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淮南中考三模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眼前的一切,让曾经美好的理想瞬间被激发,沉睡已久的理想种子开始____。

(2)每天清晨、傍晚,总有几拨人穿着整齐的服装,在西街公园_____地打着太极。

(3)我在经历人世辛酸之余,也已踏遍燕国的每一个角落,____花晨月夕、四时风光。

A.萌芽  优雅  领略 B.萌芽  幽雅  领会

C.萌发  幽雅  领略 D.萌发  优雅  领会

2、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市人,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腐蚀》三部曲、《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B.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C.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D.王维,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著有《王右丞集》等。

3、与画线句子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A.我活着有点没劲!

B.我活着很有意思!

C.我活着没什么意思!

D.我活着很有劲!

4、下列语法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一种健康的生活,必然是张弛有度的。”这句话中“健康”“生活”“必然”分别是形容词、名词、副词。

B.“心灵解药”“探求真理”“容光焕发”分别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

C.“一只梅花鹿,自由自在地奔跑在青翠的草地上。”这句话中“奔跑”是谓语,“在青翠的草地上”是补语。

D.“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这句话是选择复句。

5、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声势浩大的场面深深震撼住了。

B.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总是毫不吝惜笔墨,在诗词歌赋中描绘这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C.武汉这场来势凶猛的疫情,在全国各地医疗人员的强大支援下,不到三天就分崩离析了。

D.当晚的儿童剧《芝麻开门》剧情抑扬顿挫,台词诙谐幽默,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称赞。

6、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庄严秀丽气象万千的长江真是美极了。

B. 美国警察竟然对最终束手无策的嫌疑人使用暴力。

C. 大渝网今日有条新闻说“重庆市民愤怒了”,我,一个普通的重庆市民,有一次被莫名其妙地代表了。

D. 迷路的我,再也不知道幸福在何方。你可望不可即的美丽,无法给我哪怕是一丝的安慰。

 

7、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指的是《诗经》里的《国风》,“骚”指的是《诗经》中的《离骚》。

B.用帝王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纪年方法。“庆历四年春”“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崇祯五年十二月”都是以年号纪年。

C.古代官吏因罪降职或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叫“谪”或“左迁”,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三年谪宦此栖迟”中的“谪”,《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左迁”。

D.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巨匠,一生创作了50多部诗集,《吉檀迦利》是一部以形象化手法 表现诗人宗教哲学思想的抒情诗集,《新月集》是一部富于哲理的格言诗集。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伤仲永(节选)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注释】①稍稍:渐渐。②扳:同“攀”牵、引。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

父 异 焉 借 旁 近 与 之 即 书 诗 四 句 并 自 为 其 名。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识具 撰长以为贽

B.邑人之 明有巧人曰王叔远

C.宾客其父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日扳仲永环于邑人 生以乡人子

【3】方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园东望路漫漫”描绘出诗人西征途中向东遥望长安故园的情景

B.第二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眷念之深。

C.“马上相逢无纸笔”表明诗人马上就要回到故乡,与亲人相逢。

D.尾句中的“报平安”三字,表现出诗人对前途乐观。

【2】本诗借诗人与返京使者相逢的这一生活片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共6分)

【材料一】

2017年9月23日,北京国际设计周“二十四节气”标识系统设计获奖作品颁奖典礼在中华世纪坛举行,设计师简山设计的“二十四节气”标识最终获得了专业组一等奖。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王昱东笑称:“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也终于有了一眼就能认出来的‘中国印记’。”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独特创造,在我国使用已有两千多年之久。“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综合了天象、气象与物象,并通过对时间的掌握,来指导生产,安排生活。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然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二十四节气”,由于年代久远,加之一直没有统一的标识,以致“二十四节气”渐渐被人们淡忘,对其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人们更是所知寥寥。特别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机械代替人工,农耕文化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生活,“二十四节气”更是面临着严重的边缘化危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十四节气”标识既是留住传统文化本真的需要,也是让“二十四节气”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的选择。

【材料二】

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质疑,现在我们还有必要去关注“二十四节气”吗?其实,这样的质疑不无道理。毕竟,在没有钟表、没有日历甚至连沙漏也没有的情况下,古人只能依赖“二十四节气”来掌握时间、记录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提示冷暖等。而现如今科技那么发达,对于那些早已远离土地、每天依靠天气预报来穿衣戴帽的人们,“二十四节气”或许并不能发挥多少作用。既然功效不大,那么“二十四节气”岂不是只能当作摆设的古董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应当看到,比“二十四节气”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比如,很多节气与众多民俗相互依存、相依相融,立春和春节、惊蛰与“龙抬头”、春分和社日、夏至跟端午节、秋分与中秋节等都有着直接的内在关系;而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早已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传习,成为东亚乃至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与感情纽带。

  去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由指导农业生产而来,是古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其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二十四节气”的一些文化符号,依然是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依据,并激励着民族精神。例如,“【甲】”,督促我们顺应天时、勤奋有为;“【乙】”,提示我们认知和尊重生命节律;“【丙】”,发酵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情思。

千年文明,生生不息。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时代如何变迁,科技怎样发达,守住了传统文化之脉,才能筑牢民族之魂。因此,“二十四节气”理应通过一些与时俱进的方式传承、弘扬下去。

1阅读【材料一】,说说设计“二十四节气”标识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根据上下文,填入【甲】【乙】【丙】三处的语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雁南飞、春燕归巢 ②一年之计在于春   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③①②   D. ②①③

3下面是“二十四节气”的部分标识,请任选一张,结合【材料二】的第一段,说说该标识体现节气的哪方面作用。

甲   乙   丙   丁

【注】榖雨,即“谷雨”。

我选择的是______图,该标识体现的节气作用是____________。(不超过6个字)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11、默写每空一分,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

1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2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3青山有幸埋忠骨, 杭州岳墓对联

4 ,札札弄机杼。《迢迢牵牛星》

5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郦道元《三峡》

7 ,不亦君子乎?《论语》八则

8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用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物特征,描绘丰收在望的诗句是:

 

六、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12、名著阅读。

小说《简•爱》 中,罗彻斯特先生在认识简•爱前,生活放荡,身边靓女美妇环绕,他最后却选择和相貌平平、一贫如洗的简•爱走进婚姻殿堂。请说简•爱的魅力和美感。

七、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3、(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卧听风雨

汗 漫

①先是一道闪电一下子照亮了卧室,又迅即恢复了黑暗,仿佛即开即落的巨大的白花。然后,雷声轰然而至。继而,风雨大作。我从梦中醒来,类似一尾鱼从深深的海底浮出了水面。哗哗作响的雨声密集得没有一丝缝隙和缺口。雨声与风声的力量相等。我的这间位于住宅楼顶层的卧室,仿佛成了危巍的河岸。河水汹涌啊!我卧于岸上,仿佛一只不穿衣服的昆虫卧于岸上。半开着窗子,雨滴随风落在我的身上,仿佛水花溅在那一只昆虫的身上。这是夏季的雨,盛大,劲健,使卧听者愈感渺小。这是万物拔节、繁殖时期正需开怀畅饮的喜雨啊,沛然淋漓于田野、森林、草原、兽穴之上。我的双手也许将会因这一场夜雨的影响而发生些微的变化吧?更粗壮一些并饱含汁液,继而开花结实,收获十亩金黄的汉字?

  ②没有闪电和雷鸣。不知何时窗外开始飒飒有声,雨声。卧室内的寒意又重了一层。风声大于雨声,这是秋夜之雨的特征。“留得枯荷听雨声”,这位听雨的古代书生,窗外有一池荷塘。“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这位听雨的古代书生,枕边有一位美人。而我独卧,窗外只有几棵法国梧桐,可以细微地辨别出树枝相互摩擦的声音,又一片黄叶随风坠入雨中的声音,两只小鸟在巢里低语的声音……卧听风雨,我感觉自己渐渐脱离了现实,仿佛孤居于森林之中、湖水之湄,一间木屋安放着我的身体、书籍、桨、玉米种子。而被秋雨淋湿了身体的兔子、乌鸦、土拨鼠等等小动物被我的灯光吸引,纷纷跑来聚拢于木屋的四周甚至屋顶,从而证明我是一个有能力给它们带来暖意的人……一个卧听者再次陷入的梦境,有了秋雨的因素。

  ③风声远远大于雨声了。风声如狮吼虎啸,而雨声仅仅如琴瑟,且夹杂着雪粒,一同打击在窗上。冬天这个鼓手在软硬兼施地练习指法。我是蒙在鼓中的人了?季节正因一次次夜雨而不断转折并变幻着面目,日益冷峻。这是可以令古代的书生们梦境驰骋并留下佳作的雨夜啊!陆游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便一齐涌入他的梦中,涌出他的狼毫。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便梦回吹角连营了。五十弦翻塞外之声……而我枕边无酒(有饮料),无剑(有鼠标),一个被股票、物价消磨了壮志的人怎有颜面对满纸壮语的先人?这是属于英雄暮年的雨呵!挟带着早年的沙场、野草、呼喊卷土重来,安慰着苍苍白发下的永远不愿疲顿安卧的烈士之心。而我,只有卧听而已。

  ④也只有春天的雨夜能够减少一丝我内心的痛感和不安。沙沙沙,没有了夏雨的肃穆、秋雨的苍凉、冬雨的尖锐。雨声大于风声,这是春夜之雨的特征。我想,雨声是否类似于身体,而风声是否类似于灵魂呢?春夜之雨使身体大于灵魂并使两者趋于和解了吧?因而卧听之人的内心大都应该趋于平静、欣悦。比如,蒋捷“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显然是万念俱灰的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则显然是温醇醉人的春雨。再比如,还是陆游,在杭州的某座小楼里卧听一夜春雨,便不再梦铁马、梦冰河,而是期待第二天早晨深巷里会出现卖杏花的人了。我栖居的这座楼也许太大了一些,楼外的巷子太宽阔直率了一些,所以我对卖杏花的人自杭州一路寻觅到我的楼下已经不抱幻想。窗外的酒店里,卖玫瑰的人倒是不少。想一想陆游,他大概是一个只宜于买杏花的人吧?

1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词概括四个雨季的特点。

2作者由“听秋雨”引发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句子有矛盾吗?

风声远远大于雨声了。风声如狮吼虎啸,而雨声仅仅如琴瑟,且夹杂着雪粒,一同打击在窗上。

4请你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心境。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教数学的“语文老师”

吴睿

①老陈是我见过教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

②初识老陈,颇有些渊源。刚开始的时候,我与他是空间内的两条“异面直线”,看似毫无交集,实则必有维度。

③在碰到老陈以前,我所有的数学老师上课时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似乎数学老师总带着一副冷冰冰且有点呆然的面孔。但老陈却一反数学老师该有的常态,慢慢走入了我年轻的心。

④我还记得老陈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样子:他腆着肚子,脚步一晃一晃,自我介绍道:“各位朋友,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我是老陈,是一个残疾人,你们不许欺负我,你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尽量大一点儿,不能在下面窃窃私语。”

⑤介绍完自己之后,老陈开始上课了。他用“兰花指”夹着粉笔,在黑板上画着,不由分说便列出了许多知识点,毫无疑问,学校给我们文科班安排了一位“高人”,但我们并没有遇见良师该有的兴奋。

⑥文科生难免对数学心生畏惧,外化为课堂气氛的凝重。老陈见我们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便提高声调:“万水千山总是情,声音大点儿行不行?”我们说行,他还不依不饶地说:“有同学好像怕我听见一样,别以为我不认识你们。你看,那个欧阳锐我就不认识……”我们终于在数学课堂上爆发出了久违的哄堂一笑。

⑦快下课时,老陈在黑板上写下“自古华山一条道,当今书海多窍门”,以表示劝勉。

⑧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老陈经常在黑板上写着与数学不怎么相关的话,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解析几何的重点就在于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然后开始若有所思。

⑨没错,老陈努力用文科生的思维去解释数学。他用近乎“怪诞”的方法,渐渐地使我们这群讨厌数学的人开始在数学课堂上集中精神。

⑩比如,老陈会问:“这道题怎么写?”然后自己回答:“把这里抹去,揪起你的头盖来。呀嘿嘿,哇哈哈,这个时候武侠高手就出现了,他的名字叫李连杰(联结),你们看这条边,再加上这条边,他的平方加上她的平方等于它的平方。以后啊,对于这个勾股定理我们就说是拉芳加拉芳等于小芳,明白了吗?”霎时间,我们笑得合不抚嘴,所有的压力和难题带来的困扰,早已随着笑声一道飞到了九霄云外。

因为老陈,我们学会了打手势、说哑语,知道了数学和文学还有浪漫的碰撞,理性和感性也可矛盾地并存,懂得了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

既然碰到了一位语文知识这么好的数学老师,我们文科班的同学当然要用我们的方式“验证”一下他。有一次,老陈出了一道等差数列的题目,我们都不会。他骄傲地向我们炫耀说:“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道题目的精妙之处?它是按照‘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样的句式出的。”

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

这次,老陈激起了我们的“共怒”。“老师,在数学方面,你是‘上等马’,我们是‘下等马’,当然比不过你。但我们知道‘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有一个很妙的对子,你要是对出来,我们就服你。”有同学故意用我们的长处去挤对他的短处。

“对,对!”全班同学都起哄道。

“这有何难?”老陈双手负背,摇头晃脑,一边踱步,一边说:“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余音袅袅,我们哑口无言。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曾经我们最讨厌的数学课居然变成了我们每天的期待。我们聚精会神地听老陈“胡扯”生怕漏掉可以让我们快乐一星期、一个月的“金玉良言”。

高考之后,老陈问我们考得怎么样,能不能及格。全班同学都笑着对他说:“估计刚好吧。”

现在,我肯定我们很多人早已淡忘了“log”为何物,排列组合要如何解,但我们都不会忘记他——老陈。

【1】阅读选文第④一⑧段,体会第一堂课及之后我们对老陈和数学课的心理变化及表现,完成下列表格。

老陈的言行

我们的心理活动及表现变化

自我示弱,反常规教学

自我调侃,不依不饶

若有所思,集中精神听课

 

【2】按要求品味语言。A.有同学故意用我们的长处去挤对他的短处(结合语境,赏析加点的词。)

B.老陈见我们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便提高声调:“万水千山总是情,声音大点儿行不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3】通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老陈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作文(共1题,共 5分)

15、请以《十五岁,我多了一分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用恰当的词语补全题目;(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4)字数不少于600字,卷面干净整齐,书写规范。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