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shě) 阡陌(qiān mò) 便还家(yào)   太守(yì)

B. (dú)   清涟(zhuó)   玩(xiè)   有闻(xiān)

C. 敞(xuān)   篷(ruò) 钩画了(liǎo) 选贤能(jǔ)

D. 入归鸟(zì)  老(yù)   幽(yān)   垂(tiáo)

 

2、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的数量最多。

B.《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如“白羊肚手巾”“羊羔羔”等,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我们学过的课文《小石潭记》《马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记”“说”“歌”都属于古代文学体裁。

D.演讲词特点鲜明,风格各异。但大都要有鲜明的观点、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为了增强演讲的感染力,演讲者可以借助一些语言技巧,来吸引听众。

3、下列有关名著《朝花夕拾》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猖会》中作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

B. 《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长是一个唠叨迷信、不拘小节、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形象。

C. 《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主要原因是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即唤醒民众的觉悟。

D. 在《二十四孝图》中作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揭示了古书中颂扬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4、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为“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古代一些称谓可以代表年龄,例如“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耳顺”指六十岁。

C.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D.“她把我的手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的手上过”一句中“清凉”是形容词,“放”“流”都是动词。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意境?

【2】这首词主要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不戚戚于贫贱,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3)念天地之悠悠,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4)《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对同舍生毫无羡慕之意的原因是: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6)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且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    

(7)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     ,此事古难全。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8)《与朱元思书》中作者发表议论,流露对鄙视名利爱慕自然归隐避世的情感的句子:     ,窥谷忘反。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选择你喜欢的一本书,参照示例,为它写一则推荐语。

A.《寂静的春天》                    B.《红星照耀中国》                    C.《飞向太空港》

示例:《昆虫记》介绍昆虫的生活习性,行文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有“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饮食的记忆

萧乾

①饮食也是一种教养。可我缺乏这种教养。

②对于了解我早年家境的人,这毫不足奇。十岁前,我面临的主要是把我的那小肚皮填饱的问题。那时靠典当和妈妈外出佣工为生,一到下午,堂兄就在北新桥摆地摊卖对联,有时还当场挥笔。这样,年三十家里才(     )包上饺子。另外,每逢戚友有红白事,妈妈总把我这小馋鬼带上,借此开开斋。当时我那副狼狈相是不难想象的。

③我有过一些喜欢吃并懂得吃的朋友,如已故的荒芜。五十年代我们同住在羊市大街时,一天他老远把我拽到鼓楼附近一家小饭馆,请我吃了一顿炸肥肠——真是肥得满嘴流油。他边自己品味边(     )地问我:“咋样?”我的回答倒也还老实,我说:“好吃是好吃。可我为它跑半个北京城,划不来。”

④朋友中,巴金是“爱吃”的。但他总把吃同友情联系在一起。五十年代他每来京,必把他的多年老友约在一起,欢聚一下。他对北京的馆子比我熟,有时是沙滩,有时是新开路的康乐。反正总是川菜馆。那时他的饭量也真是惊人!时常在我们已善罢甘休之后,他还要独自打扫一番战场,把盘盘都扫荡得一干二净。

⑤五十年代的一天,我们同游北海。我凭着小他六岁这个优势,向他挑战。我们各租了一条小船,从漪澜堂出发,以五龙亭为终点。我满以为会先他到达,就使出吃奶的力气,结果却同时靠的岸,划个平手。

⑥至于文章,他那洋洋二三十卷,我就更望尘莫及了。因而我得出一个老生常谈的结论:能吃才能干!

⑦1945年3月,我从英国横渡大西洋去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时,战争还未结束。本来只不过几天的航程,我们竟走了十几天。生活在死亡线的边缘上,食欲实在旺盛不起,况且英国食物短缺,严格配给,就连船上也吃不到什么美味。

⑧轮船一驶进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港,就安全了,胃口也来啦。上岸后,同船的人都分别进了当地餐馆,并且异口同声地喊着:“要牛排!”印象中,我面前那块简直厚得像是块淌油的“砖”,足有两斤重,而一瞬间就被我消灭到肚里去了。

⑨现在回想起来,那样的饕餐既品不出美味,对肠胃也太不仁慈,甚不可取。

⑩英国的绅士淑女是向来不肯露天而食的,在巴黎,就没这么讲究。蔚蓝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咖啡馆门前,衣着华丽的男男女女,围桌而坐。一群群鸽子在他们脚下啄食,确实是别一天地。由于四堂兄娶了位美国嫂子安娜,我从九岁就习惯吃洋餐了。她还教了我一些规矩,例如刀叉不能碰出声音,咀嚼也得文文雅雅地。可是当一住姓孟罗的英国人请四堂兄和我在东单吃大餐时,我怎样也切不动那烤肉,到头来它竟飞出盘子,蹦到地上了。

有时,吃食会引起乡思。

三十年代初到上海,朋友看出我想北京,就(     )把我带到二马路横街一个弄堂去。老远我就闻到熟稔而且久违了的芝麻酱味儿了。原来那是北京人开的烧饼铺。对我,当时可比什么山珍海味都要香。它立刻把我带回到二十年代。那时冬天上学的路上,我口袋里总装着个刚出炉的烧饼或烤白薯,那就相当于贵妇人的暖手炉。快到校门口我才“开吃”,咽下肚里的不仅是烧饼,还有一路上我的体温。

当记者得学会不挑嘴。在全国范围内跑新闻,什么“菜系”都会碰上。好在中国酒席总先上几个冷荤,而且它们总守着阵脚,一般不撤。这样,遇到正菜不好下箸——例如西南的辣子,就可在冷盘上周旋。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特意     殷切     勉强

B.殷切     特意     勉强

C.勉强     殷切     特意

D.勉强     特意     殷切

【2】请根据文章内容,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我”对饮食的记忆

荒芜请“我吃肥肠”

在哈利法克港的当地餐厅吃牛排

“我”对饮食的认识

能吃才能干

比什么山珍海味都要香

【3】根据提示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1)饮食也是一种教养。可我缺乏这种教养。(从句子的作用)

(2)时常在我们已善罢甘休之后,他还要独自打扫一番战场,把盘盘都扫荡得一干二净。(从修辞角度)

【4】鲁迅在《社戏》中这样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其实作者难忘的是豆中情,是乡间少年朋友那段诚挚情谊,是那段美好自由的生活。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经验,谈谈怎样理解文章倒数第二段中“对我,当时可比什么山珍海味都要香”这句话。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清代袁枚有一首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在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依旧长出绿意,米粒般微小,却像牡丹那样自信盛开,美丽高贵。

300多年前的这首小诗,歌颂渺小的苔花在幽暗中也要昂首挺胸怒放。今天,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生命的价值:无论在什么处境下,都要自信自强,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