。

近日,得知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事迹后,社会各界群众自发来到安葬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烈士的兰州市烈士陵园给英雄献花,缅怀烈士!一些外地无法亲自前来缅怀的群众,通过鲜花外卖的形式,寄送哀思,委托外卖小哥向烈士致敬!

(3)你和同学也准备通过鲜花外卖向烈士致敬,请你仿照示例,再写一句悼词。

示例:每一个拼命战斗的英雄背后,都展现了寸土不让的国家意志。

(4)学校准备于5月15日下午两点在大礼堂举行“呼唤和平”演讲大赛,让你作为学校代表去邀请退休教师李忠祥老师担任大赛评委,你该如何对李忠祥老师说?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请将下面的古诗默写完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文学常识和名作阅读

(1)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上恰当内容

《木兰诗》选自宋代 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深受人们喜爱。《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的名篇。它通过   的视角叙写最后一堂课的情景,反映了爱国主义的情感。  

《孙权劝学》选自宋代 主持编纂的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文章既可见孙权善于劝学,又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进步。

(2)根据提示填空

他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中,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心中茫茫的有点热气,耳旁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曳。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的任着车夫在水里挣命。

选文的主人公是   ,他最大的梦想是 ,到小说结尾,主人公已经变成了  

选文节选自   ,作者是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阅读《书桌》,完成问题。

书桌

冯骥才

①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新是什么颜色。桌面又满是划痕、硬伤,还有热水杯烫成的一个个套起来的深深浅浅的白圈儿。别看它这副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②记忆里,幼时的事,都是穿不成串儿的珠子。这珠子却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很难抓住它们——

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我一排排地晾干弹弓子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童年生活

④为此,我为此,我很少用湿布去拭抹它。

⑤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前排坐着一个女同学,十分瘦弱。她年龄与我一般大,个子却比我矮一头。两条短短的黄辫儿,简直是两根麻绳头。一天,上语文课,我没听讲,却悄悄把眼前的两条黄辫子拴在这女同学的椅子背儿上。正巧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起身,拴住的辫子扯得她头痛得大叫。我的语文老师姓李,瘦削的脸满是黑胡茬,连脸颊上都是。一副黑边的近视镜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头次见到他时以为他挺凶,其实他温和极了。他对我们调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师都高。但不知为什么,那天他好厉害,把我一把拉到课堂前,叫我伸出双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气呢!气呼呼地直喘,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只指着门瞪圆眼对我吼道:“走!快走!”我离开了课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没什么,但当众挨打受罚,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泪汪汪地在桌上写了“李老师是狗”!几个字。我写得那么痛快和解气,好像这几个字给我报了什么“仇”似的。这几个字就相当威风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长时间。

⑥在表的滴答声中,在上下课的铃声中,在雨和雪轮番交替地敲打窗子声中,我长大起来。事也懂得多了。桌上那几个字却不那么神气了。反而怕被人瞧见,似乎成了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耻辱的污迹,我带着一种说不清是对李老师还是对长大后再也遇不到的那个瘦弱的女同学的愧疚心情,用手巾尖儿蘸些水使劲把这几个字抹下去。

⑦真奇怪!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⑧我上了中学,毕业了,参加了工作。它一直伴随着我。

⑨有一天我画画。画幅大,桌面小。不得不把一半画纸垂到桌下,先画铺在桌面上的一半;待画得差不多时,再拉上纸来画另一半。这样就很难照顾到画面的整体感,我画得那么别扭,真急了,止不住愤愤地骂道:

⑩“真该死,这破桌子!”

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儿,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地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忘在一旁。它呢?依然默默旁立。它就是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它就摆在我窗前。从窗子透进的光笼罩着它。我窗外是一棵大槐树的树冠。这树冠摇曳婆娑的影子总是和阳光一起投照在我这小小的桌面上。

每当这树冠的枝影间满是小小的黑点点时,那是春天;黑点点儿则是大槐树初发的芽豆豆。这期间,偶尔还有一种俗名叫做“绿叶儿”的候鸟,在枝间伶俐地蹦跳的影子出现在桌面上。夏天来了,树影日浓,渐渐变成一块阴凉,密密实实地遮盖住我的小桌。等到这块厚厚的阴凉破碎了,透现出一些晃动着的阳光的斑点儿时,秋风还会把一两片变黄的叶子吹进窗,像几只金色的小船,落在我这如同无风的水面一般平光光的桌面上。随后该关窗子了,玻璃蒙上了薄薄的水蒸气。那片叶无存、光秃秃、只剩下枝丫的树影,便像一张朦胧模糊的大网,把我的小桌罩住……

我终于失去了它。

在地震中,塌落下来的屋顶把它压垮。我的孩子正好躲在桌下,保住了生命。它才是真正地为我献出了一切呢!等我从废墟中把它找出来,只是一堆碎木板、木条和木块了。我请来一位能干的木匠,想把它复原。木匠师傅瞅着它,抽着烟,最后摇了摇头。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又不是复原一件碎损的稀世古物。

它就这样在我的生活中没了。

我因此感到隐隐的忧伤。不由得想起几句话,却想不起是谁说的了:

“啊,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过去的,也叫人割舍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渐渐能化为深沉的诗。”

(取材于冯骥才同名散文,有删改)

(1)本文作者回忆了与书桌朝夕相处的岁月,梳理⑤﹣⑧段与书桌有关的往事和“我”的感受,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时间

与书桌有关的往事

“我”的感受

小学四年级时

愤恨

长大后

我用手巾把书桌上写的那几个字抹下去。

工作后

快活

地震时

(2)结合文章内容,解说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字儿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

干净:

②并且莫名其妙地瞧了我一眼,显然他不明白我何以有此意图。

莫名其妙:

(3)文章在写“我”与书桌的关系时饱含深情,比如第③段和第①段。请你选择其中一段,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4、那件缎面新衣

朱 云

快过年了,可母亲却总是在叹气。看着别人家炸果子买新衣,我的心很是着急,可不敢对母亲提及,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就是家中最难过的日子。一年到头,欠的钱总是要还给别人的。那时,每个月就只差那三两块钱,没有,那日子便过不下去。所以每到月底,母亲便要找亲朋好友借几块钱渡过难关,月头父亲发了工资再还。

日子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过着,母亲也曾说,其实,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完全够咱们一家人的开支,可是,由于两边的老人要接济,钱也就紧张了起来。拿着为数不多的钱,母亲总是精打细算,柴米油盐是家中的大头,剩下的钱除了寄给双方的老人,再就是只够买些小菜,应付日常的生活了。特别是到了过年的时候就更紧张,我的新衣,还有家中的年货,都成了母亲头疼的事情。

也就是在那年过年,母亲由于还不上前一个月欠的钱而发愁,偏巧我还哭着喊着让母亲给我买过年的新衣。母亲一气之下打了我,那时的我,又怎么知道母亲的艰难,以为母亲不再爱我了。直至晚上,我都不肯和她说一句话。

年还是要过的,母亲将压在箱底的那床缎面拿了出来,给我做了一件新棉袄。大年三十的时候,母亲还是买了一斤肉,包了一顿饺子。那一年,母亲将父亲发的工资,分出好几份,每家还了几块钱,并且承诺其他的钱,等过年后发了工资再还。

穿着母亲做的缎子面新衣,我四处炫耀着,直至姨妈轻声说:“那可是你妈最喜欢的缎面,是你妈出嫁,外婆给的陪嫁,现在给你做了衣服,可得要爱护着点穿。”也就在那年,我似乎从母亲的眼神中读出了生活的无奈,同时,也看到了母亲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一面。

再后来,随着我越来越大,家里的条件也渐渐好了起来,虽然,日子还不算富裕,但总算不用每个月靠借钱过日子了。再到了过年的时候,母亲也总会事先给我准备好新衣服。或许,只有经历了那种苦日子,才更能够体会到好日子的来之不易。

那件缎子面新衣,至今已找不到踪影,但却总会让我在过年的时候想起。儿时经历的一切,对于此时的我来说,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它让我懂得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只要心中燃起希望之光,日子总还是能够过得下去。

(选自《文摘网》2017-10-24,有删改)

1文章以“那件缎面新衣”为题,有什么作用?

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词语和句子。

(1)快过年了,可母亲却总是在叹气。(请分析“叹气”一词的表达效果。)

(2)那件缎子面新衣,至今已找不到踪影,但却总会让我在过年的时候想起。(请从情感的角度赏析该句。)

3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4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的两种不同感受,其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片段写作:将下列文本改写成剧本。

要求:(1)符合剧本要求;(2)用文言或白话表达皆可;(3)120字左右。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