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芜湖(wǔ) 镜头(jìng) 封锁(suǒ) 湛蓝(zhàn)
B. 荻港(dí) 督战(dū) 轨迹(guǐ) 试验场(shì)
C. 歼灭(qiān) 绷直(bēng) 击溃(kuì) 绽放(zhàn)
D. 屏幕(píng) 揪心(jiū) 作证(zhèn) 呼啸(xiào)
2、下面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里的陶瓷工艺品每一件都构思新奇,造型轻巧,天衣无缝,人们见了都爱不释手。
B.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可以使他重燃信心,语文就有这样的魅力。
C.老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二者相辅相成。
D.对那些犯了错误的同学,我们要热情帮助,而不是袖手旁观,更不能幸灾乐祸。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B.假使语言文字能够完全传达情意,假设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珠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C.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D.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4、下面依序填入括号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如果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要心无旁( ),如果做着这事,又想着那事,不仅做不好事,更是对自己责任的( )渎。如果每次放纵之后,我们都轻易地宽宥( )了自己,那我们就没有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凡事尽己所能,这是对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益的箴( )言。
A.鹜 泄 yòu jiān
B.骛 泻 yù jiān
C.骛 亵 yǒu zhēn
D.骛 亵 yòu zhēn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B.林同学在班会课上介绍学习方法,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C.6月14日,世界杯的光芒照耀俄罗斯大地,世界各地的球迷们纷至沓来,尽享四年一度的足球狂欢盛宴。
D.语文老师上课言语幽默风趣,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爸爸笑着对小张说:“你在家自学这段时间,你的自觉性这么高,真让我刮目相待啊”。
B.钱钟书、杨绛老人的善良和正直,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豁达,使人获益匪浅。
C.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用自己的汗水培育祖国的花朵,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D.见到自己的孩子到处惹事不学好,惹得四邻投诉,张先生深恶痛绝,深感对不起去世的妻子的嘱托。
7、选出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西游记》中唐僧一行到观音寺歇脚,孙悟空争强好胜非要把唐僧的锦斓袈裟拿出来显摆,袈裟后被黑熊怪夺取。
B.《水浒传》中,黄泥冈事发后,济州府派人要捉拿晁盖等人,宋江借故稳住缉捕,然后去给晁盖等人报信,让他们逃走。
C.英国作家笛福在《格列佛游记》中写到格列佛在飞岛国参观拉格多科学院,作品通过揭露他们的荒诞不经的课题,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忧虑。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朱赫来作为党代表来到工地视察,了解到保尔和他的战友们为抢修铁路奋不顾身的事迹,他不禁感慨道:“这些人都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沿溯阻绝
(2)每至晴初霜旦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选文第①段写三峡山的什么特点?
【4】三峡得天独厚的水力资源我们有目共睹,如果要在此地修建水力发电站,请结合选文中的原句,简要阐述在三峡修建水电站的优势。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这首通过对__________的描写,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诗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的秋景图?请具体描写一下。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B.《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C.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D.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10、阅读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小标题。(不超过16个字)
中评社北京1月20日电 1月19日12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视频07、08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的第100次航天发射任务。
——新华网
(2)请在横线上填入得体的敬词。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 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② 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 拜读③ !”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11、默写。
(1)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______________。(《论语·子张》)
(2)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4)《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用“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道出了游子的心境。
12、名著阅读。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这首诗选自《_______》,它把对______的歌颂、对童真的呼唤、对自然的咏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1】上面几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限10个字以内)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论证结构可以看作总——分——总。中间②③④三个段落分别从三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
B. 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引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
C. 文章第②段的论述重点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逐步完善的。第③段的论述重点是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由浅入深建立的特点相适应的。第④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作证明。
D. 本文语言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如第②③段的两个“任何……都……”,强调了无一例外,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按照上文的观点,说说该如何理解《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14、端午节文化
①端午节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又称端五节、端阳节,天中节等。《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端,初也。”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初五遂成为端午节。
②关于端午的来历,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源于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每年五月初五,他们把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一面扔到水中献给图腾神,一面自己吃。最后还在击鼓声中划着龙形的独木舟,作竞赛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另一说法与伟大的诗人屈原有关。屈原起初颇受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这一高官,但是,在顷襄王时期被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陷害,流放到江南,他经洞庭湖沅水到辰阳、溆浦等地,又沿湘水到了湖南的汩罗江畔,因悲愤交加,于农历初五投江殉难。以后每到此日,百姓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方式纪念他。
③说到吃粽子,秭归(屈原的家乡)自古至今传诵着一歌谣《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同,一身洁白,半世煎熬。” 这首歌就是屈原的真实写照,粽子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直不阿的性格;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据说古时候并不是做成粽子,而是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祭之,后来为了不让蛟龙夺走给屈原的祭品,人们就以五彩丝线和树叶绑系。汉魏时期,已盛行端午吃粽之风。唐宋时代,粽子成为节日和日常的美味食品,以端午使用最为普遍。宋代已用艾叶裹米。明弘治年间,用芦叶裹粽,粽馅品种繁多,沿袭至今。
④龙舟竞渡是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后,人们争相捞救他而传下的习俗。竞渡前,必先“祀神演试”。据说,在汩罗江畔,人们先到屈子庙朝拜,祭毕开始龙舟比赛。一声炮响,龙舟上便鼓乐大作,身着一色服装的划手随即使出吃奶的力气,以整齐划一的动作拼命划桨,船只便如离弦的箭向前驶去。船上结彩张旗,锣鼓喧天;两岸人头攒动,鞭炮齐呜。划手的呐喊声,河边观者的助威声,响成一片,声势浩大,甚为壮观。龙舟竞渡也是一种消灾辟邪的活动,人们期望通过激烈的龙舟竞赛,将瘟神送走,以求未来的生活无病无恙,幸福平安。
⑤端午的习俗除吃粽子、龙舟竞渡外,还有斗百草、喝雄黄酒、插艾叶和菖蒲、挂香袋等。
⑥端午斗百草活动由来已久。早在夏代,就有到效野山间采草药以祛疾治病的习俗。在采草药之际,有了效游踏青的习俗。人们拈花捻草,嬉戏竞斗,斗百草习俗便自然产生了。隋唐以后逐渐流行,直到南朝时期,端午期间踏青斗草采艾、采草药是相一致的。不过后来,踏青、斗草各成为单独活动。踏青演变成城市达官贵人和文人的郊游,斗百草则主要是儿童的娱乐。
⑦至于喝雄黄酒、插艾和菖蒲等习俗,并非迷信,而是有一定的道理。雄黄是一种药材,有解毒杀菌的功效,民谚曰:“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中药书云:“五月五日饮雄黄酒,可祛百疾。”端午那天,大人喝雄黄酒,小孩则将黄酒涂抹在耳、鼻和前额处,以驱毒祛病。泉州一带,大人还把“香袋”(缎制绣囊,入以香料)佩在小孩胸前以除五毒。民谚“端午插艾”是指在门或窗上悬艾、菖蒲或有绿叶的榕枝,这是利用其药性驱毒。民间有对联为证:“菖蒲驱恶迎吉庆,艾叶除邪保平安。”
⑧此外诵读伟大诗人屈原的经典诗文,也成为端午节的活动之一。
⑨“春光虽去还复来,忠魂不眠千古存。”如今端午节不仅纪念古人、圣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赋予旧传统习俗以新的内容,让人们在活动中大显身手,享受节日的乐趣。
(选自《五月五,龙船鼓,满溪路》,有删改)
【链接材料一】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摘自《端午的鸭蛋》,有删改)
【链接材料二】
龙舟竞渡,广州人称“扒龙船”,是广州人过端午最大的活动项目,而且在广州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明清两代是广州龙舟竞渡的鼎盛期。1994年,广州市政府正式定五月初五的龙舟活动为龙舟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海珠桥到人民桥的珠江河面上都会举办龙舟竞渡活动。活动这一天,广州城区万人空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游客前来观赏龙舟比赛,可同时参与“洗龙舟水”“尝龙舟宴”“挂香囊”等多项民间习俗活动。
(摘自《广州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有删改)
【链接材料三】
中国吉祥文化源远流长。追求幸福、祈望平安的吉祥意识产生于古人对生活的不安定感。先民们对自身疾病、瘟疫和死亡充满迷惑和畏惧,需要借助某一物或神帮助自己面对严酷的大自然,驱鬼逐妖,消灾灭害,保佑平安。现在,吉祥文化仍然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不同的节日当中。它以各种仪式、符号、吉祥物驱邪纳吉、承载人们祈福的精神需求,成为人们慰藉精神、向往美好的重要方式。
(摘自《端午节习俗与吉祥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端午起源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初五日遂成端午节。
B.端午源于百姓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方式来纪念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C.端午源于人们为了将瘟神、疾病送走,以求未来的生活无病无恙,幸福平安。
D.端午源于古代的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给图腾神和自己取乐。
【2】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不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赛龙舟前必“祀神演试”。据说汩罗江边,人们到屈子庙朝拜完才开始龙舟比赛。
B.每年的龙舟竞渡活动会吸引大批群众前往观看,观众席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C.端午节不仅传承传统文化,而且能让人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享受到节日的乐趣。
D.端午吃粽之风盛行于唐宋时代,明弘治年间已开始用艾叶裹米,粽馅品种繁多。
【3】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端午文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请你说出你的家乡过端午的三个以上的习俗或者见闻。
15、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如果动物在地球上绝迹,不仅大自然会失去莺歌燕舞的生机,更重要的是生态也会失去平衡。
请以《我喜爱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写作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