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名著中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都出生穷苦:徐海东、朱德、徐特立
B.他们都在逆境中奋起:简·爱、保尔、祥子
C.他们都打过老虎:武松、李逵、孙悟空
D.他们都不同流俗:王冕、杜少卿、沈琼枝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不能忘本,要记得在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B. 他炯炯有神地弹奏着《命运交响曲》。
C. 奥本海默是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D.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辍学的孩子们重返校园,与同学们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干部们努力帮助贫困户解决难题,从不拈轻怕重。
B.春天,临江大道的洋紫荆盛放,树下摩肩接踵的车辆和市民仿佛掩映在花海中。
C.对于跨国集团玷污抹黑新疆棉花事件,网友们高谈阔论,纷纷表达愤慨之情。
D.吃惯了口味较重的餐馆菜肴,再去品尝清淡的家常便饭,往往会让人味同嚼蜡。
4、张华同学最近写了一篇稿子,他想请语文老师指导一下,下列表述最得体的一项是( )
A.老师好!最近我笔耕不辍,写了一篇大作,辛苦您指导一二。
B.老师好!最近我写了一篇拙作,作为您的高足,希望您指导一下。
C.老师好!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老师好!我写了一篇文章放您办公桌上了,希望您能抽空拜读一下,如有不妥之处,帮我改正。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手持一个奇形怪状的东西,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晃得我头昏眼花,感觉很玄虚。
B.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C. 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D. 我真昏了头,竟然忘了把演讲稿写完,以致于参加学校演讲比赛的机会化为乌有。
6、下列有关《朝花夕拾》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B.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C.书中提到衍太太的几件事是:在父亲临死时怂恿我一直呼唤父亲;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还散布流言。
D.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范爱农》中提及。
7、下面情境中,小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小林晚上要参加少年宫组织的一项活动,放学后打电话告诉妈妈准备晚饭。
A. 你马上给我准备晚饭,我六点半要去参加少年宫的活动。
B. 妈妈,你必须早一点准备晚饭,我六点半要去参加活动,别耽误我的事。
C. 妈妈,您能早一点准备晚饭吗?我六点半要去参加少年宫的活动。
D. 快点儿给我做饭,我六点半要去参加少年宫的活动。
8、(二)文言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文)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 (4)厉王使玉人相之 (________)
【2】下列“之”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马之千里者 B. 执策而临之 C. 王闻之 D. 厉王使玉人相之
【3】用斜线划分停顿(每句两处):
(1)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 (2)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4】翻译下列语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关于人才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9、(题文)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表述了诗人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的情绪,晚年归隐于终南山边。
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的情形。“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尾联写了诗人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
(2)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10、“保有童心”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在林海音的《窃读记》中,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爱学习的童心;在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中,说真话的小孩子的心灵如水晶一样剔透;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小主人公真挚、强烈的爱国心让人敬佩;鲁迅的《社戏》,一群孩子纯朴、善良的童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语文老师准备组织同学们开展以“保留一份童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们小组确定的研究主题是“童心让人怀念的原因”。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体验。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不少于三条。
(2)有研究小组的同学注意到,一方面,我们呼唤“保有童心”;另一方面,有中学生希望“快点”长大。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二者间的关系?请表明你的观点并作简要分析。(100-120字)
11、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①《<论语>六则》: ,不亦君子乎?
②《观沧海》:树木丛生, 。
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胡天八月即飞雪。
④《望岳》: ,一览众山小。
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坐断东南战未休。
⑥《马说》:马之千里者, 。
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现在却常是忧郁: , 。
⑧《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 。
12、班级开展“走进《经典常谈》”专题学习活动,书中《说文解字》《诗经》《史记》……这些经典是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从《经典常谈》中任意选择一本经典,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100字左右)
13、阅读《未来,木星会取代太阳吗?》,完成小题。
①在太阳系中,木星是行星中的“巨无霸”。它的体积和质量分别达到了地球的1320倍和318倍。不过,除此以外,木星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能发光,有自己的能源。
②也许你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稀罕事,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行星的定义: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行星的确不能发光,只能依靠反射太阳的光线。但科学家研究发现,木星正在把巨大的能量不断地向周围的宇宙空间释放,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两倍从太阳那里所获得的能量,说明木星有一半的能量来自它的内部。
③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与11号飞船探测的结果显示,液态氢构成了整个木星。它同太阳一样,没有坚硬的外壳,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前苏联科学家齐巴罗夫和苏齐科夫认为,木星的核心温度已达到30000℃之高,热核反应还在其内部继续进行。
④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严肃的问题:未来,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吗?
⑤正如之前所说,木星是由液态氢构成的,本身并无坚硬的外壳。木星的这种构成与太阳构成方式十分相似,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木星不仅把自己的引力能转换成热能,还在不断吸收太阳释放的能量,这就使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且热度越来越高,并使它达到了现在的高度。从木星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它很可能成为太阳系中与太阳相差无几的第二颗恒星。
⑥30亿年以后,太阳到了晚年,木星很可能取代太阳的地位。虽然时间还很远,但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是,太阳已经是一颗垂暮的恒星了,它的光辉总有一天会熄灭,而木星的自带光源,点燃了生命顽强延续下去的希望。
【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未来,木星会取代太阳吗?如果能取代,请说明理由。
【2】文章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⑥段中加点词“很可能”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14、握手
①出发前夕,我将班里56名不过十六七岁的学生分成了28组。我告诉他们,这次外出游玩,只能有28人跟队而行,剩下的一半,必须老老实实地待在教室里自习。
②狭小的空间里顿时一片哗然。他们觉得我的安排严重不公,因为不论是谁,都不可能主动放弃这次机会,而甘愿待在闷热乏味的教室里。
③他们决定用沉默来抵抗我的不公,他们想用这种非暴力的手段迫使我就范。
④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台下开始窃窃私语。我在讲台上严肃地说,我绝不可能改变主意,但你们之间,是同学,是友谊,不管我把你们56人分成了几组,带走了几个人,你们的情谊仍旧不会改变。对于你们的搭档,你真就如此吝啬?连一次小小的机会都不肯让给他?
⑤这番话,再度使他们陷入沉默。在他们未出结果之前,我转身离开了教室。
⑥清早,旅行社的大巴开进了校园,班长将最后的名单递给了我,不多不少,整整28人。
⑦我惊奇地发现,这份名单的成员,竟是如此特别。他们的谦让,令我肃然起敬——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把机会让给了家庭拮据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把机会让给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强者让给了弱者,男生让给了女生。
⑧名单上有多处涂改的痕迹,不难看出,他们曾发生过激烈的争执。
⑨临行前,我要求外出游玩的学生主动握一握那些让出机会、甘愿留在教室里的同学。于是,感人的一幕出现了,56只十六七岁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他们相互寒暄,微笑叮宁,没有半点火药味儿。
⑩旅行的途中,我给了他们一个小小的建议,写一篇简单的游记,送给这28组里的另外一个人,让他们也充分感受到你的快乐以及这沿途的美景。
⑪回程之后,没有一人欠交游记。不管是多么顽劣、多么厌学成性的孩子,他们都极其认真地完成了这次作业。甚至有的人,还在游记的背后附上了一张鲜艳的彩笔画。
⑫当他们把游记主动送给那位留在教室里的同学时,夏末的阳光忽然灿烂起来。我让他们再次握手,感谢那位胸怀宽广的同学,让你有了一段开心的旅程。他们的右手,又紧紧交织在一起。没有谁因错失了这样的良机而沮丧,也没有谁后悔当初的抉择。
⑬其实,我想让他们见识的,并不是一次短途旅行中的见闻,而是让他们在如此不公的条件下学会把最宝贵的财富装进自己的人生行囊中。
(选文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在决定最终出行名单之前,同学们有哪些反应?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一片哗然→( )→( )→( )→交出名单
【3】在这次旅游事件中,学生们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是指什么?
【4】第⑫段画线句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5】“我惊奇地发现,这份名单的成员,竟是如此特别。”名单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15、作文。
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自定立意。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