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辈(háng) 燎原(liáo) 眼眶(kuāng) 马前卒(zú)
B.羁绊(jī) 归省(shěng) 欺侮(wǔ) 戛然而止(jiá)
C.幽悄(qiāo) 亢奋(kàng) 舟楫(jì ) 熙熙然(xī)
D.脑畔(pàn) 冗杂(rǒng) 斡旋(wὸ) 潺潺(chán)
2、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太阳不语,自是 ;高山不语,自是 ;蓝天不语,自是 ;人也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和可贵的处世之道。
A.一种光辉;一种高远;一种巍峨
B.一种高远;一种巍峨;一种光辉
C.一种光辉:一种巍峨;一种高远
D.一种高远;一种光辉;一种巍峨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今年的元旦节就要到了,街上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B.建军90周年大阅兵,弘扬了国威、军威,一切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必须戛然而止。
C.通过爷爷的批评教育,我终于大彻大悟,对以往所犯下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
D.他似乎意识到我仍然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的语言向我解释。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聪明的重庆人因地制宜,依山建楼,跨水筑桥,让重庆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B.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地摆舞。
C.据专家测算,在临沂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D.王岱真是别具匠心,制作出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拍手叫绝。
5、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1】“东栏一株雪”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2】【2】诗人借咏梨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默写。
(1)感时花溅泪, 。
(2) ,一览众山小。
(3)大漠孤烟直, 。
(4)月下飞天镜, 。
(5)衣沾不足惜, 。
(6)白头吊古风霜里, 。
(7)斯是陋室, 。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7、阅读下列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两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胡愈之
材料二:1936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一本书。
(1)材料一中的“他”是______(填国籍)记者。
(2)作者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文本一
月到天心
①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②乡下的月光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下、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③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④直到如今,月光下的乡村,以及童年看月的景象,都还历历如绘。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是人的心中有一片月,它独一无二、光明湛然,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⑤王阳明的《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了吗? 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
⑥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⑦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⑧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有删改)
文本二
人物介绍
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其文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立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情感自然真实,静心启智;语言清新隽永,含蓄有力。
文本三
记者访谈
记者:您 30 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取得这样的成就,您有什么诀窍吗?
林清玄: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都珍贵得不得了,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每天写一点,一个月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这段经历对您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我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对欲望也不会太敏感。所以,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随时都睡得着觉,吃得香饭,笑得出来。
记者:如今的时代欲望膨胀、光怪陆离,您认为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您觉得文学在现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选自林清玄和记者的谈话,有删改)
【1】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
A.作者由童年时乡下的明月写到王阳明笔下的月再写到邵雍笔下的月,体现了林清玄文章“立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特点。
B.在“我”的童年里,月光就像引路的灯光一样,跟着“我”,照着“我”,以致月亮在“我”的心目中成为了一种亲切的生命。
C.我们不仅要看到天上之月,更应该在心里埋藏一轮明月,做一个自带光明的人,让心灵的月光散发永恒之美。
D.作者从小在大山中长大,生活虽然很苦,但心思单纯,有文学作为心灵的寄托,随时都睡得着觉,吃得香饭,笑得出来。
E.“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意思是人的心眼小,月亮就比山小:人的心眼大,月亮就比山大。
【2】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直到如今,月光下的乡村,以及童年看月的景象,都还历历如绘。
【3】结合三则文本,请谈谈“心中的明月”、文学与你的人生的关系。
9、作文小练笔
文中用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既形象又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学习本文后,请你选取一种具体事物(如小草、竹子、松树、梅花等),运用象征手法,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小片段,表达其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