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15世纪起,英国开始了圈地运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圈占土地,雇农民养羊,发展了畜牧养殖,农民群体数量大大减少;而同时期中国地主热衷兼并土地,招募农民在土地上耕种,农民的数量并没有减少。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土地肥瘠不同

B.生产水平差异

C.经营方式有别

D.政治体制迥异

2、关税制度古已有之,中国一直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但在近代经历了丧失和收回的曲折历程。以下关于关税的说法错误的是(     

A.1937年国民政府宣布废除国内关税

B.近代国境关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C.鸦片战争后中国完全丧失关税主权

D.新中国成立后,真正实现关税自主

3、王国维认为,夏商“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而西周初期“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A.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B.宗法分封制度的实施

C.敬天保民观念的形成

D.礼乐制度的逐渐废弛

4、1802年,英国议会下院通过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责成厂方为儿童开设识字班;1833年,英国政府颁布《工厂法》对儿童的劳动时间进行限制,之后又强制工厂提供工厂教育;1870年,英国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这些举措旨在(     

A.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

B.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C.改善童工的工作环境

D.促进英国工厂制度的形成

5、与唐代相比,两宋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港口大大增多、遍布沿海广大区域,且不再是零星点状分布而是主次分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贸易范围也远超唐代,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材料说明(     

A.宋代贸易发展与经济重心转移相适应

B.宋代政府较唐代更加重视海外贸易

C.宋代海外贸易在国家经济中居于主导

D.海外贸易税是宋朝政府的主要财源

6、苏格兰学者休谟(1711~1776年)曾对当时流行的“与别国贸易其实是别国要赚我们的钱”的“贸易猜忌说”进行谴责,他指出并不存在总想着“从经济上搞垮邻国”的现象,“各国优势不同,彼此互通有无,不必担心恶性竞争的发生”。休谟意在说明(       

A.经济民族主义产生具有必然性

B.自由贸易符合国家利益

C.政府应实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D.市场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7、暴发于14世纪中后期的黑死病导致欧洲宗教神职人员和官员大量死亡,而这些人恰恰是掌握拉丁语的主要群体,以至于拉丁语再也无法维持其官方语言的地位,中世纪文化也走向衰落。这使欧洲(     

A.进入漫长黑暗时期

B.宗教的权威不复存在

C.民族语言开始推广

D.开启新一轮文化创新

8、某时期一份文书写道:“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此文书的性质最可能是(     

A.秦汉的刑律

B.隋唐的律令

C.宋元的税法

D.明清的乡约

9、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朝正式规定达赖、班禅继承人的人选通过金瓶掣签的方式来认定,由驻藏大臣监督掣签仪式并将结果报朝廷批准。这表明

A.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B.伊犁将军完全统管其军政事务

C.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

D.清朝成功地驱逐了荷兰殖民者

10、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建国初期相比,突出的发展体现在

A.实行政治协商制度

B.确立根本政治制度

C.发展民族区域自治

D.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11、在价值观层面,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思想家在价值取向上相反,强调“吾人察赋之自然”“财物人之需矣”。这说明(     

A.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B.经济发展影响思想变化

C.世俗化是明末思想主流

D.明末市民文学兴起

12、2009年2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8年12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正了该法律;2021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第二次修正了该法律。这表明

A.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C.粮食安全获得立法保障

D.消除饥饿得到国家政策支持

13、文书传递又称为“行”或“行书”。睡虎地秦简《行书律》中记载:“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毋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文书是国家控制官吏的工具

B.文书在行政管理上产生巨大作用

C.文书制度相关法律发展完善

D.文书传递的时效性得到较大保障

14、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 “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15、演讲是时代的见证。表的演讲内容反映出当时的主流思潮是

演讲者

时间、地点

主要内容

卡尔?马克思

1848年、比利时

“自由贸易制度加速了社会革命。先生们,也只有在这种革命意义上我才赞成自由贸易。”(《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

费雷德利克?道格拉斯

1854年、美国

“我,或者我所代表的奴隶们,同你们的国庆节有什么相干!”(《论奴隶制度》)

苏瑞?安东尼

1860年、美国

“难道女人不是人吗?”(《一个女性的选举权》)

A.理性主义

B.浪漫主义

C.自由主义

D.社会主义

16、1963—1964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巴西3个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1964年10月,墨西哥体联主席兼奥委会主席何塞率团访问北京、广州,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了代表团。这一时期中国体育交流活动有利于(     

A.提高国民竞技水平

B.贯彻“一边倒”外交原则

C.恢复中美正常关系

D.改善中国不利的外交环境

17、1941年5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6年,中共中央明确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治口号。”这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A.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积极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

C.践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

D.扎实稳妥地推进少数民族工作

18、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有了富余,人们开始用各种办法储存粮食,原始社会人们用陶罐、地窑储存余粮,古代又出现了大容量的粮仓,近现代又出现了更加先进的储粮方式。以下属于德国最先开发使用的是(     

A.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B.谷物冷却机

C.机械低温制冷储粮技术

D.家用冰箱和冰柜

19、如图为南宋至明清时期状元籍贯分布图。这反映(     

A.地理环境决定人才分布

B.北方人口数量日益下降

C.政治中心出现区域转移

D.经济水平影响教育程度

20、南宋大多数时期,枢密院处于宰相的控制之下,“至开禧(宋宁宗年号,1205—1207年),遂为永制”。据统计,在南宋王朝的150多年的时间内,三省长官和枢密使连续不兼职的时间仅十五六年。这一调整(     

A.解决了严重的冗官冗费问题

B.反映出专制皇权统治的衰落

C.有利于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

D.是重文轻武政策破产的标志

21、如果说曾国藩开辟了西化之路的话,左宗棠和李鸿章则是斗志昂扬地握紧西化的火把。他们创办了一批军事与民用企业,其中民用企业是(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天津机器局

D.上海轮船招商局

22、奢香夫人,水西彝族首领,彝族恒部担勒君亨奢氏之女。在明太祖授意下出任贵州宣慰使,对于国家在西南边陲的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据此可知,明代在西南采取 (     

A.羁縻政策

B.都司卫所制度

C.土司制度

D.改土归流政策

23、晋室东渡后的一段时期,江南地区就没有铸过货币,沿用东吴通用的各种大钱。东晋末年安帝时,桓玄曾主张废止货币,使用谷、帛;南北朝刘宋中期孝武帝时,周朗亦曾上疏,“宜罢金钱,以谷帛为赏罚”。这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地区(     

A.经济水平仍落后于北方

B.货币的铸造工艺落后

C.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D.手工业发展程度较高

24、下图为东汉生耕画像石拓片(局部),图片信息体现了,汉代(       

A.耕犁技术的成熟

B.家庭耕作的情景

C.农户经营的多元

D.集体劳作的盛行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古代中国教育________是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6、康德的主要主张

(1)人非工具应当以人为本

(2)提出____________的原则人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

 

27、19451024日,_____________正式生效,以后确定这天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的宗旨一般被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大政治问题由大会和_____________讨论。

28、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___________。2016年,我国研制的超级计算机__________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机应用领域最高奖项。

29、评价

(1)以____________为基本原则。

(2)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其特点。

(3)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4)指导中国________________取得胜利,并在建国后,从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30、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________的思想,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人,实行“________”发展战略。

31、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电视的产生

1926年,英国人________发明了电视。

 

33、是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纲领。

34、王夫之:

(1)生平: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

(2)地位: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3)著作:《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4)思想:世界是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有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是相对的、___________是绝对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2018年12月18日在北京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回答下列问题:

(1)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主要论著有哪些?

(2)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3)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6、关注人,关注社会是东西方很多哲学家的主张,东方的孔子创立儒学,注重人事,对鬼神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西方古代希腊和近代欧洲更是关注人自身的发展。由此请回答:

(1)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什么?儒学是怎样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

(2)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3)启蒙思想家进步主张的核心是什么?对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则主要体现在奴隶制民主政治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近现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1)秦朝、元朝为了有效管辖地方创立的制度分别是什么?

(2)为古希腊雅典城邦奠定民主政治基础的是谁?使其发展达到顶峰的又是谁?

(3)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这是由颁布的什么法律文献确定的?

(4)美国联邦政府结构中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的安排突出体现了什么原则?

(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建立,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德国建立了什么政体?

38、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雅典)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我们雅典人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开始行动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三罗马共和国特设一种审理公职人员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等重大刑事案件的法院,实质上就是陪审法院。罗马实行一种“保护人制度”。保护人可以替被告发言,反驳控告人提出指控。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

(2)据材料二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3)材料三所述内容演变为今天的哪些法律制度和原则。

(4)罗马法经受了时间考验,直至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份宝贵的法律遗产中受益。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39、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