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资阳中考二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故乡》一文中塑造的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随着土家族摆手舞表演等民间艺术活动引入课堂,更多学生受到了地方传统文化。

C.因为能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的原因,《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自国庆节上映以来,票房一直不错。

D.入冬的天气真的让人琢磨不透,所以大家切忌不要随便脱衣,防止病菌入侵。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B.心无旁鹜,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书卷上,唯有此时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C.几代“治沙人”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一致,锲而不舍,把千年沙漠变成了绿洲。

D.美国近期因警察暴力执法致黑人男子死亡的事件持续发酵,广大民众对特朗普政府妄自菲薄非裔族群的种族主义行为表示强烈不满。

3、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B.《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笛福,作品以奇异的想象和辛辣的讽刺,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

C.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切表达了对没有民族偏见又正直热诚的藤野先生的怀念。

D.《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拉着一辆黄包车在风雨中哆嗦,在烈日下喘息,让读者感受到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苦难。

 

4、为“近月江楼听水韵”选择对仗最工整的句(     

A.临日山崖观海浪

B.临风野陌醉花香

C.逢春枯木又发芽

D.临水楼台听涛声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以后,这位钢铁汉子也流泪了。

B.有些人一旦拥有了名利,就变得患得患失,不愿再冒风险放手一搏。

C.该电视台惟妙惟肖的“摆古”栏目,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D.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6、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伊索寓言》可以说家喻户晓,其中《蚊子和狮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B. 鲁滨孙第一次出海时去了非洲的几内湾,结果遇上了大风暴,他发誓如果能够活着上岸便不再出海。

C.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他三次买车,三次失去,最后变成了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D. 《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以歌颂母爱与童真,赞美美好的大自然为主题。

7、下列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项是( )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写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甲】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资治通鉴》)

【丙】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寮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欧阳修《“三上”文章》)

【注释】①寮属:同僚部属。②属:集中。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少壮工夫老( )

(2)鲁肃过寻阳( )

(3)余谓希深曰( )

【3】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选项(     

A.马上、枕上、厕上也(于是)

B.此事要行(亲自)

C.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大概)

D.所嗜好(很少)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亦笃学如此。

【5】结合这三篇诗文,分析“学有所成”有哪些关键因素?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第2首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中的“笼”字好在哪里?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内容作赏析。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素养提升)有人评价杜牧此诗:“于寻常处见深刻”。你如何理解?请简述。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在讨论。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无论外国民族、中华民族。

(1)请写出一句关于爱国的诗句或名言。

(2)活动中某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爱国”的故事,你认为不合适的一项是(     

A.钱学森冲破美国阻挠回到中国

B.文天祥宁死不向元屈服

C.范仲淹“先忧后乐”

D.毛泽东闹市求学

(3)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说过“现在唱爱情的歌曲太多,唱爱国的歌曲太少,我看有必要提倡爱我民族,爱我中华,爱我社会的歌曲”。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诗词填空

(1)《过故人庄》中描写优美田园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诗》中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思相似,激励人们突破传统思想,大胆创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 ?满眼风光北固楼。

(5)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你以为我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心灵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的面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以上这段文字出自小说《简·爱》,这是简在文中的一段精彩的表白,你能从中读出什么?请概括作答。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材料一]

①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日暮苍山远”勾勒傍晚时分山川的景象,它不仅美,而且很真实。为什么日暮的时候苍山会显得远一些呢?

②这实际上与黄昏时分太阳与苍山本身及之间的影像变化有关,其中涉及到一些物理学和心理学知识。

③早晨或黄昏时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白色(或浅色)的形体在黑色或暗色背景的衬托下,具有较强的反射光亮,呈扩张性的渗出,这种现象叫光渗作用。早晨或黄昏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相对周围的事物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就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或黄昏时比中午时大些。

④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达·芬奇在他的著作中曾对光渗现象做过描述:“隔着太阳窥看树枝,常觉得它变细了甚至于辨别不出。按理,城堡上的炮眼和垛子是一样宽的,然而我看起来前者特别宽一些。”

⑤其实,当各种不同波长的光同时通过晶状体时,聚集点并不完全在视网膜的一个平面上,因此在视网膜上的影像的清晰度就有一定差别。波长较长的暖色光(如红光)焦距长,焦点不在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影像模糊不清,具有一种扩散性;相反,波长较短的冷色光(如蓝光)就比较清晰,具有某种收缩性。所以,同样大小的物体,红色物体就显得比蓝色物体大一些。

⑥色彩的膨胀、收缩不仅与波长有关,而且还与明亮程度有关。光亮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影像的轮廓外似乎有一圈光圈围绕着,使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影像轮廓扩大了,看起来就觉得比实物大一些。

⑦另外,点光源发出光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会越来越弱。黄昏时太阳离地平线越来越近,与观察者越来越远,它的明亮程度也越来越小,周围的景物(苍山)也越来越暗,人们感到它越来越远了。同时,日落时,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些,太阳变大了,太阳旁边的景物在观察者的眼中就相对变小了。

⑧经过上面的解释,对“日暮苍山远”所勾勒的黄昏苍山图,我们是否有更通透的理解?

(摘编自王恒《光渗作用成就千古绝句》)

[材料二]

根据瑞利散射原理,光波的波长与其散射光的强度成反比,长波的散射光强度小,不易散射,短波的散射光强度大,容易散射。正午太阳直射,阳光穿过大气层厚度最小,其在大气层被散射掉的短波成分较少。早晨或黄昏的阳光斜射,穿过大气层的厚度比正午时厚得多,其被大气散射掉的短波成分较多。因此,观察者在早晨或黄昏接收到的阳光主要是长波。

[材料三]

物理学是用人的理智寻求自然界中表面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简洁规律美,文学是用情感感受世间的人和物,它是一种诗意的美。物理学与文学就像两条溪流。物理学这条溪流融汇了人类的理性,溪水沿着自己的方向准确无误地流动着。文学的溪流则充满了想象,那跳跃的溪水时而清脆嘹亮,时而忧郁低沉。当物理学与文学这两条溪流在向大海汇聚的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懂得了海阔天空,感受到了自然界更深邃、更广阔的美。

(摘编自韩晓霞《论物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做出科学解释。

B.根据图一所示,外界的光要经过晶状体再最终作用在视网膜上。

C.根据瑞利散射原理可以一定程度地解答“两小儿辩日”的争辩。

D.物理学只有汇聚到文学之中,才能沿着自己的方向准确地流动。

【2】[材料一]第③段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所讲知识,描述“早晨或黄昏时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些”这一现象的产生过程。

14、(二)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1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2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4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成长路上,父母的关爱、师长的引领、同学的帮助、陌生人的温暖、自然万物给予的力量……都会让我们的心灵有所触动。这些触动,铭记于心,经历时,回味时,心湖都会漾起上扬的波纹。请以“心湖漾起微波”为题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字数不少于600: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等;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